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国的Cemetery

 黑扭 2017-09-12


Cemetery 就是墓地的意思。


李翻译说我刚学了两天英文就跩,好吧,不跩了,说中文。


两周的“公众号”不是说了件和墓地有关的事吗,大家好像还挺感兴趣的,所以我今天就想接着说说这个话题。

 

上次说的是中国的墓地,今天说说外国的。

 

先说说08年在英国剑桥无意中撞上的那一次。

 

08年女儿在英国大学毕业了,我和她妈妈去参加她的毕业典礼。那么老远跑过去,当然就想顺道转转。二十几天的时间,忙忙活活地跑了一些地方,剑桥镇便是其中之一。


剑桥这个地方不大,除了剑桥大学,可看的地方不多。大半天的的时间,走马观花地,也没看出啥名堂。那天的天气也不好,阴了吧唧的,连徐志摩写诗的地方都显得灰突突的没啥灵气。傍晚时分准备走了,忽然发现了路边那片壮观的洁白——再一看,竟是一片美军墓地——旁边那块巨大的幕墙上,雕塑的正是诺曼底登陆的场景。

 

剑桥大学旁的美军烈士墓。

 

走进墓地细看了文字介绍,才知道这里埋葬的3812名美国军人中,有诺曼底登陆牺牲的,也有在英国其他战场倒下的。墓地很大,不分官阶、同样大小的墓碑像操场上的士兵井然排列,一眼望不到边际。我被这气势打动了,一时竟忘记天色已晚,该启程回伦敦了。

 

女儿年轻,似对这地方没啥兴趣;但看出我不想立即走,便和她妈妈找条石凳上坐下来等我。她们先是发现石凳出奇的干净,继而发现所有的墓碑都出奇的干净。听了她们的话,我就用手去抹那些墓碑,确实摸不到什么灰尘。

 

如此规模的墓地竟能一尘不染,令人叹服。

 

墓地里看不到一个管理者。这让我不由地想,这些一尘不染的墓碑是谁擦的呢?是今天碰巧了刚刚擦过,还是天天都这么干净?如果总是这么干净,如此大一片墓地得花多少力气才能维护得如此之好呀?

 

从英国回来把这件事跟广州的朋友老陶说,老陶说他在法国诺曼底也看到过同样干净的美军烈士墓,并一时也被和我同样的问题所困扰。

 

2015年夏天,我到了华盛顿,在那里看二战纪念广场、看越战纪念公园、看阿灵顿国家公墓;这些地方也是见不到管理者,但灰尘照例也是没有的。当时我就写道:“成千上万人来了去了/默默地呼吸/像清风一样吹净历史/成千上万人去了来了/静静地关注/像春雨一样洗涤现实/纯粹之地/不染风尘”。

 

二战纪念广场上的年轻人。


走近二战纪念碑,遇到两个年轻人在吹小号,号声悠长而低沉,让本来就迟缓的人群全都停下了脚步。

      

 除我们之外,还有几个不相识的中国人也都肃然而立。毕竟,就在不远处,还有一块专为中国战区设立的纪念碑。

       

十分钟后,两个年轻人收起乐器转身离开,有几个五六十岁的二战老兵的后代上前和他们握手、交谈,声音很低。

      

离二战纪念广场不远/还有关于越战的不堪的记忆/城市在自由广场上划了一道黑色的伤口/让几万个将士的名字在大理石上闪烁着疑问——这个著名的“越战纪念墙”据说是一个中国女孩设计的,当时她正在耶鲁大学读三年级。这个出生在俄亥俄的女孩是民国才女林徽因的侄女,她的设计理念与林徽因的“简单的深刻”如出一辙。 

 

与抽象的墙形成对照,她具象地把所有在越战中死去的将士姓名无一遗漏地镌刻在那道墙上。唯恐不详,她还在纪念碑的一侧设计了几个用玻璃保护的架子,里面是一本书。书可供游人随手翻看,上面记载着每一个牺牲者更详细的资料——注意,是“每一个”

 


越战纪念公园和越战纪念墙。

 

在这种地方,干干净净的哪里能又只是墓碑呢?


