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极简高效灸法,一看就懂!汇聚70种病症灸法的这本书不容错过~~

 寂寞的牧羊人 2017-09-12



之所以要介绍它,是因为该书“注重灸法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 具有很高的文献研究价值和临床实用价值”。


这么高的评价,来自学术论文《浅析<灸法秘传>的临床实用价值》——


是的,我要介绍的书,就是《灸法秘传》。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某日,衢州府知府刘国光来到好友、名医雷少逸府上,得见此书,雷少逸曰:“得自蜀僧,施治颇验”。此书原本是雷少逸的亲戚金冶田所收藏,从一位蜀地僧人手中获得,依照书中所载施行治疗,效果甚好,被晚清名医雷少逸视为宝贝。


雷少逸名丰,是晚清衢州府的一位名医,长于针灸,而且诗书画兼擅。衢州府当时的最高领导知府刘国光和他成为挚友,源于他帮知府治病,“因病邀诊,遂与之善”。


雷丰与《灸法秘传》


子承父业


  雷丰的父亲叫雷焕然,出生在衢州西南近100公里的福建省建宁府蒲城县,是该县的一介平民,历史资料中并没有他何时来到衢州的记载。

  道光年间(公历1821年至1850年),雷焕然在衢州生活,先是行医卖药。因他爱读书,喜吟咏,所以有不少远近文友。后来,他捐弃儒业,投于程鉴门下习医。

  程氏寓居衢州,为安徽歙县名医程正通的后人。出师之后,雷焕然携家前往龙游县居住行医,直到太平军扫平龙游,在动乱颠沛中去世,并埋葬于龙游,时当同治元年(1862)前后。

  龙游在金华府之西,衢州府城之东,隶属本府。雷焕然晚年编有医书,医书与诗稿有《医博》《医约》《养鹤山房诗稿》《养鹤山房杂记》,均在太平天国之乱中散失。百余条医案由其子雷丰编入自著《时病论》中,诗见存3首。

  据《时病论》刻本,雷丰字松存,号侣菊,又号少逸。生年不详,卒于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年)春,寿数50或50余岁。生于西安县(即今衢江区),继承了父亲的职业和爱好,自幼跟随习医,也爱好诗书画,文人气十足,雅号闲章展示于《时病论》每一卷的卷端。在龙游行医十余年,再回到衢州府城西安县(即今衢江区)继续行医。(公众号:潇湘君谈情说艾)

  雷丰的医学弟子,一位是西安县的程曦,原名大曦,字锦雯,一作敬文,监生出身。本籍安徽新安。其家侨居衢州西安县已数世,成年后曾外出游幕,不得志后回到了衢州。医术之外,长于诗文和数学,卒年在1899年以后(因为在程曦去世时,雷大震曾写了挽联,而雷大震病殁于1899年)。另一位弟子江诚,字抱一,本府附郭西安县人,幼年成孤,因孀母多病,弃儒学医,志节高尚,著《医粹》一书,《本草诗》一卷未刊。

  从雷焕然起,雷氏一家三代及其师徒,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热爱读书,耽于吟咏,各留有数篇诗词,应属于文人之列,这使得他们不同于多数巡行于城乡的一般医生。

  医生为人诊断治病,自然涉及社会各阶层千家万户,交往极广。刘国光是雷丰因医学来往的最大的官员。

  刘国光字宾臣,举人,湖北安陆县人,光绪六年至十年、十一年至十二年两次任衢州府知府(中间间隔一年),跟雷丰过从甚密,佩服雷氏的医术,自己也研究过医方医学,出资刊刻雷丰编著的《灸法秘传》,极力赞助其流传。刘氏是一位能吏,治理有成,还在光绪八年仲春重版刊行了康熙朝修的《衢州府志》。

《灸法秘传》书影。

《灸法秘传》


  雷丰的医术一是承自父亲,二是平时钻研医理、整理医案所得。其中,《灸法秘传》相传是研读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所得灵感,但世人知之不多。由此印证《针灸大成》在晚清仍然甚是流行,也足以证明衢州自明代以来,《针灸大成》的影响深远。

  《灸法秘传》系针灸著作。金镕(冶田)钞传,雷丰补说知府刘国光乐善堂刊行于光绪九年癸未(1883)冬季,西安县江诚校字。卷端有刘国光光绪九年11月望日序言。序言如是说:

