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必修课:怎么跟孩子聊天?

 长沙7喜 2017-09-12

前面的话:



大家说,其实这个主题无论对于幼儿园新生的家长,还是一年级“小豆包”的家长,都很重要,而且都会有启发。


所以我重新整理了分享的内容,从微信公号发出来,与更多人分享。


在新学期,家长最关心的无疑是——


今天一整天,孩子过得怎么样?


记得幼儿园的时候,每次接女儿游游放学回家,一路上听到周围家长跟孩子的对话,通常是:


  • 今天你午觉睡着了吗?没睡着,老师有没有批评你?

  • 今天中午吃的什么?你吃饱了吗?

  • 今天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也有少数是:今天你没打别的小朋友吧?)

    ……

或者:

  • 今天开心吗?

  • 今天过得怎么样?

    ……


将场景切换到小学校门口,我们听到的往往是:


  • 今天有作业吗?

  • 今天考试了吗?

    ……

也仍然会问:

  • 今天中午饭吃的什么?

  • 今天喝了几杯水?

    ……


回忆我自家的情况,在三年的幼儿园生活里,对于“吃了什么”,“午睡睡着了没有”这样的问题,游游从没有正经回答过,要么说“我不记得了”,要么顾左右而言他。


直到现在,已经上小学了,她仍然回说:“我不记得今天吃什么了”,只是说的时候眼神里会闪过一丝狡黠。


关于“喝了多少水”这类的事,女儿偷偷告诉我,她的好朋友每天放学会先跑到卫生间把水瓶里的水倒空,才背上书包回家。“因为她妈妈如果发现她水没喝完,就会骂她。”


我特别能理解,家长问孩子的,肯定都是自己最关心的,也往往是孩子可能会处理不好,容易出问题的环节。


但是追问的语气,关切的眼神,无形中也增加了压力,愈发强化了“这件事你就是总也做不好”或者“这件事就是很麻烦”的暗示。


最终,我们不仅问不出个所以然,反而进一步增加了孩子的压力,这应该是在新学期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那么关于感受的问题会有什么效果呢?比如问孩子“今天过得开心?”或者“你喜欢某某老师吗?”之类。


孩子一方面并不能准确地理解“开心”,“快乐”这种宽泛的描述(刚上幼儿园的2、3岁的孩子更是如此)。


另一方面,他表达的,往往是当下的感受,而不是对过往经历的评价。还有,正如李岩老师在我们的“入园心理适应工作坊”中着重指出的那样——


孩子对于事情的描述和判断,与我们大人看待事情的客观标准往往是不相符的。


孩子的判断,通常会受到当时心情的影响。


对同一件事,她在开心,状态好的时候,就会给出正面的反馈,如果心情不好,或者仅仅是因为当时困了,累了,给的反馈就很可能是负面的。


所以,实际上,追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并不是我们在放学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对于还处在新学校或者新学期适应过程中的孩子来说,陪他们放松、休息和开心的玩耍是对他们更好的支持。


那如果想和孩子聊一聊,该怎么做呢?


分享一个我自己的小方法——最快乐的事。


忘了这个办法最早是从哪里学来的了,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每天睡前,我们一家三口各自讲一件“我今天最快乐的事”。


当时我的心态是:这样做,第一是有可能(仅仅是可能)将幼儿园生活打开一扇小窗,让我可以窥见少许光影。第二是给孩子一个暗示:幼儿园生活可以是快乐的哦。(有点阿Q哈。)


这个办法游游一直比较接受。所以,从她上幼儿园开始,“最快乐的事”一直是我们俩聊天的主题。直到现在,上小学了,她还经常会主动要求:“妈妈,咱们俩来说说‘最快乐的事’吧。”


总结这些年的“聊天经验”,再结合在游戏力工作室不断学习到的理论和方法,现在我对这个办法也有了更多心得:


第一,“聊天”的本质其实也是“亲子游戏”,所以它的目的,与我们谈论的其他亲子游戏是一样的:让孩子开心,放松,同时加强亲子间的联结。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会一时不知道说什么,那么大人的示范就很重要。我常常讲一些工作中,或者自己生活里发生的有趣的事。必要的时候还会“添油加醋”,增加一些笑料。


比如“妈妈今天想不好一篇文章的标题,一直使劲想啊,使劲想。走路的时候想,做事的时候也在想。结果,撞门框上了。”再配合一些滑稽的动作和表情,小年龄的孩子会特别开心。


