分享

你的笔迹说明了什么?

 公司总裁 2017-09-11

如今到处都在怀念书写,但事实是每个人仍然在写字。从杂货清单到医药处方甚至表白信都是手写的,只是我们如今倾向选用潦草而散乱的字体,而非过去那种精心的长篇格式。曾经占据我们日常事务和通信的手写体,如今以毕业证和婚礼邀请函这样庄严的形式保留了下来。在这些稀有的场合,我们用笔代替键盘,又不免惴惴不安地担心读者是否会觉得我们潦草的字迹无法辨认,或者有点不够传统。

你的笔迹说明了什么?

实际上,手写风格的不同不能完全归结于个人性格的差异。事实证明不同民族间的字迹差异是明显而稳定的——作为文化指纹,在字里行间讲述着故事。如同斜体字(稍微倾斜的字迹)在几个世纪里随文化不同而表现不同,如今数字时代的现代字迹也存在着不同的区域特质。在文化差异似乎日渐消退的时代里,字体仍然显示出国家和边界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和当地美食和货币一样。

“cursive”(手写体)一词源自拉丁文,寓意“奔跑”,可以指任何一种将字母组合起来,使之跃动于文字与纸页之间的书写形式。相当程度上,这的确是一种“奔跑的手写形式”。但如今用“打字的拇指”来形容可能更加贴切。尽管在孩童时代,我们花了好几年按三行格式苦练拉丁字母,但如今我们大多数人却只能勉强随意地签名。

即便亲笔签名时你的字迹更像鸡爪乱抓,而非美术字体,还是可以在手写风格中看出学校教育的影响。如果你在20世纪中期的英国长大,你很可能学过打圈的字体。这种字体要求一个单词的所有字母都要连写,并且特定的字母要打圈来联结。在美国,人们会练习斯宾塞字体(Spencerian script)。在打字机普遍应用之前,斯宾塞字体一直是商业通信的手写体。如果你是生活在澳大利亚西部的千禧年一代,你的字迹会往右偏80°。然而在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年轻人在纸页上誊写句子时字迹几乎是笔直的。我们的字迹还存在着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似乎是无论哪种书写体系都没教过的。比如小写字母“i”上的空点或空心,或者是偏爱大写字母,将每个单词都大写以达到强调效果。

还有一些细微的地区差异。比如在法国,为了和数字“1”区别开来,人们写数字“7”时会在花体中加一条横杠(别沮丧,这真的不是海盗的配饰,而是数字“7”)。而在加拿大,数字“7”会写得比较简单朴素。在德国的Schreibschrift字体中,为了和数字“9”区别开来,小写字母“q”在下方(即这个字母书写线以下的部分)会有一个装饰性的区别,目前德国的学校仍然在教授这种精巧的书写方式。而在北美,“q”的尾部有一个向右弯的小勾。为什么在书写方面会存在这些地区差异呢?如果可能的话,这些差异有揭示了什么国家个性吗?你的笔迹说明了什么?

追寻答案的过程往往是曲折的。对清晰和效率的追求、课堂教学方法、数个世纪以来笔的发展历程和手写本身的优先性的变化,都对当代手写字迹的变化产生了影响。史学家、国际大师级书法家和书法教师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ster Penman, Engrossers and Teachers of Handwriting)档案委员会主席鲍勃·赫夫德(Bob Hurford)解释道:“迅速移动的手是出于人们想写得更快的需求。”当然,性别、年龄、用手习惯也都是影响因素,但是对速度的追求似乎一直都驱动着西方世界书写形式不断演变、进化。

中世纪时期的手工书稿揭示了当时发源于修道院的多种书写风格,但这些都是Textura字体手稿:在技术上不是草书,因为字母都是彼此分开的。粗壮且有纹理的黑体字在当时很受欢迎(古腾堡圣经就是用黑体字编写的,这种引人注目的笔画如今仍会出现在全世界的酒吧标志上),但书写风格往往还是取决于当地人的喜好和习俗。

中世纪时,在英国和法国北部,诸如Anglicana字体这样的混合型字体逐渐发展为最广泛使用的手写字体。13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发明了一种建立在加洛林帝国字体上的新型字体,有着拱形水滴状和略微圆润的边缘。近200年后,出版字帖使得书写形式更为标准化,印刷机帮助书法家们极大地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将流行的意大利字母传播到了阿尔卑斯山西岸的欧洲,又到了法国的伊比利亚半岛,最后到了英国。

