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说生肖]说牛(三)

 风舞三湘 2017-09-11

◇ 牛与民俗  牛的成语

 

牛  与  民  俗

  相传农历正月初五是牛的生日,俗称牛日,这一天,人们根据天气的阴晴预卜当年养牛之兴衰:晴主良,阴主灾。并且当日对牛不施鞭刑,禁止屠宰,有些地方还用大米饭喂牛,在牛王庙焚香、唱大戏,借给牛贺岁而娱乐一番。

  我国各少数民族也都有慰问耕牛的习俗,称为“献牛王”。贵州的荔枝、罗甸、安龙、册享等他的布依族,以农历四月初八为牛贺岁。是日,让牛休息一天,以糯米饭喂牛,敬献牛王。仡佬族的牛王节也称“牛神节”、“敬牛王菩萨节”、“祭牛王节”,流行于贵州遵义、仁怀、镇宁一带,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那一天,人们不再役使耕牛,并用上好糯米做两个糍粑,分挂到牛角上,然后将牛牵到水边照看影子,以这种方式为牛祝寿。

  壮族传统节日中,有“牛魂节”,流行于广西靖西、那坡、德保、大新一带。时间因地而异,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也有在五月初七、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举行。是日,让牛休息一天,家家把牛栏打扫干净,撒上石灰,做到栏干草足。姑娘们把牛牵到河边洗刷,用艾叶水加少许米酒浇牛身,为它除虱、压惊、定魂。各家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全家围桌而坐,由家长牵牛绕桌一周,后喂以糯米饭,配甜酒、鸡蛋汤、绿豆汤,再喂以糍粑,以酬耕作之劳,喂牛时小孩用红纸缠牛角,全家祝寿。

  侗族民俗中有“洗牛节”,流行于贵州榕江、东江一带,在夏历六月初六举行。届时春耕已结束,人们把牛牵到河边洗澡,并在牛栏旁插几杆鸡毛和鸭毛,表示为牛洗尘,祈祷耕牛平安健壮。

  布朗族也有洗牛脚的风俗,流行于云南施甸地区。每年夏历端午节前夕,村老和头人将红纸包着香柱插在各户厅堂前。第二天牵一头羊,用杨柳、桃枝、黄泡树枝各一,扎成束,遍走全村各户门前、插下一纸札红幡,用树枝扫一下门庭,以祝愿主人清洁平安。主人要事先准备一瓢冷水,泼在村老和头人身上,表示洗去牛脚迹。中午,村老和头人带一碗米,煮车肉稀饭,共同进餐,并祈求全村人畜平安。

  哈尼族办理丧葬时有接牛粪的风俗。凡老者亡故办丧,必宰一黄牛,开吊时,服丧男女跪在牛前痛哭,直到牛粪拉出为止。如牛粪不出,就哭着用手去揉肚子,直到将牛粪挤出来,然后将牛粪装入一个篾盒中,捧入仓里保存,表示死者已给后代留下衣食。

  纳西族丧葬有跳耗牛的风俗,流行于云南的小甸、丽江山区。老人死后,火化取骨,盛于布袋之中,到冬月葬骨。届时亲友都来参加火化取骨,主人在院内燃起火堆,来客围成圆圈跳“窝窝热”(丧葬舞),领舞者唱挽歌。歌舞毕,众人依次向主人骨灰跪拜。随后牵牛,提牛耳,将一豌牛奶灌进牛耳。若耗牛扬蹄蹦跳,即为好兆;如果不跳,则再灌一碗,再不跳,则认为亡灵不要此牛,另换—匹再灌,然后把牛捆翻,请父母双全的健壮男子宰牛。通常先取牛心,再剥皮分肉,将牛心、牛皮献于骨灰袋前,称“生祭”。肉煮熟后再祭一次,称“热祭”,祭毕埋骨入土,牛头牛腿送给东巴。

  苗族有抢牛尾巴的婚姻风俗,流行于贵州西北一带。男女定婚后,女方要喂养一头黄牛,待举行婚礼那天,把牛牵到典礼现场,并用两根绳索绊住牛腿。当天,新郎、新娘各请十多名育年作护卫,一同前来。先由新娘一刀将牛尾砍下,新郎则立刻上去抢夺牛尾,若能够在女方父母到来之前夺得牛尾,便可立即成婚,否则婚姻告吹。当然,新娘既然已爱上新郎,是不会为难新郎的。

  浙江一带流行健牛犊为陪嫁品的婚俗。送亲之前,挑选一头健牛犊,披红挂彩,等新娘一上轿,由新郎牵着牛在最前面踏路开道,以求驱灾避邪,平安吉样。

  畲族婚嫁有用踏路牛的习俗。如遇两个姑娘同时出嫁,而且同走一条路的话,当地人认为这叫作喜冲喜不吉利。经双方协议,一般是让远道的先走,后走的新郎牵牛,牛角扎上红布,在前踏路,新娘紧随其后。这样,牛踏过的路又是新路,不会冲喜。

  汉民族寿诞风俗中有赶牛王会,流行于陕西留坝县等地,“牛王会”系为老人做寿的称谓,因牛在十二属相中位居前列,而且耕田犁地,有功于人,故以牛为名给老人做寿,表示尊敬。贺寿者在老人生日的前一大下午,携带礼品到主人家中祝贺。老人则用丰盛的饭菜招待来宾并逐个劝酒,从晚间开汉民族交际风俗中有“结牛财亲”一说,流行于湖南一带。在当地、农民凡几户共同拥有一头牛的称为结牛财亲,并视作亲戚,牛的所有权一旦易人,“亲戚”关系也将中止。