孩子讲的时候,他们会说任何事,甚至不一定是真实发生的事。


翻翻旧记录,游游刚开始说过的“最快乐的事”包括:


妈妈的眼睛变绿色了。(指我的眼影。)


画画的时候把整个苹果都涂成了粉红色。


困了。(对,她说,我最快乐的事是困了。)


妈妈今天早回来。


今天没有最快乐的事。(哦,那我就说,好吧,那就先睡觉吧,或者,讲一本哈哈笑的书吧。)


孩子稍微大一些之后,他会真的想听一些大人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可能我们觉得平淡的,没什么了不起的小细节,他们都会听得津津有味。


第二,认真关切地倾听。谨慎、克制地追问。少给建议,尽量不评价。一定不要叠加紧张和焦虑。


虽然当初选择“最快乐的事”带有许多具体的目的,但是现在想来,那些小小的对谈最重要的并不是她告诉了我什么,而是建立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信任——


“妈妈愿意听我说话,我什么事情都可以告诉妈妈。”


所以,让谈话可以不带压力地,愉快地进行是一切的关键。


我记录过这样一段卧谈:


游游:妈妈,木木说她不是我的好朋友。

我:哦。

游游:她还说要把我扔到外面去。

我:是嘛?!

游游:外婆说让我告诉老师。

我:你告诉了吗?

游游:没有。

我:嗯,我也觉得你不一定要告诉老师。你问木木,你抱得动我吗?

游游:嗯,她抱不动。

我:对啊,你都有104(高)了,她怎么有力气把你扔出去?


游游立刻兴奋了,爬起来大喊:妈妈!你看我高不高!


现在再看这段对话,我可能会改一改结尾:我们可以顺势来玩一次“你抱得动我吗”的游戏,和她一起在床上抱着滚来滚去,应该会特别开心吧。


孩子有可能告诉你各种事,其中可能有许多会在第一时间触动妈妈敏感的神经。


比如被小朋友“欺负”了,没拿到想要的玩具,老师批评了,午觉没睡着之类的。


那么,请你一定一定要控制住自己“啊?!怎么能这样?!你应该这样这样!”的第一反应,更合适的回答是:是吗?然后呢?哇,他可真是的!


请记得:


1. 孩子说的很多信息不一定是正确的。


(他不会存心说谎,只是因为表达能力有限,以及感受力和逻辑与成人不同而已。)


比如游游经常会说:“我忘了晚饭吃什么了。”也常常会一边说“我吃了六个包子,喝了三碗汤“,一边大嚼外婆做的晚饭。


2. 很多让大人觉得很不舒服的事,孩子的感受并没有你想象对那么糟糕。


比如游会说:“今天元元不让我看她带来的书。”


“哦,那你怎么办呢?”我问。


“我就去看别的了。“她说。


关于如何处理孩子告诉我们的负面信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博士提醒父母们:别忘了“孩子们自身拥有的宽容和释怀的能力”。


孩子们会故意把痛苦转移给我们,让我们替他们承担一会儿。


他们知道我们会接受的,就像在小时候,当他们嗓子里卡了东西,无论是什么,我们都会伸手帮他们取出来。”


——摘自《朋友还是敌人——儿童社交的爱与痛》(迈克尔·汤普森博士等著   游戏力工作室即将推出)


“儿童的情绪变得很快,他们能从让成年人十分气恼的社交情境中迅速恢复。”汤普森博士还写道。


尤其是当他感受到了我们的爱与支持,就会很快把刚才的烦恼抛到九霄云外,开开心心地玩耍去了。反而是我们久久不能释怀。


这里,就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

避免“痛苦追问”


汤普森博士在书里举了一个我们都不陌生的例子:


某天你女儿放学回来,告诉你她跟凯西闹矛盾了。


第二天,当你的女儿放学回家时,你可能会问她:“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她会说:“挺好啊。”而你可能对这个回答不太满意。因为你没有忘记,你的孩子是和“那个女孩”在同一所学校啊。


所以你会说:“你和凯西的关系好一点了吗?”她可能会很惊讶,因为她早就忘记了自己曾生凯西的气。


但她可能会注意到你对这个话题特别感兴趣,于是使劲回忆凯西——以及其他孩子,对自己做过的每一点点不好的事。


然后,她又跑出去玩了,而你却真的非常生气。“哼!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两天了!”第三天,你在学校一接到她,就直接问她:“今天凯西欺负你了吗?”


