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路金荣/文 大同煤业(601001.SH)自2009年起季报、中报从不计提坏账准备,公司认为在此期间无计提风险,并选择在年末再计提坏账准备。2012年中报显示,应收账款余额从期初12.3亿元增至期末29.4亿元,但如此巨大的应收账款增加,公司的坏账准备计提与年初却是一样的。 经济环境不好,导致大多数上市公司的业绩受到影响,而大同煤业并不是唯一一家如此操作的公司,通过少计提坏账准备、改变坏账计提比例等手法,上市公司疑似涉嫌粉饰报表。 应收大增、计提未增加的大同煤业 2012年中报显示,大同煤业坏账计提比例大幅下降。其中,1年内比例下调幅度最大。1年以内的由原比例5%下调为2.13%,1-2年的由原比例10%下调为8.93%,2-3年的由原比例30%下调为27.12%。以此账面显示期初、期末坏账准备金额一致,由于应收账款期初、期末发生变化较大,坏账计提比例出现不一致并且差异较大。(见表) 按此计算,减少的应收账款坏账计提准备和其他应收款坏账计提准备分别为6374.4万元和2583万元,而这将直接带来利润和收入的改善。 近日山西煤炭工业厅副巡查员侯文锦提供给记者的数据显示:1-7月份,山西省五大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应收账款净值490亿元,比年初增长231亿元;增长89.62%。大同煤业主产动力煤,为山西省五大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之一。 业内人士分析,行业正面临着快速增长应收账款压力,销售款由原来预付款、三个月承兑汇票改为6个月,甚至1年以上的承兑汇票。而大同煤业依然认为短期内无风险,按照其自行的规律方法记账。 大同煤业证券部工作人员却对此表示,公司坏账准备没有任何问题,公司是在每年年末计提,季报和中报期是不计提的。并且,坏账计提比例与公司会计政策中计提比例年末会一致。 据两名大型企业相关会计人士表示,“依照会计准则允许年末计提坏账准备,并且在资产负债表出表日去计提坏账准备。但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说,年底再计提有不妥之处。上市公司季度和中期有披露数据的职责,季报和中报就是资产负债表日,如果年底才去计提,在资产负债表日其他时点就无法体现,但又要披露这个数据,公司就会采用一个综合比例计算。” 上述人士还表示,很多公司可以通过坏账计提准备来平滑公司业绩。大同煤业应收账款数额增速较大,公司称上半年完全为关联方,无一笔坏账风险,理由比较牵强,在会计准则利用上存在瑕疵。 依照会计准则,坏账计提准备应为逐月计提,这样数据较为真实,年底无坏账发生可冲回。大同煤业自2009年底一直采用年底计提方式,其因上半年多为大股东与关联方交易而无坏账风险,但看其半年报数据,非关联方应收账款增幅也很快。 如果说,在此前几年,煤炭行业环境较好、产品不愁销的情况下,不增加计提尚情有可原,但自今年上半年以来,煤炭业的环境已经逆转。 大同煤业在季报与中报中称不增加计提是因为煤炭行情好,煤炭行业货款为预付款或为3-6月的短期应收账款。然而,随着行业应收账款账龄增加,到了年终时,大同煤业又会交出一份什么样的业绩报告呢? 坏账计提玄机 年终才调整坏账准备计提的煤炭企业非大同煤业一家。 据了解,煤炭企业对坏账准备计提都往往不足,在煤炭市场行情好时,煤炭上市公司认为无坏账风险,并多为关联公司,年终才进行坏账准备计提无可厚非,但对上市公司来说却有不实经营的嫌疑。 据了解,目前受煤炭市场低迷影响,多家煤炭企业出现滞销,为改变这一状况,煤炭企业赊销行为加大,应收账款呈翻倍增长。 据上述会计人士表示,企业一般不会轻易改变坏账准备计提方法,如果一旦这么做会有比较明显的调节利润的嫌疑。但由于会计规定的模糊,给了上市企业很大操作空间。 例如,8月29日贵州百灵(002424.SZ)在2012年半年度报告显示:贵州百灵期末应收账款较期初增加1.36亿元至3.89亿元,但两个时点计提的坏账准备却一模一样,皆为1524.67万元;期末应收账款较期初增加1.36亿元,公司1年内至5年内计提比例均为3.9%,而这一切和公司公开资料披露的不同年限的账龄坏账计提比例却是不同的。 贵州百灵的证券事务代表陈智对记者表示,坏账准备因没有经过会计师审计,在处理上可能有些失误。但不管因失误还是蓄意,公司此举有虚增收入和利润的嫌疑。 类似的手法在大型上市公司中也不少见。 2012年3月和8月,中联重科(000157.SZ/1157.HK)和永泰能源(600157.SZ)先后发布公告大幅调低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其中,中联重科1年以内及1-2年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由5%和10%下调至1%和6%;永泰能源将原来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计提比例所有年限比例均为6%均做了调整,而调整后的1年以内及1-2年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比例均比行业其他企业要低,分别下调至1%和5%。 每家企业调高或调低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背后都有一个充分的理由,不过,在行业大环境不好时,这一操作,却不由得令人怀疑公司的动机。 在工程机械和煤炭领域,上半年企业的经营都比较艰难,两家上市公司的计提方法变更着实蹊跷。其中,中联重科被指责是管理层为掩盖低价出售环卫机械资产后利润下滑的事实;而永泰能源的计提变更,难免会让人联想到公司明年在香港的IPO。 据多名券商分析师表示,很多上市公司财报披露并不详,且不规范,缺乏真实性。而作为谨慎性原则使用的计提坏账准备,由于企业并不谨慎的使用,沦为调节利润的手段,上市公司计提坏账准备的“潘多拉魔盒”不时隐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