  雷君少逸,衢之名医也。余守是郡,因病邀诊,遂与之善。其人秉至性,多读书,以医世其家,著作甚富,余尝序其《时病论》一书行之。

  一日复出其戚金君冶田所藏《灸法秘传》见示,云:得自蜀僧,施治颇验。原书谫陋不文,经雷君取所列诸证,分门而为之说,言简意赅,深得经旨,诚济世之良术也。检阅方书,其论穴治病,则从太乙神针神明而出,实近今所罕见之本,余恐秘本无传,因付手民,以公诸世,并附刊《太乙神针》诸方于后,俾阅是书者参互考证而信从焉。刊成,爰缀数语于简端,以见可传者之不能终秘,亦以嘉雷君与金君之急急于传也。

  《灸法秘传》内容分前后3部分。行文浅显,方法便捷。介绍灸法,即将特制的药艾放入银质的灸盏进行灸疗,颇为少见(参考庄树藩主编《中华古文献大辞典医药卷》词条)。

  《灸法秘传》原书称为一卷本,未列篇目,但从前后内容互参,似为二卷合一之作。开卷首列用灸取穴、灸法、灸后调养等凡例,次列施灸常用穴道正面图(标明23个穴位的名称)、背面图(标明19个穴名)、指节图(同身寸法)、灸盏图(仰式、俯式各一)。再次为灸药神方方药名与方解、人神在日不宜灸单、十二时人神气在不宜针灸歌、十二支日人神所在不宜针灸歌、夙神图九宫神歌。继而列述中风等70种病症的应灸穴,其中如内科杂病的眩晕、血证,时病的伤寒、霍乱、疟、痢,儿科的惊风、疳劳等等。在每一病症名下,先议病,后列应灸之穴类此,皆言简意赅,切合实用,自卷首凡例至应灸诸症似可自成一卷,或为上部分。

  下半部分以“太乙神针”冠名,依次列述药方、用针法、穴道证治、背面穴道证治、太乙神针正背面穴道诗。卷末附雷火针法,包括处方、制备方法、应用方法等内容。

  其中,正面穴道21穴,背面穴道11穴,逐穴注明取穴位置、所属经脉、主治病症,为前面常用穴道图的注文,但较图中所载少数服从多数穴。

  综观《灸法秘传》内容,是一本汇集太乙神针、雷火针灸法专著,书中收录的3种药方虽与《针灸大成》等书所载大同小异,但据此亦可资证有清一代这二种灸法的盛行。

  其“银盏隔姜灸法”和书中所绘灸盏图式,在其他针灸专著中未见载述。按此灸盏,实为后世温灸器之滥觞,其应用灸器而隔物施灸的方法,更别具特色,值得借鉴。


《灸法秘传》的临床实用价值

1首创灸盏灸,革新旧灸法


元明以后, 灸法开始衰落,因艾柱直接灸痛苦较大,灸法开始向无痛方向改进。在《灸法秘传》 中记载了银盏隔姜灸法, 将灸器灸法与隔物灸法合二为一, 解除了艾柱直接灸的痛苦, 同时增 强了隔物灸的渗透力, 具有创新性。《灸法秘传 ·灸盏图 》载:“古圣用九针 , 失传久矣。今人偶用者 , 不但不谙针法 ,亦且不熟明堂 。 至于灸法亦然也 。 今用银盏隔姜灸法 , 万无一 失。 凡欲用此法者 , 须仿此样为式 , 四围银片稍厚 ,底宜薄,须穿数孔 , 下用四足 , 计高一分许 。将盏足钉在生姜片上 , 姜上亦穿数孔,与盏孔相通 , 稗药气可以透入经络脏腑也。”书中附绘灸盏图,介绍了灸盏的制作方法与临床使用方法,成为后世温灸器之滥觞,为灸法学的临床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


2、精选施灸穴位,重视辨证施灸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 不仅临床用药应遵循这一原则,临床施灸也应该重视辨证选穴。《灸法秘传》的编撰者在对临床疾病的灸法治疗中 ,  强调各种疾病的辨证施灸 , 同一疾病的辨证不同,施灸穴位也不同 。 施灸穴位的选择少而精 , 多以独穴治疗,不加配伍 , 即使配伍 , 也不过二穴。 如书中对咳嗽的辨证灸治, “ 先贤论咳嗽,以有声为咳 , 有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 其初起多因于风寒 , 延久多成于虚损 。 若咳甚欲吐 , 灸身柱 。 因痰而嗽, 灸足三里。气促咳逆 , 觉从左升 , 易于动怒者 , 灸肝俞。咳嗽见血者,灸肺俞, 或灸行间。吐脓者 , 灸期门。日久成劳者,灸膏肓弗误。”  首先对咳嗽辨证分型,每一型咳嗽施灸不同的穴位 , 而且每一型的施灸穴位少而精, 只灸一穴。

 

3、强调灸法急症 ,禁灸穴位可灸

 