现在,你的女儿意识到你是在全力支持她,她便开始编造事情。谁不喜欢拥有支持者?与凯西为敌只是为此付出的一个很小的代价。她下意识地觉察到,你正处于火力全开的状态,需要找目标发泄。


所以她会说:“是的,今天凯西对我很不好。”你则会总结到:“看吧,我早就知道会这样。”


汤普森博士将类似的对话称之为“痛苦追问”。这种做法是具有破坏性的。他在书里说:


请理解,我不是在游说你不要相信孩子,也不是说你不应该有同理心。


你应该关注孩子,应该充分理解他。但请尽量不要将自己代入孩子社交生活的波折中,不要有倾向性地追问痛苦的经历,不要培养怨恨,不要抓着过去的事不放。


汤普森博士说是孩子社交方面的问题,不过我觉得在我们与孩子沟通的各种话题上,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提醒。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孩子明确表达:“我不喜欢某某老师”,怎么办呢?


我们曾就这个问题写过文章,请点击阅读——





想要在孩子入园阶段得到更多支持和帮助

希望在入园这个关键阶段为孩子的安全感和内心力量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欢迎你来参加


入园心理适应工作坊


音频课

  8次课  

了解心理挑战

解决情绪问题

帮自己和孩子走出困境。

答疑+游戏

  18天

  从入园后开始,以在线工作坊的形式进行答疑、讨论、分享,以及游戏指导

伙伴支持

强大伙伴团=

工作室助教+游戏老师+过来人妈妈+幼儿园老师

从宝宝入园起就陪伴你,支持你度过艰难时期。


工作坊基本信息


● 适合人群

如果你的孩子——

秋季刚刚入园

or

预备在明年春天入园

or

已入园,但始终不适应幼儿园生活

那么我们相信

这个工作坊会对你有帮助。


>>>>报名戳这里!


● 注意事项

  1. 支付成功后务必关注游戏力公众号微信号:youxili123),通过公众号接收课程更新提醒。

  2. 音频课程有效期为一年从开课之日起开始计算

  3. 本课程为虚拟内容服务一经订阅成功不可退款、转让请您理解。

  4. 在订阅过程中如遇购买问题请咨询客服微信号:youxili05),或拨打电话:010-56148056



工作坊提纲

结合孩子的大脑发育特点和情绪心理需求,我们将在工作坊中探讨以下四大话题


话题一:从孩子的角度,“上幼儿园”面临的是双重挑战:陌生环境+亲子分离


话题二:入园,也是父母的难题,父母自身应该做好哪些心理准备?


话题三:重新认识情绪,有效安慰孩子的情绪


话题四:欢乐游戏,为入园适应提供持续支持


两个很重要的问题


Q1

不就是入园嘛,虽然孩子难免会哭,或者会有不适应的问题,但至于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兴师动众来学习吗?


A:的确,入园只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个阶段。但是,对孩子情绪的认知以及亲子关系的加强与巩固,却是贯穿整个成长阶段的重要课题。


孩子的未来还将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如果我们能在入园准备和适应的过程中,与孩子建立更加牢固亲密的亲子关系,锻炼情绪调节能力,将为未来成长提供持续的营养。


Q2

刚刚才意识到自己很需要参加这个课程,但是看你们的课程已经更新好几节了,我现在报名还来得及吗?


A:当然来得及。


课程是可以反复收听的。完全可以现在报名,从第一节课开始听,同时参加支持群的讨论与分享,完全可以及时获得帮助,解决你和孩子当下正在面临的入园问题。



主讲人介绍

李岩老师

  • 游戏⼒⼯作室创始⼈。

  • 十多年来从事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和实践 ,为许多幼儿园、早教机构和大量家庭提供育儿讲座、一对一咨询与指导。

  • 《游戏力》、《游戏力2》中文版译者。

  • 创作⽇常养育中应用游戏⼒的亲⼦系列图画书《天天游戏⼒》。


关于游戏力工作室

中国第⼀批致⼒于家庭教育研究的机构,率先将最新的脑科学研究成果与⼤量的家庭教育实践相结合。早期研究开发的“⽗母123家庭教育课程”,曾在多家幼⼉园、早教机构和跨国企业广受欢迎。


率先将游戏育⼉的概念引⼊中国,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补充了⼤量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依据,并结合中国⽗母的⽣活实际和本⼟案例,发展出以“游戏⼒”为核⼼的育⼉理念。


引进翻译了《游戏⼒》、《游戏⼒2》和《亲⼦打闹游戏的艺术》等家庭教育书籍。


创作出版了⽇常养育中应用游戏⼒的亲⼦系列图画书《天天游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