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卷天书:传国玉玺

 欢畅自然 2017-09-12



上 卷


——— 来自一玹氏 09:59


世间有一物,惯穿今古,无物能及,无人能及。绝世、无双,这样的词就是为它而生,为它而来,为它而死。它就是遗失的天朝重器、旷世瑰宝:传国玉玺。

 

此件瑰宝虽有物理属性,却又非器非物,而是一卷书。书从聿,为律为者,因而后有“箸”,箸即著即显明与显白后明白起来。广泛又浅易处讲一切书的本质就是让人明白起来,明白了这样,明白了那样。“明白了”有时候口头话、有时候是身体语言,凡藏大道。

 

让我们明白起来的“书籍”,只是媒介之一不是唯一。生活中每个人会在一痛一苦、一喜一乐、一事一物、一企一职、一家一国一琐碎,都能在不同阶段“明白”点这个道理、那个道理;一个孩童的温婉无邪的笑容,一朵花儿的含羞,一场秋雨的纷飞,都能让你“明白”点这样的理那样的道......,这就是书的广义。

 

教育的第一任务是启蒙并告诉学生,什么是读,什么书,我们的教育幼如孩童、稚如巨婴。很多读书人,书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世间有各执一端的,又有一锅全端的,都还挺把自己当回事的,于是本章后我们可以发明一句调侃的话:你算老几,你以为你是传国玉玺?


谁说书一定是纸张印刷体,谁说书不是一物一事一千年,谁说书就不是风云演绎百世人生。传国玉玺是这本书,它以三千年为时间,参与了无量生命和事件的演出,人间天书没有出《传国玉玺》右者。


如果说世间演绎无有出《四大名著》右者,那么天下史诗级影视无有出《传国玉玺》左者,只是影视界多粗俗之器,前者勉强多版本呈现荧幕,后者完全没有了文章。传国玉玺是一篇好文章,在荧幕上可以写出无数个撼动世人的剧本来,传国玉玺本身就是撼世无双的传奇。

 

传国玉玺自诞生以来,贯穿整个中国历史,被历代天子尊为神器,传国之宝,尊崇为国家的象征,拥有它就拥有了整个天下。这方寸之间的三寸正方体,实际是个正三角叠加体,它无数世经历实难用任何词语来比喻。如何形容这个主导演绎了中国剧本的东西呢,神物?天物?造物之物?......那个词语都不合适,强名曰“书”,一卷天书。浩瀚的华夏文明里,很多书籍不知所起,不知所终,《传国玉玺》这一卷,究竟从何而来?经历了什么?最后又去了那里?

 

公元前1291年左右有个叫古公亶父的人,是周文王的祖父,后稷之后。后稷被尊为“农师”,我们在无字天书大地农夫一文里说到过,农师类似于天师。传国玉玺的故事只能从叫“华夏”那个时候,即周朝开始。黄帝是后稷的高祖父,喾嫡是后稷的父亲,也就是说华夏百家姓氏属于黄帝一脉,周氏乃至中华百家姓氏都是一脉相承龙的传人。所以“敬天法祖”是中国人的根文化之一是母庸质疑的。所以你家要有个什么家传的绝世宝贝那都是天下的。随着中国文化的象征性复兴,宗祠会被恢复,只是无论如何恢复都面目全非了,割裂得实在太久太远。

 

亶父这个人物历史上真实存在,有据可查。《诗经》是为数不多最早被叫“经”的籍,少有人读明白,诗经是本很美的书。《诗经》: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这句话记录的是亶父携周氏到达了今陕西宝鸡市岐山县,开始翦商的事业近而续承天朝之脉。亶父当时之所以选择了这岐山,是因为在梦中得到了凤凰的指引。当时亶父受到戎狄的生存蚕食,苦思冥想对策无果,设坛祭天求祖,于梦境中得见“凤衔宝玉鸣岐山”,之后便携族搬迁至岐山。后世坊间传言周文王到了岐山有凤鸣,其实是古公时代,而且是:凤衔宝玉鸣岐山。

 

