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说生肖]说龙(三)

 风舞三湘 2017-09-11

趣说生肖

中国龙的演变

  龙的图形在我国5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便已出现,红山文化时期就有龙形器。而最先以龙为图腾的是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据古代的传说:夏朝第一个君王禹是个治水英雄,当他受禅登基时,蟠龙迅速从它藏身的地方飞出来。夏王朝的大旗上画着两龙相交的纹样。中国古代北方的匈奴、南方的楚人、越人、粤人,西南的哀牢人和苗人,都是以龙为图腾的民族。

  历史上各朝代均按当时的审美观,创作龙的形状。根据我国各历史时期出土的文物玉雕、石刻来看:红山文化(5500年前)的龙,为滚圆形,头部有纹,身上光素,眼睛特大,眼形多变,有圆、方、滴水形;商代(3600年前)的龙,身短似大象,饰以云雷纹,顶上一角,底下一爪;周代(3100年前)的龙,其身瘦长,纹饰稠密;战国(2400多年前)其龙形为S状;汉代(2100多年前)龙形开始向盘旋曲折、四腿体型发展,称“马首蛇尾”龙;唐代(1300多年前)龙形变得非常活跃,一般都是张口鼓舌,俯仰翻腾,其鳞以斜方格纹为多。总的看来是:汉承战国,唐崇汉,宋仿汉崇唐,元仿唐。明、清两代的龙更是飞舞腾跃而且配以各种云彩、龙珠、火球;线条流畅多变,难寻始末,但也各有其特点:明代为猪嘴龙,清代为披毛散发龙。龙的时代特征,已成为历史科学研究的一个课题。

 

有了羁绊的龙

  龙,本来是先民所崇的蛇图腾与它种生物的复合形象,这是一个民族腾飞的形象,但后世封建帝王却把他作为自己专有的象征物。皇帝自居于“真龙天子”地位,他的居处叫“龙庭”,服饰称“龙冠”、“龙服”,他的面孔叫“龙颜”,思想情绪也称为“龙心”。臣民要是用龙作为器物衣饰的装饰图案,那就有“僭越”之罪,会招来杀身之祸。

  这种禁忌,说来是北宋后期的事。在宋以前还有很多人以“龙”字取名,或作别号。汉末诸葛亮,自号卧龙,人所共知;后汉的马略,闭户读书,十年不出,三日一食,乡里谓之潜龙;北宋大画家李公麟自号龙眠居士……

  北宋禁臣民用“龙”字,也是很晚才有的事,王得臣《麈史》卷下曾记:“龙图阁学士世谓之‘大龙’,直龙图为‘假龙’,直学士为‘小龙’,或有得直阁久之不迁而卒,因曰‘死龙’。”王得臣是北宋仁宋嘉祐进士,其时有这样的戏谑称呼,可见“龙”字还不是皇帝的专用。只是到了徽宋宣和年间,才禁止老百姓用“龙”作名字,并声言“虽桥梁有为龙形者,亦皆凿去之。”此时的禁名可说是达到了极点。有人以“蛰龙”入诗,便遭谗言,幸而有人与他辩解,皇帝也算开明,说他作诗而已,才免于祸。

  此后这种禁忌虽渐松驰,但以“龙”字为名的也极少了。明代嘉靖年间有位名人叫李攀龙,就有个“龙”字,可这个“龙”乃是攀附的对象,并不算作以己为“龙”。

  随着封建王朝的结束,龙,才真正摆脱了封建专制的羁绊。

 

谈 龙 说 鲤

  人们也许以为“龙”与“鲤”纯属“风马牛”。其实不然,它们还是有点关系的。民间就有个“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在《三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春末)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州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

  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诗中提及:“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要从“凡鱼”化为“神龙”,自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儿。失败者的遭遇甚惨,有所谓“点额”、“暴鳃”(实际上是伤劳过度或惫困而死)之灾。所以后来又把参加科场考试而落第的人,说是“点额而还”。

  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为然。所以传说中的仙人乘龙也叫“骑鲤”。在《吴地记》中更加描写的神乎其神,说的是吴地(江苏浙江一带)有两个人,一个叫法海,一个叫琴高,都在东皋务农。有一天,他们二人一起来到田头,见田沟里有条活的大而怪的鲤鱼,身体足足有一丈多长,头上长着一对角,肚子下面有足,腰间有一对翅膀。法海好奇,就爬到鲤鱼背上,鲤鱼一动不动;琴高出于好奇心,也跟着爬了上去,那条怪鲤鱼立即振翅高飞而去。

  古人何以要拿鲤鱼去与龙套近乎,似乎可以追溯到《山海经》。《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有这样一句话:“(穷山)龙鱼陵居在其北……其为鱼也如鲤。”这里说的“龙鱼”也叫龙鲤、鲮鲤,是兽类穿山甲的别称。从《山海经》的记载可知,因为“龙鱼”形状如鲤鱼(应该说是鳞甲相像),所以龙鱼就被称为“龙鲤”。再由这“龙鲤”的“鲤”字又牵扯到鲤鱼身上,鲤鱼也就成为龙鱼的近亲了。又因为龙鱼和龙也挂上钩,有了“宗族”关系,鲤鱼和龙从此也就沾亲带故了。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