艾灸火力温和,作用持续 , 能回阳固脱 、活血通经、复脉和气, 故历代医家重视临床急症的灸法治疗。 众多中医古籍中均崇尚灸法救急的学术思想 , 而且也出现了一些灸法急症专书 ,加宋代闻人耆年编撰的《备急灸法 》。 在《灸法秘传 · 应灸七十症》中记载了诸多能用 灸法治疗的急症, 施灸穴位的选择也备具特色,,一 些头面部位, 肌肉浅表处的禁灸穴位被应用于急症治疗 。如《中风篇》 载 :中风者 ,卒然中倒,人事无知 , 口眼 㖞斜是也 。方书有中经、中络、  中脏、中腑之分 。医之而乏效者,必须用灸 。或未经疗治者,急灸无妨。当其初 中之时, 先灸百会, 或灸尺泽 。如口噤者 , 灸风池。左瘫右痪者 , 灸风市。如两额暴痛,口眼歪斜, 牙关紧闭 ,失音不语, 灸客主人。如因痰而中者,灸环跳穴可也。 确定了灸法治疗中风的必要性,选择了面部的上关,头部的风池、百会等穴位施灸。又如《尸厥篇》载:“尸厥者,类中风之称也。谓其形厥而气不厥,口鼻无气,状类死尸,而脉自动也。延医不及,急宜灸大敦穴。倘有四肢厥冷,宜灸内庭,又灸行间,不可误也。”可见为了增强刺激强度,选用四肢末端肌肉浅薄处的穴位施灸治疗急症。


4、发展太乙神针,丰富临床研究


在中医传统灸法当中,艾炷灸法起源较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艾卷灸法出现较晚,太乙神针是一种到清代才出现的掺药艾卷灸法。由于古代医家多有重针轻灸的思想,灸法专著明显较少,而太乙神针,阐其者更是寥寥。《灸法秘传》列述了太乙神针的药方、用针方法、取穴法、正面穴道论治、背面穴道论治等。书中载“艾绒(三两),硫黄、麝香、乳香、没药、丁香、松香、桂枝、杜仲、枳壳、皂角、细辛、芎藭、独活、雄黄、炮甲(以上各一钱),上药各秤足为末,与艾绒揉和,用绵夹纸一张,约长五寸、宽方尺,将绒药铺掺于纸上,用力实卷,如大指粗,即为一条。”可见处方中药物芳香走窜之力强,而且毒性小,药性平和,渗透力强于传统艾绒。书中详尽论述了适于太乙神针治疗疾病的全身32个穴位,如“脾俞穴(十一椎节下,两旁各开二寸。足太阳)。凡诸般黄瘅、四肢不收、痹痛、膈疼、泄痢、翻胃、积聚、痰疟,针两穴。”阐述了每一穴位的主治病症,丰富发展了后世太乙神针的临床应用。 


5、灸法临证广泛,讲求宜忌时日

 

雷氏在《灸法秘传》中列述了适宜灸治的70种病症,所列诸证分门而为之,涵盖了内外妇儿等多个学科,如内科杂病的劳伤、眩晕,外科的痔疮、疹病,妇科的崩漏、胞衣不下,儿科的惊风、疳劳,时病的伤寒、霍乱等。每一病症,先论病因病机,后论应灸之穴,言简意赅,深得经旨。


该书论述灸法宜忌,讲究施灸之时应“天气温和,密室无风之所,焚一炉香,照法用灸,若遇人神所在,不宜灸之”。又强调施灸之后须静卧片时,待其药气周流于脏腑经络之内,自然畅快病出,切切慎风节食、保精养神


对于灸穴的选择也宜审轻重,上体及当骨处,灸宜少;下体及肉厚处,灸多无害。用歌诀的形式指出了十二时人神所在不宜针灸,十二支日人神所在不宜针灸,十干日人神所在不宜针灸的身体部位,如“甲不治头乙耳喉,丙肩丁背与心求。戊巳腹脾庚腰肺,辛膝壬当肾胫收。癸日不宜针手足,十干不犯则无忧”。



综上所述,《灸法秘传》是一部具有极高临床实用价值的灸法学专著,在明清时期灸法逐渐衰落的背景下,该书的问世推动了临床灸法学的发展。该书记载的多种临床灸法适应证扩大了用灸疾病的种类,为后世医家提供了临床借鉴;银盏灸器的出现和太乙神针的发展丰富了灸法的种类,提高了灸法的治疗效果;重视辩证施灸,精选施灸穴位的同时,又强调灸法急症与宜忌时日的学术思想促进了灸法临床理论的完善与发展。这些都是《灸法秘传》对灸法学的重要贡献,对后世临床灸法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