凤凰是什么?解释起来即困难但又简单,雄为凤,雌为凰,是为凤凰,麒麟也是雌雄合体的叫法,它们并不是单一个体。简单类比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但又不是这个意思。《山海经》里的凤凰五采而文,首文德,翼文义,背文礼,膺文仁,腹文信。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这是古圣哲们纹成章的教化,而后世希腊哲学的凤凰直接文成“不死鸟”,比喻超空间存在的无形力量。


凤即风,后世将风、凤、凰三者进行了不同的演绎,这是解释困难的根本原因。凤、凰一词按照古书留下的痕迹都来源于“风”姓,三皇五帝都姓“风”,风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没有之一。易经简单到极致就是个“八方八风”之理,掌握了易经不同技术学问的人们,你的存在或许可以是让一个最平凡的人都能够掌握易经之妙。风是什么?上古之人为什么都姓风而不姓金木水土?且作后话讲。

 

凤凰之所以指向岐山,是因为岐山属于终南山一脉,终南山又属于昆仑山一脉,“大昆仑”曾是文明的源头。终南脉起昆仑尾衔嵩岳,钟灵毓秀宏丽瑰奇,古人称之为“仙都”、“洞天之冠”。它是不是现在陕西那几座山?我只能说即是也不是。《山海经》说岐山位于尸胡山以南八百里,诸钩山以北五百里,这是对“大昆仑”支系岐山的准确描述,但是在地球上你找不到它,地球上这个终南山,现代人认的是西至今陕西宝鸡眉县,东起今陕西西安蓝田县,这个蓝田县至今盛产玉。自古终南是地肺,他孕育了华夏周,终南山的子午道和卯酉道两条古路,走出了先天真人老子李耳、文始真人尹喜、姜子牙、孙思邈、吕洞宾、张良、鸠摩罗什、王重阳、玄奘.....。岐山是源头活水。


凤凰衔的玉,是一块天地灵物,类似于娲皇氏补天所用之物,娲皇氏补天石并不是我们认为的石,后人是用有限的语言世界比喻了一个我们描述不来的事情,神话和人话肯定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啊,无论是前者或后者传下的话,都不可能愚蠢的认为女娲拿着类似地上这种石头去补这抬头就见且风一样存在的天空吧?此玉非彼玉。“此玉”不叫玉,后世曾叫做“玮”,这个“玮”通'韦',这个韦后世有比喻麻绳之类的弦线,这个韦其实就是弦,后人又把他用于圆周的计量单位,同时翻译于磁通量的单位,叫韦伯,竟然在不其所以然的情况下用对了。此玉不是后世的玉,后世的“玉”只是把具有山川之精秀的石头比喻成了或是叫成了“玉”。三星堆文明考古出来的玉器,令六千年后的人惊叹不已,这些令世人惊叹的物件是当初三星堆那帮人想用来回家的物器,他们渴望回家,玉器是作为发射器。但地球上的石头替代不了天石,这些物件都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次品。

 

后世又有什么不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作为平凡人,我们要尽力做一个正确的人,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是个“正确”的人、正常的人,别无其他。谁也阻止不了“画虎不成反类犬”,后世之玉一度成为某种法器,汉时去世的人将玉置于人的九窍,使精气不外泄,求来世再生。两千年前人们就误解了这个意思的,其实上古肉身之外,这玉罩眼、鼻、耳、口等九窍塞,防秽气侵尸,真魂飘泊,直入仙界,已是传说,真相不得而知。

 

话说当时“凤衔宝玉鸣岐山”一梦后,古公亶父据指引,迁徙今岐山,安顿好之后,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带了几个随从,备了些许干粮就径直奔向大山里。古公毕竟是个肉身凡人,凡人就有凡人的猜疑好奇,凡人就会病会死会哭会笑。亶父这是想来确认凤凰落地处是否真留下了那块通天“宝玉”。摸寻大半日,只见在一藏风得水、幽静芳流处,檀香透长空,光明印日月,好一块方寸之物,世间那有语言去形容。古公正欲跳将取之,忽被一石绊倒,定睛一看上书八字“凤引凰鸣,文续武成”,古公顿时好像明白了什么,对众人道“神物驻地,不可冒犯,就此回去,尔等万不可对他人提及”。古公离世时对姬昌,也就是周文王明了了此事,文王根据祖父所言果然于岐山得此宝玉,成为周室镇国之宝,后人称之为“砥厄”。