  旧时彝族民间巫卜风俗有所谓“牛力母”,意为“送干病鬼”,流传于四川大小凉山。在当地若病人骨瘦如柴,人们便认为是干病鬼在作祟,并认定是由猴子传染,须请毕摩(僧人)将鬼送走。做法是:准备好一头牛和一只猴子。请毕摩到病人家里念经八日,第九日带猴子上山,在地上用树枝搭放神座,再念经。然后扎一草人,捆在猴子身上,将猴子放走。这样,干病鬼就被猴子带走了。

  旧时佤族占卜方式中有牛肝卦,流行于云南佤县一带。剽牛后看其肝的外观来卜吉凶。若牛肝大块与小之间不粘连,为吉卦,粘连者为凶卦;一般在举行重大祭祀活动时使用,以小黄牛肝为最好。

  汉民族有“牛灯”的演唱形式,流行于四川省。因其舞具为牛形,演唱时用“灯调”而得名,一般在春节时表演。

  陕西韩城等地还流传着“牛故事”的娱乐形式。牛故事就是让牛参加到闹社火的行列中来,人们挑选几十头经过训练的牛,再找几十个善于驭牛的儿童,并把他们装扮成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个人站在—头牛的后背上,每个故事为一组,在锣鼓声中,这几十头牛依次缓缓而行,站在牛背上的“历史人物”则随着鼓点有节奏地摆动,场面十分有趣。

  苗、侗、黎等少数民族有斗牛的传统体育活动,流行于广西、贵州、海南等地,通常在节日举行。方式是两头牛相斗,而不是像西方那样人与牛相斗。

  布郎族民间弹拨乐器中有牛角琴,流行于云南双江拉祜族,琴身以短牛角为文体,角长15-16厘米。将牛角控空,以蛇皮绷面,以硬木为琴耳、琴杆,以马尾做琴弦。弹奏时,声音清脆悠扬,悦耳动听。

 

牛  的  成  语

  初生之犊不怕虎 犊,小牛。原比喻年轻人大胆勇敢但缺少经验。现多用于比喻青年人大胆勇敢、敢于创新。

  对牛弹琴 《庄子·齐物沦》“非所明而明之”句,郭象注:“是犹对牛鼓簧耳。”后用对牛弹琴比喻对蠢人讲大道理白费口舌,有看不起对方的意思。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千夫指,原意为许多人所指责的,语本《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孺子牛:春秋时的齐景公曾跟儿子嬉戏,口衔着绳子,学做牛,儿子跌倒,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断,因此称齐景公为“孺子牛”。此成语出自鲁迅《自嘲》诗,形容对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心像牛一样俯首听命。

  九牛二虎之力 九头牛与两只虎的力气的相加。比喻其力大不可当。

  九牛一毛 九头牛中的一根毛。比喻在极大数量中的极小的量。

  老牛破车,老牛拉破车 形容人做事就像老牛拉破车,慢慢吞吞,不讲究效率。

  老牛舐犊 舐:舔;犊:小牛。老牛爱小牛,故常以舌舔之。比喻人之疼爱其子女。《后汉书·杨彪传》“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添犊之爱。”

  泥牛入海 泥土做的牛像,一旦沉入海底,经水消融,不复存在。比喻一去不回,杳无音信。

  牛刀小试  比喻有大本事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显身手。也说“小试牛刀”。

  牛鼎烹鸡 牛鼎:盛牛之鼎,古代能容纳全牛的大型煮食器。用煮一整头牛的大锅煮一只鸡,比喻大才小用。《后汉书·边让传》:“传曰:‘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熬而不可熟。’此言大器之于小用,固有所不宜也。”

  牛鬼蛇神 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原指虚幻怪诞,后比喻形形色色的丑恶东西或坏人。

  牛骥同皂 骥:千里马;皂:马槽。比喻不好的人与贤人同处。邹阳《狱中上长梁王》:“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皂。”

  牛郎织女 比喻夫妇分居两地。

  牛溲马勃 牛溲:车前草;马勃:马屁泡,两种极普通的中草药。比喻东两虽不值钱,却有用处。韩愈《进学解》:“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牛头不对马嘴 比喻事物两不符合,或答非所问。

  牛头马面 在迷信传说中,阎王手下的两个鬼卒,一个长着牛头,一个长着马头,比喻不好看。

  牛衣对泣 牛衣:牛被,给牛御寒、遮雨的东西,用草或麻编成。《汉书·王章传》:“初,章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后用以形容贫贱夫妻同过艰苦生活。

  如牛负重 比喻负担特别重。

  童牛角马 童牛:没有角的牛;角马:长角的马。比喻事物失了真相。扬雄《太玄·更》:“童牛角马,不今不古。”

  土牛木马 用泥捏的牛,用木制的马。比喻虽有其名而无实用的东西。《关尹子·八筹》:“知物之伪者,不必去物,譬如见土牛木马,虽情存牛马之名,而心忘牛马之实。”

  执牛耳 古代诸侯盟会,主盟者亲割牛耳取血,盛盘中让与盟者分尝,表示诚意信守。后比喻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