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若流水新古典桥,远不止交通和美观 02

 舍得斋主 2017-09-12

淀山湖大桥9月落成,全湖岸线最后断点将被打通,桥梁设计体现防洪理念转变

身若流水新古典桥,远不止交通和美观

2017年08月26日   02: 要闻    

  淀山湖大桥主体工程日前基本完成。 本报记者 张海峰 摄

  ■本报见习记者 戚颖璞

  去过淀山湖的人们都知道,全湖岸线唯独东岸与江苏省交界处的一块,由于部分企业坐落于此,暂不对外开放。9月份,这一最后断点将被淀山湖大桥打通。淀山湖大桥又名“彩虹桥”,是一座长约1.47公里的慢行桥,轻盈如游龙般横卧在水面之上。
  交通?美观?一座桥可以承载的功能远远不止这些。要知道彩虹桥来头可不小:它是上海市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之一,淀山湖防洪大堤及湖滨生态修复工程的配套工程。因此,彩虹桥兼具防汛通道,改善滨湖水生态、水景观的功能。

  功能与文化巧妙结合

  建造彩虹桥的初衷是贯通岸线、改善环境,设计师们却动足脑筋把功能和文化巧妙结合在一起。“大方案就做了5种,涉及桥型、高度、弧度和细节造型方面的改动多得数不过来。”负责建筑景观设计的中国三峡上海院建筑院总工庄齐表告诉本报记者。
  彩虹桥的名称源于公开征集,它本身是一座造型古朴的新古典仿拱桥。对市政桥梁来说,采用“平桥”形式最简单轻便,可缺点是造型单一。结合青浦千年的古桥文化,设计师们还是采取实腹拱桥方案,并进行改良,拱洞典型的半圆形被“压缩”至尽量贴水。承担通航功能的桥梁主跨采取青浦“放生桥”5跨形式,最大拱洞跨径达到42米,便于船舶进出。
  如果俯瞰这座桥,人们会发现桥型是流畅的“S”,弯曲的桥梁与湖岸线形似青浦地形——彩蝶。彩虹桥第二个弯距离陆地最近,是为方便岸边水上皮划艇进出。这“无意”促成了一座桥身若流水般的新古典桥。

  桥梁和周边环境相融

  这座彩虹桥时时不忘保护湖泊。
  “建成后,彩虹桥上的雨水不会流入湖中。”中国三峡上海院的设计师们考虑到淀山湖是上海最大的淡水湖泊,是饮用水二级保护区,彩虹桥两边埋设了长长的排水管道,排水管道能把雨水收集起来排到湖岸陆地上,避免污染湖水。
  淀山湖防洪大堤及湖滨生态修复工程的想法起源于2008年太湖流域蓝藻爆发,淀山湖也受到生态威胁。经过方案制定、探讨和论证,自2011年起,环湖生态修复工程正式启动。打造湿地是生态修复工程中最主要的环节,设计师将湖底淤泥再利用,重塑湖区水下地形,将垂直坚硬的湖岸改成减浪的低坡度,为水生植物提供生存的空间,同时生态湿地可以为鸟类提供栖息地,保证淀山湖生物群落多样性。
  但这次修复,不同于过去以功能为导向的工程理念。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结合环湖的生态建设需求,彩虹桥也在逐步改变传统防洪观念。桥梁和周边环境是相融的,在修复工程完工后,人们站在桥上既能看到湖光美景,还可以欣赏葱绿的岸边湿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