 

“砥厄”的秘密世间只三人知道,亶父已驾鹤西去,周氏仅姬昌一人掌握着砥厄的秘密,还有一个人知道这个秘密----住在朝歌的妲己。妲己唆使纣王,逮捕姬昌,伯邑考为救父,进献纣王无数宝物,纣王并没有看上,也不是纣王没看上,是妲己点名要那块“宝玉”。这是妲己的目的,是文王被捕的缘由。伯邑考无赖之下,只得将这周氏至宝,进献出来,姬昌这才被放了出来。周文王之所以能被无罪释放,是因为妲己认为他不具备掌握天下的机会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冥冥之中一切早已注定,姜子牙注定是要下山的,周武王姬发注定是要灭商的。灭商后宝玉重归周室。武王虽不知道宝玉的秘密,但依着这些离奇事件,认为周氏得“砥厄”是天命使然,便命人将宝玉刻成国玺,上刻'天子之玺,以德配之'。至此,宝物完成首轮出场,并带动演绎了三十代江山社稷里无以量计的生老病死成败兴衰,每一代都是一部史诗不一而叙,传至第三十七世周赧王,伙同华夏至尊神器“九鼎”一道不知所终。

 

砥厄为天地灵物自不生灭,一气尚能化三清,一石还能击三鸟,同样的一宝也能幻三物。砥厄化做结绿、悬愁、和璞,再来世间游戏一趟。砥厄这宝玉本是先天岁星之精,动了一颗凡心,那里还逆行得回去,何况它入住了每一个人的心扉,回去也是回来,回来也是回去。岁星之精在缥缈无垠的宇宙中,他是无处不在的,在太阳系这个渺小无比的九大行星中,位在木星。木星约11点几年运行一周天,也就是12年。上古纪年就是根据木星在天体中运行的规律而定,叫岁星纪年法,所以中国古代称木星为岁星或太岁。木主生,站桩的“桩”字是带木字的。明白了吗。这种纪年同时测算了天体十二辰的划分,就是后来世间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十二支的计算方向和岁星相反,自东向西。所谓十二年又叫十二分、十二次,也就是说“年”这个单位并不是我们理解的时间属性的单位,由于木星的运动规律百年左右会变动一次,这个变动的计算方法被后人遗忘后,纪年就不准确了,岁星纪年也就慢慢消失。

 

古籍里消失的四件至宝,砥厄先周,结绿至送,悬黎到梁,和璞后÷',砥厄最先出场,和璞最后一个出场。这砥厄、结绿和悬黎两件宝物的世人知之无多,当时张衡那样顶级的专家都只能去猜测,世人只知宋有镇国之宝结绿,悬愁是梁的镇国之宝,是当时比较明确的说法。后世把这四件无双之宝传闻着的光芒去对应上地球上的某种物质属性,这种对应我们可以推测出四种宝物的颜色:红色、绿色、白色、蓝色,这四色对应着五行的金、木、水、火四者,而五行家的世界认为一切都是五行在运行。为何四宝具四色,唯独缺土呢,五行的土到那里去了?这样看来这个巧合不太令人信服,但是你回头一想春夏秋冬四季皆有土藏土就能够明白了,大禹铸至尊神器“九鼎”也是根据洛书而八方藏土的(九鼎这个神器单独讲),玹德厚土无相可取,相相可取。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生总在灭之后,砥厄,结绿,悬黎依次消失,预示着一个震古烁今的传奇就要产生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朴树迷离演绎着历史的“传国玉玺”,就要来到人间。在此之前,它得先安静的躺在楚国的山里,等待一个叫“卞和”的天使发现他,这个天使其实是个砍柴烧炭营生的人,没什么文化知识,但他就是莫名的知道真相,他无法给你说出为什么,他只能告诉你,这就是宝。也至于后来两次献宝被怀疑是戏弄君王,先后被砍去了左右腿。天下文章,都是无巧不成章。巧的是后世楚国两代分别也有武王和文王,周朝的文王得“砥厄”,楚文王得“和璞”。和璞就是古往今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神奇珍宝-----“和氏璧”,中国人都会讲述“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公元前722年,那是一个秋天,风儿有些缠绵。和2017年的这个初秋差不多。樵夫卞和,腰间别了把七寸转角勾月刀,优雅的叼起一根兰花烟上山砍柴去了。与往日不同的是,一路上的柴木都莫名不满意,兜兜转转行至一绝顶又藏幽之处,方觉心安干起活来,挥汗如雨,不亦乐乎。樵夫享受着只有一个勤劳的人才能体会的难言之美,天地与我并作,万物与我齐一。正在不可自拔时,忽地一道金光落大地,把卞樵夫唤醒过来,只见祥云遍顶晴空馨兰,一只五彩纷飞的凤凰,披着一身灿灿斑斓的金翎子,矜持又傲慢地降落在一块青石上,悠悠的昂起金冠花领头,向天空抛出个似有若无的眼神。自古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卞和再没知识,但这句箴言在民间都是代代相传的,古人不妄语不假言,卞和知道这石头必是绝世珍宝。