下午五点,太阳落山之前,我们来到著名的“阿灵顿国家公墓”。  

 

与英国剑桥的“美军公墓”不同,华盛顿的阿灵顿国家公墓里“待遇”是有区别的。不光墓碑的大小有区别、占地多少也有区别。比如总统肯尼迪家族所占的墓地就比较大,显得有点张扬。当然,如果是独立在别处,这墓地也绝算不上奢华,但在阿灵顿,挤在这些普通的将士中间,就难免有过于突出之嫌了。


肯尼迪总统夫妇墓地(肯尼迪家族墓地中的一部分)

 

马歇尔将军的墓地就显得克制了许多。这位在二战历史上建有殊勋的功臣骑在一匹马上,气宇轩昂地注视着远方。他脚下的土地,仅棺椁般大小。

 

马歇尔将军墓。

       

除了肯尼迪和马歇尔,阿灵顿国家公墓里还长眠着很多著名的人物。但是你绝对想不到,在那里,最受关注的并不是这些人,而是处在山巅的“无名战士墓”。

 

 “无名战士墓”掩埋着几千具南北战争中不知姓名的士兵遗骸,有白人也有黑人。美国人虽然把显耀的位置给了肯尼迪,却把更显耀的位置给了这座“无名战士墓”。它占据着全墓地最高的那面山坡,向着波托马克河对岸的林肯纪念堂,这些倒下去的士兵们和自己昔日的统帅隔河相望,遥相呼应。

 

阿灵顿国家公墓的无名战士墓。

       

尤其让人欣慰的是,这里永远有士兵守卫,而且每天都有隆重的换岗仪式。春夏秋冬,经年累月,延绵不断,无名战士墓前的换岗,已经成为了阿灵顿国家公墓一大景观。

 

据说这个比英国皇宫还要隆重的换岗仪式是美国的纳税人投票决定下来的。他们没有把士兵派去守卫总统肯尼迪(尽管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却肯把钱花在这些无名战士的身上。

 

阿灵顿无名战士墓前的换岗仪式1

       

看到很多人往山上跑,开始我们还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正好遇到一个来自中国广东的旅游团,问了问才知道士兵们的换岗仪式将在太阳落山之前完成。既然大家都说值得一看,我们便也随了大流。

 

其实我们在别的地方也看过士兵换岗的。在罗马、在雅典、在伦敦,都看过。开始的时候还觉得新鲜,看多了,大同小异,也就兴趣不大了。

 

阿灵顿无名战士墓前的换岗仪式2

 

但我必须说,美国阿灵顿无名战士墓的士兵换岗是绝无仅有的,它和所有表象相似的换岗都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这么说吧,别的换岗你能感觉到是做给你看的“游戏”,你感觉不到作为守卫者的士兵和被守卫者之间的“情感关系”。哪怕是在白金汉宫门口,你明明知道大门里就是女王一家,看着士兵们在门口做着那些稀奇古怪的动作,你知道他们只是和看他们表演的人在交流,而和女王之间则完全不搭界。但是在无名战士墓,从第一眼起,你就能感受到你只是一名旁观者,士兵所做的一切都与你无关,他们只和被他们守卫的英灵发生联系。这个时候你唯有屏息静气,并和所有其他屏息静气的人一起,像临风之树木,定在那里,体味着那一股缓慢流动的忧伤。


阿灵顿无名战士墓前的换岗仪式3

 

那天人很多(据说每天人都很多,即便是刮风下雨),大家大气不出地看着那些根本不看你一眼的士兵。

 

没有音乐,没有表演,只有看上去极简单的动作。士兵们高高抬腿,轻轻放下,脚跟着地,几近无声。他们默默地走出一种极缓慢的节奏,并辗转反复,似有不忍离去的含义。

 

只在最后,在交接岗的那一瞬间,忽然有了声音,是枪支在握的声音,是脚踏花岗岩的声音,很响,很脆,突然而果断。然后,下岗的人离开,上岗的人向着那片墓地的深处走去——仍旧是高高抬起腿,轻轻地放下,脚跟着地,几近无声……

 

阿灵顿无名战士墓前的换岗仪式4

 

换岗仪式结束了,我好像一时还动不了。看看几乎站满了墓地外围台阶的参观者,大家都差不多,很少有人急于离开,也很少有人开口说话。后来即便是陆续离开了,大家说话的声音也很轻。

 

华人也一样,那天华人还不在少数,都挺懂事的,不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