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声古典音乐 一位湘籍军人的故事

 铁血老枪 2017-09-12

二战缅甸仁安羌大捷,远征军新38师113团阵亡202人,牺牲者多为湘籍团长刘放吾的同乡。刘放吾晚年移居美国,不问世事,惟一事殊感伤怀,那就是当年他带出去的那些子弟兵,死在他乡,尸骨无存,到最后连一块纪念碑都没有。他1994年去世,其子刘伟民个人出资,耗数年心力,直至2013年,纪念碑才得以建成。

令刘伟民惊讶的,是日本对亡灵的敬重。战后,从毛淡棉到仰光,从仁安羌到曼德勒,凡日军打过仗的地方,日本政府均设法为阵亡将士建慰灵碑。而且,日方还深恐慰灵碑遭破坏,遂为村民打井,名曰“友情之泉”,意在与村民联络感情,让其护碑。刘伟民见此,几至哽咽,他在面对央视记者的镜头说:真的情何以堪……

刘放吾秉性敦厚,赴台后,自甘淡泊,竟至销声匿迹。1953年某夜,刘放吾自高雄乘车至台北,遇仁安羌战役旧部杨振汉。刘在日记中写道:“杨于谈话中似有后悔当年之骄傲幼稚,致使轰动中外之伟大辉煌战功无形抛弃,殊为可惜,至今思之,尚有余恨。吾答:逝者已矣,尚何言哉。未死于野人山之原始森林中幸甚。”

刘放吾原为孙立人旧部。1955年,受孙立人“兵谏”案牵累,刘放吾遭贬,闲置于家,仅靠薄薪维持一家六口生计,状极艰窘。其妻想添置一条冬裤,亦须思量再三。困顿之时,甚至无钱买菜。即使如此,刘放吾亦不忘勉励儿女。他说,希望你们四个兄弟姐妹好好念书,书念不好是你们的事,交不起学费是我的事……

为养家糊口,刘放吾想做生意,惜无本钱。正好其旧部杨振汉在凤山做煤球生意,得杨帮助,他在东屏开了一家煤球店。因买不起摩托,便骑单车往返于凤山、东屏。年近花甲之他,居然就这样跑了七八年。“今已泰半天命之年,大抵两袖清风,一肩明月,且无适当之工作,人人苦于生计。抚今追昔……啼笑皆非。”

1949年,英国军官菲士廷升任英国驻香港三军总司令。当年仁安羌战役被救的七千英军,其中就有他。为报救恩,他一直在寻找那位直接指挥作战的中国团长,但时隔久远,他并不清楚团长的真人是谁。结果,一位叫林彦章的广东人乘虚而入,冒充团长,骗取菲士廷的信任,捞得不少钱财。1963年,此骗案才被戳穿。

“假将军”骗案曝光后,媒体多方寻访,才终于找到了“真将军”。1963年10月18日,台湾《征信新闻报》刊出报道:“光荣战史从头说,真假将军揭谜底”。至此,为世人遗忘的刘放吾,遂为公众所知。出于敬慕,一位叫李宜荣的煤气商人主动找到刘放吾,帮他做起了煤气生意。改行之后,刘放吾的家境逐渐好转。

刘放吾生于1908年,湖南桂阳人,年幼丧父。他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对其影响尤深:“先父在日,法朱子家训及曾文正公治家之道,尤其侧重诚信与服从,吾母继其遗志,倍加严格……吾妻柳氏祖籍湘乡……生有子女各二……家中经济情形秉勤俭之家训,刻苦之精神,量入为出勉可支持,惟内子患宿疾甚以为苦。”抗战时国军将士不独出生入死,亦为家贫所困。刘放吾1943年给孙立人的信写道:“现职家中有七旬余老母在堂,素乏奉养,每以忠而忘孝以为搪塞之口实,午夜扪心,自深知于人子之职责多亏,心痛不已;下有妻儿数口,大者尚不盈十岁……小者尤在怀抱,嗷嗷待哺,年来全赖几斗军米勉强维持生命以度活.....”

刘放吾毕业于黄埔六期,历经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印缅远征。作为职业军人,他在自传中曾这样评价自己:“吾不畏艰险从事工作,自信能刻苦耐劳,负责守纪。平时喜读《曾文正公家书》……无不良嗜好,不擅言辞,不擅交际,待人以诚,服务以勤,能驾驶各种车辆……向力行之道下工夫,今后之志在军旅……”

1992年,时值仁安羌大捷50周年。4月,正在美国访问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特意在芝加哥会见了已93岁高龄的刘放吾,向这位谦抑、低调的中国老军人表达了敬意。7月,美国总统老布什也写信给刘放吾,向他深致谢意,信中写道:“我愿意代表国家,感谢你解救五百美国记者、传教士及数千英军的英勇行为。”

查阅有关刘放吾的资料,不禁感慨。在我的记忆中,我从小所受的教育,并没有这一页;有太多的真相,都被遮蔽了。我那时何能知道,如刘放吾这样的军人,在抗战是如何舍生忘死。透过他的点滴,能追想到那一辈黄埔军人的气质。可悲的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他们为国家的付出乃至献身,都被史书冷漠地遗忘了。

《梦醒时分》(Après un Rève),法国作曲家加布里埃尔-福雷(Gabriel Fauré / 1845-1924)作曲,英国歌唱家罗伯特-梅德摩瑞(Robert Meadmore)演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