 

卞和携了这灵物下山后,径直去了中央办公厅,喊话面王献宝。灵物来到楚历王这俗物的面前,他自是识不得的,只能让政府专业机构的专家出来考识一翻,给出的结果是这块石头是普通石头。专家组是国家专业机构,专业性和权威性是母庸质疑的。这还了得,卞和犯了欺君之罪,尽管是平凡老实的樵夫,但死罪可免活罪逃不了,吆喝声中,当时就砍了他左足。


楚武王即位后,卞和又抱着他那块石头去献宝了,过程和前王时如出一辙,不同是这次右足不见了。 若干年后,楚文王即位,卞和还依然想去献宝,但白发苍苍的卞和......已经无路可走了。天下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卞和就算知道这个真理也没什么用了的,摆在他面前现实是他没有脚走路,现实总是这么残酷。他只能抱着“石头”痛哭,三天三夜天地雷电闪,卞和泣不成声,一时成为街坊领居茶余饭后的琐碎八卦,消息古今一样都会不径而走,文王听说这件事后,立即派出皇家马车迎接卞和,开青石探究竟。在曲折离奇的流年里这撼世的宝玉就这样出生了,比孙悟空的出生、贾宝玉的石头、水浒伏魔洞的石头还令人道不绝口。不同的是卞和还没有进入第一大名著《传国玉玺》,只因这本书不但作者不知、阅者不知、参演者不知、天下人不知,整个造化一并不知。唯世间有一醉鬼知——剑客李白,有诗为证:


抱玉入楚国,

见疑古所闻;

良宝终见弃,

徒劳三献君。


 今世又见得一天弦真人,附庸二句,曰:


远眺三千绝今古,

近探流年多死生。


世人用卞和的名字命名这宝物为“和氏玉璧”,史记称和氏璧是天下共传之宝。那个时代有文化的人又把这和氏璧叫做“和璞”,因为他们认为璞才能勉强命名这个天然之物,后世直解这个字大意为“没雕琢没打磨的”,不是这样的,它应该理解为“存在的先天的自然的”,简单类比就是幼儿,所谓修行者“抱璞”“返璞归真”之璞。后又有道士记录:“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这也是下卷的后话了的。


至此传国玉玺的上卷接近尾声,传国玉玺在下卷将开始他千年之旅,他的每一次出现必然天地惊、鬼神泣,无愧为传奇无双的存在,无物能及无人能及,好一块至尊宝物,红楼宝玉见后让七分,西游灵石得闻磕三头。


下卷待续。


一玹氏:商人。不参禅不悟道、不算命不看风水,不收弟子不为人师。无宗教信仰,唯一信仰中国共产主义→关注置顶转发,令当得闻者能得闻

一玹氏:心虚空似茫忙宇宙,随俗随果同梦同戏。绝学当为苍生共享,十界天书众生当闻。原创广摄诸学,随心而录随缘而发STRING'S →

苍天茫茫生者忙忙;一弦者,孤弦独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