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5月28日直至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北平被迫染上了红色的血衣。八国联军以“保护使馆”的名义,大举进犯中国,京津冀地区首当其冲,洋枪铁炮对准了空手白拳的百姓,侵略军疯狂洗劫紫禁城内的珍宝,整个四九城都在血雨腥风中飘摇。 (图为八国联军侵华照片) 《女史箴图》的漂泊后半生 时至今日,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从伤痛中走出,可那些流落他国的文物却不会轻易归回。时间抚平了生活的褶皱,却对流失海外的文物毫不留情,其中就包括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原作已佚,现存的有两版摹本,分别是存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绘本(质量较好,共有九段)和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的南宋摹本(水平稍逊,共有11段)。【歪脖看效果更佳~】 英国人只用25英镑就捡了个大漏 《女史箴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据西晋文学家张华《女史箴》一文所做,它是现存历史上最早的国画之一,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价值都称得上是无价之宝。 只要想编写中国美术史,不论古代现代,外国中国,都得把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作为最古老的画种来研究。不夸张的说,《女史箴图》是中国美术史的“开卷之图”。 可就是这样一件珍贵的宝物,却被不识货的英国军官约翰逊以二十五英镑的价钱出售,而这二十五英镑仅仅是约翰逊向大英博物馆索要的用来绑画的玉别子的价钱,相当于大英博物馆没花一个子就把我国国宝《女史箴图》收入馆中。 无价之宝被卖出了地摊价! (图为玉别子) 由于当时英国文物家对于中国画知识的匮乏,装裱《女史箴图》时,按照日本画的方式,将《女史箴图》腰斩三截,并在画卷上涂了一层酸性薄膜,在这样不得当的保存下,《女史箴图》的娇容渐渐被磨损。 2014年,《女史箴图》被重新装裱,大英博物馆从上海博物馆请了优秀的书画修复专家邱锦仙老师,即使在手工修复和高科技手段的共同努力下,邱锦仙老师说,《女史箴图》的装裱是不可逆的,一百年内不会有问题,一百年以后就要视保存情况而定了。在现代科技手段下,《女史箴图》每次展出也只能限时一个月,剩下的11个月则要密封在大英博物馆的仓库中。 (邱锦仙老师在修复画作) 一入皇门深似海,从此撒欢成路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皇城深墙内的宫闱江湖,表面平静无波,相安无事,不见短兵相接,刀剑嘶喊,可在眼波流转,纤手弄巧的柔弱下,不知祭奠了多少人的性命和感情。后宫文化,一部《甄嬛传》描写寥寥,也足够惊心动魄。 《女史箴》所描写的都是先贤圣女的节仪行为,目的就是为了规劝宫中女性要遵守妇孺,讽喻专权而放荡的贾后,顾恺之有感于西晋的灭亡历史教训,将张华的《女史箴》绘制成画,并将箴文题于画侧。 画卷中的女子神态造型各异,衣带飘洒生动,皇宫的奢华与女子形散神聚,纤细婀娜的体态,衣服的褶皱也用墨色晕染出来了,很有层次。人物线条婉转优美,雍容华贵的生活呼之欲出,画面布局疏密得当,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笔法连绵飘逸,犹如春蚕吐丝,有强烈的含蓄飘忽的韵律感。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要知道,顾恺之生活于公元345~406年,而这个时候,西方的人物画是这样的↓↓↓ 顾恺之是蠢萌boy? 顾恺之特别相信小法术,认为追求它就一定能得到。桓玄曾经用一片柳叶欺骗他说: “这是蝉用来遮蔽自身的,拿来遮蔽自己,别人就看不见你。”顾恺之很高兴,拿柳叶遮蔽自己,相信别人没有看见自己,非常珍爱那片叶子。 顾恺之将最珍爱的画作存放在桓玄那里,在上面贴了封条。桓玄偷走了全部画作,又将封条重新糊好。顾恺之来取画,不见了画作,一点也没有怀疑为人所盗,他认为这是“妙画灵通,变化而去,如人之登仙矣”。 这两件发生在顾恺之身上的事,使他得了一个“痴绝”的称号,古人说一个人痴,并不是说这个人痴情,其实就是说这个人傻。顾恺之喜欢开玩笑,史载他“好谐谑,人多爱狎之”,别人戏弄他,他也不着急,不反攻,完全是因为他本人是个“哈哈乐天派”。 顾恺之还有二绝:“才绝”、“画绝”不是傻瓜,一个有才气的人心思也会玲珑一些,顾恺之不是傻瓜,他对桓玄的为人很是不满,但又慑于桓玄的权势,不敢表露,就只好假装痴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苦涩。桓玄之父桓温就识人得多,他评价顾恺之有明哲保身,痴黠参半的人生哲学。这是他在乱世中的生存智慧,世人笑我痴,我笑世人看不穿。有人说“庆幸文物被抢走?”没听错吧! “幸亏转到大英博物馆了,不然这些文物到文革烧的烧,破坏的破坏,现在可能见都见不着。” 这句话就跟“幸亏被偷了,不然我的钱都要花完了。”存在一样的逻辑矛盾,属于因果倒置,与我国情况相似的还有古国之一希腊,当时雅典修建了帕特农博物馆,但馆内空空如也。希腊政府一直契而不舍地诉求文物归还,大英博物馆置之不理,甚至说“不可能归还,不然大英博物馆就要空了”。 “因为我们可以更好的保护文物,这些文物是全人类的财富,而不该狭隘于某种民主主义。” 这是大英博物馆对被抢掠文物国家的一致说辞,不仅不归还还打上全人类的名号,冠冕堂皇的说辞却掩饰不了这是一场关于利益的浩劫。 (图源自网络) 收藏知识的欠缺,国外盗卖……这些伤害文物的劣迹层出不穷,文物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加以专业的善待,也会香消玉殒。希望有一天,像《女史箴图》这样流落海外,隔岸相望的文物,能够回到日益鼎盛的中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