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贵州这片崇山峻岭,早年竟然是一片汪洋

 耽读斋 2017-09-12

可能大家不一定记得,1995年5月,《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贵州兴义地区,发现了距今2.1亿年前中三叠纪的海洋爬行动物化石,当时,贵州龙动物群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

8月的贵州兴义山区虽然比我国大部分省份凉爽,但正午的紫外线还是有些强烈,我们来到兴义国家地质公园的一片小山坡——“贵州龙”化石的发掘地,7、8位考古工作者“叮叮当当”地正在烈日下挥汗埋头工作。

这里的岩石大都是一片一片容易分离开的页岩,从发掘出的石片上,清晰的可以看出未经整理的远古生物的骨骼形态。

有价值的石头,做了标记,用塑料袋装好。

现场工作的两位老外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位是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Ryosuke Motani。

另外一位是来自意大利米兰大学教授,Andrea Tintori。

Ryosuke Motani教授介绍说:贵州龙生活在距今2.1亿年前中三叠纪,那时的贵州兴义一带还是一片泽国,生息着一种小型幻龙,小脑袋、长脖子,身体宽扁,四肢仍保留趾爪,能像鳄鱼一样匍匐前行,很像后来出现的蛇颈龙。它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里,宽大的脚掌及细长的尾巴很适于在水中游泳,与其他幻龙一样,贵州龙也喜欢吃鱼及小型水生动物。在兴义地区三叠纪海相的灰岩、页岩的地层里,层层岩石之间镶嵌着姿势优美、已经凝固了的贵州龙、鱼龙、湖北鳄、江汉蜥、兴义龙等化石,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它们似乎还在闭目回忆着昔日的辉煌。

2亿多年前地球的版图还是这样的,除了华北、华南一带,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还是一片汪洋。经过地球的造山运动,当初的大海今天已经变成"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崇山峻岭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变,这些远古的生命突然不见了踪影。

1957年7月,中国地质博物馆的胡承志先生在贵州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兴义地区进行野外地质考察,惊喜地发现了一个保存精美的爬行动物化石,是以前还没见过的新标本,所以就按照产地命名成"贵州龙"的属名。

据说70年代以前, 贵州自然植被完好的兴义东部山里, 偶尔能看到一种怪物,动作迟缓, 象变色龙,足有蹼,善攀爬,大尾如鲵,习性似雨蛙 ,通体赤红如火,略有黑暗纹,当地土人称作火蚧,传说有毒,可入药,现已绝迹。不知是不是远古生物存在的一种活化石。

我们乍一看"贵州龙"的名字,你肯定会不假思索地说它是恐龙。实际上,贵州龙并不是恐龙,和恐龙最多能得上是"远亲"。原来在中生代的时候,距离现在大约从2.3亿年到6500万年的那段时间里,在地球上最繁盛的生物就是爬行动物,但爬行动物的类型却是多种多样的,有陆地上耀武扬威的形形色色的恐龙,也有在海洋里生活的水生爬行动物像"贵州龙",就连天上也有像翼龙一样的会飞翔的爬行动物,那时候的爬行动物是占据了水、陆、空各方。其中"贵州龙"是一种带有"龙"字而不是"恐龙"的爬行动物,人们的习惯上喜欢把爬行动物称做"龙",所以,常常会在它们的名字后加个"龙"字。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内,几名戴着口罩和眼镜的技师每人手里一把气冲枪,在聚光灯下,正用细细的枪头对化石进行清理。出土的化石一般都包裹在岩石中,看不到原本的形状,因此需要先对岩石进行清理。经过科学处理和精细雕琢,还原贵州龙被凝固时的本来面目。

化石出土以后,温度、湿度等环境有所改变,时间长了,有可能会风化。技师们使用固体颗粒胶,对化石进行加固,这样才能对抗湿度、温度等外界环境的变化。一幅凝固的"贵州龙"画面出现在石板上。

博物馆内600余件贵州龙动物群化石,千姿百态,各不相同,最大的龙化石有1.55米,小的仅几公分,龙纹清晰,栩栩如生,有的引吭高歌,有的翩翩起舞,有的搏浪冲击,有的低首沉思,有的两两相抱,有的如在海滩幽会、、、每一件化石都再现了2亿多年前的生活形象和生态环境,是古生物演化的实物佐证,记载了古脊椎动物进化的史实。沧海变桑田,贵州兴义一带,原来是一片汪洋大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