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藏作品](1263)职业院校里走出国家级众创空间

 我爱创造 2017-09-12

  本报记者

  

众创空间

    “温职院采用校内外聘用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一支‘双师’素质的导师队伍。包括24位成功创业者、5位天使投资人、38位创业教育教师和152位技术专家组成的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创业导师队伍。

    近几年,温职院将创新创业的范围迅速进行调整:一方面将专业向研发端和培训端延伸,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成果转化、项目策划等‘立地式’研发服务;另一方面,建立了42个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虽然还没到学生开学的时间,但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温职院)里已是热闹非常。用学院老师的话说是“压根没放过假”,“因为我们的时间是跟着企业走的”。

    这所此前并不广为人知的职业院校最近“开始火了”——不仅名字和众多名校一起被列入教育部最新印发的《关于公布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的通知》,成为2017年度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学院创办的“温州产业科技众创空间”也一早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这事听起来,就好像本来只是给学生们搭建一平台“玩票”,结果一不小心“玩”成了国家级。许多人跑来找他们,想要看看他们是怎么在职业院校里把创新创业事业“玩”得这么顺溜,称他们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浙江样本和浙江经验”。这不,这个暑假前来交流的“歪果仁”就接待了好几拨。

    其实,若是看到八月酷暑校园里仍在轰隆隆运转的厂房,实验室里挂着一众公司的牌子,坐着的那些戴个小眼镜,文文静静的学生们都已经当了好几年的CEO了,你就不会觉得他们在“玩票”了。

    这里打造出温州“硅谷模式”

    温职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地处以“中国民营之都”而著称的温州。

    “尽管我们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但作为高职院校相比重点大学有自己的短板,我们没有世界前沿的高精尖技术,同学们刚来的时候自信心也不是太足,我们就想怎么能走特色的道路,挖掘学生们的潜能和优势,让学生们自信起来”,温职院院长谢志远说。

    谢志远曾在温州多所高校任教,他所到之处创新创业工作就做得热火朝天。在他看来,温职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虽然是职业院校,但是地处产业集中的温州,这里企业多、需求广,更重要的是在历史发展中,温职院一直以理工类技术类专业见长,积累了许多为企业服务的经验和口碑。

    创新首先从企业需求开始做起,创业首先要从了解企业运营和市场需求做起,这些方面温职院都“有资源”“有优势”。

    于是,成立创业学院、修改选课政策、推进创业教育、引进相关师资、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打造创业平台……多头并进干了起来。

    很快,他们的努力有了成效。创业学院副院长刘海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一组数据,截至目前,温职院以众创空间的集聚效应已经孵化出50余家具有科技含量的创新创业企业。2016年学生创业项目获得社会风投2700万元,共吸引3000余名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涌现出一大批创业典型。近三年,创业师生团队为温州企业提供技术研发580项,成功转让专利121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学校每年科技到款均达到1500余万元。

    温州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市公司创始人卢成堆便是温职院创新创业大潮中涌现出的佼佼者,他创办的温州瓷爵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瓷器修复等方面在市场上颇有影响,最终登陆新三板。

    2016年,温职院创办的“温州产业科技众创空间”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2016年度省级优秀众创空间。这事当时很是引起了一些轰动,作为一所职业院校,没有泯然众人的高精尖技术,也没有全国顶尖的资源,如何把创新创业做得这么好?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创业吧 老师给你打工

    在温职院有个奇怪的现象,那些迅速成长、日新月异的创业企业里,十有八九有个年纪轻轻的同学当着老总,而他的导师多半是这家企业的技术顾问。

    这就不得不说起温职院独树一帜的师生创业政策了。

    为了推动学生创业,温职院采用校内外聘用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一支“双师”素质的导师队伍,建立了一支由24位成功创业者、5位天使投资人、38位创业教育教师和152位技术专家组成的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创业导师队伍。

    而这些导师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和学生一起创业。师生共创的模式比较多。可以是教师的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参与研发,也可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给予技术指导。还可以学生与老师按股份制形式共同创业。

    有一家名叫温州鑫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由四名学生创立,年营业额已达27万元,在这个项目里他们的导师就担任着技术顾问的角色,赚钱了老师也获利,但企业法人还是学生们。

    为了让更多有潜力的学生走上创新创业之路,学校的课程设置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开创了“2+1”培养模式。“2”是指学生在所属系完成前两年专业课程学习,“1”是指第三学年转入创业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创业课程学习与创业实践。每个人均可根据个人兴趣从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鞋类设计与工艺、电子商务4个“创新创业教育引领专业建设”试点专业中任意选择,从而制订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学分由“实践导向创业课程、新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新技术应用转化”组成。

    不少在众创空间里的学生创始人都由“2+1”培养模式中走出来,刘海明说。

    看产业定专业 视需求定平台

    学生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身后站着经验丰富的导师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撑,这些初创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市场出路和如何与企业对接。

    “区域有什么支柱产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区域企业有什么难题,就建立什么服务平台;区域有什么新技术需求,就培养什么新技术应用创新创业人才”,温职院党委书记王靖高说。

    温州有低压电器、泵阀、汽摩配、鞋服等五大支柱产业和十大新兴产业。学校积极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并据此对专业进行调整。现有的35个专业全部根据区域支柱产业和特色行业设置。“我们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吸引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主动找上门来共办专业、共建二级学院,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王靖高强调。

    近几年,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温州企业出现一些问题(长期处在价值链下游,研发支撑不足、“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等等)。面对温州企业发展困难,温职院将创新创业的范围迅速进行调整,一方面将专业向研发端和培训端延伸,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成果转化、项目策划等“立地式”研发服务。另一方面,建立了42个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浙江有许多大型的鞋类厂家,学院便引导学生们自己成立鞋类公司,为企业提供技术研究服务和设计服务。在温职院鞋类专业展厅里,就陈列着许多学生们自己的公司设计的各色鞋品。更难得的,3D脚型测量设备、舒适度智能感应设备等最新的应用技术已经在这几家小小的学生鞋厂得到应用。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2017年9  月 12 日第 6 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