那么手写——这种本属于个人的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了地区模式吗?当然,某些字体的繁荣是意外或随意的,而其他字体则是出于艺术效果而被模仿。字帖保留了这些差异,并且很快就根深蒂固地融入了民族意识。 因此字迹立马就具备了作为社会地位标志、自我表达手段和贸易工具的功能,特别是在17世纪和18世纪。所以书法的确能揭示出不同人的不同笔画风格,比如商业与文艺,实用与观赏 ,商业与个人。有这么多的书写风格需要掌握,所以书法错综复杂的系统能跨越大西洋而保留发展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事实上在美国,是商业发展速度推动了书写形式的变化。 例如,码头上的文员不得不快速而清晰地写运货单和旅客名单;倾斜的字体写起来太慢了,所以一种更简单的铜版字体风格演变而来,这也反映了一个新的社会议程(《独立宣言》就采用了这种字体,该字体因为主雕刻者在打印之前将文本刻蚀在铜板上而命名)。随着古老的哥特式风格在英国的没落,这种字体的手稿数量逐渐减少,而工业化和移民潮在美国和欧洲也促成了一系列全新书写风格的诞生。

当然,笔和书法也有着巨大的关系。 羽毛笔和英语圆体的墨迹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后来这些都被钢笔替代了,写出来自然就是相互连接的字母。20世纪60年代,圆珠笔和纤维笔的大量生产让钢笔也迅速过时,除了法国的年轻学生们仍然需要用蓝色钢笔练习书写。这也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法国人的字迹仍然保留着其独具特色的优雅:钢笔这种经典书写工具让法国人写字母时更少抬起,更灵巧地掌控,形成带有打圈字母的倾斜体。

相比之下,圆珠笔所需要的直立支架会让字迹显得更醒目更笔直,这也是美式书写的典型特点。似乎美国作家采用的这种显著活泼的字体和他们的性格没多大关系,反而和书桌抽屉里的东西更有关系。在澳大利亚,根据澳大利亚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年轻学生必须用铅笔写字,直到他们获得“笔证”为止,即证明他们懂得“保持字母大小一致性和清晰性并组合起来”的证书。也许当我们能让书法变得令人激动之时,我们就可以说服更多的学生来亲自书写,特别是现在,大多数美国公立学校不再进行手写教学了。

为了支持打字,芬兰同样放弃了书写课程,其他北欧国家也对自己国家课程做了类似的改变。 但从不随波逐流的英格兰对于书写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 尽管国家手写协会推荐“使用自然联结的清晰简单形式”,但英国政府并未强制规范,所以所有学校的老师们都可以自由教授自己的方法,不管是块状印刷体,还是打圈字体都可以。

少数英国老师仍然采用旧的教学方法,也许是出于传统意识,或者是因为2014年国家课程文件中使用的混淆性语言——推荐使用“cursive”(手写体,也有草书的意思),而不是常说的“joined-up”(连笔字)一词(坊间传闻,英国人希望他们的书写看起来更像是法国人的形式,而且出版商也配合地在印刷“c”这次字母时滑了一下)。英国有大量的优质钢笔、写字纸和斜笔架可供选择,这使得书写更加难以统一标准。或许,没有一个固定的书写风格,而是纠结于新旧复杂系统,正是英国人的典型风格。

从刻石到手稿,再到电子邮件,笔迹是一个不断演变的现象。但是如今许多细微的地区差别都有灭绝的危险。令数学老师懊恼的是,一些欧洲作家不再闭合“4”字,而打开的“4”很像字母“y”。同时在美国,大写字母“Gs”, “Zs” 和“Xs”曾经流行的带圈写法区别明显,而如今这些字母却变得越发相像了——都是最基本的粗线条。显然,是发短信让书写变得越来越同质化,但是有时候印刷体晦涩难懂而手写字却显得真挚:文字处理机无法显示出修正、边缘的涂鸦和手写字句的亲昵无间。

罗斯玛丽·萨松(Rosemary Sassoon)博士是一位书法研究者,她发明的Sassoon Primary字体被国家书法协会官方推荐。她认为: “书写是人们在纸张上的自我呈现。”事实上,手写可以很好地表达情绪和原创性,而表现力强的短信或表情只能近似地表达。 在iPhone的时代,书写有没有用处似乎值得怀疑,特别是对年轻一代而言。萨松博士还指出,一定比例的青少年“似乎忽略了他们所接受教育模式留下的痕迹,并发展出与同龄人差不多的圆形个人书写风格。看来想分辨出一个写作者的国籍变得不再那么容易了。”

不过,至少就现在而言,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

原文选自:BBC

(编译:刘子豪,编辑:钦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