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美术馆看到米罗的画 总会忍俊不禁 仿佛一个天真烂漫的老顽童 穿越时空和画布冲你狡黠一笑 忧愁烦恼顿时烟消云散 ▼ 胡安·米罗 Joan Miró,1893—1983 20世纪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 ▼ 欧洲文艺界曾把1993年定为“米罗”年 举办盛况空前的展览和艺术活动 作为与毕加索、达利齐名的艺术大师 米罗永远不知道 自己留给这纷繁的世间多少希望与光芒 ▼ 初见米罗的绘画 鲜艳的用色,朴拙的线条,天真的画面 会以为他的生活始终无忧无虑 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 ▼ 米罗历经世界大战与西班牙内战 黄金阶段充斥着兵凶战危的颠沛时光 内心的复杂情绪与伤痛回忆 都以色彩、笔触、线条和造型融入画作 悲伤、怨恨、憎恶交织着光明和希望 以独特的韵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 那是20世纪初的欧洲 各国连年征战,社会分崩离析 达达主义作为消极避世心态的产物 以清醒的非理性反对既有的世俗 以随性与偶然对抗时代的潮流 ▼ 超现实主义源自达达主义 承袭其放浪不羁的反传统精神 融合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 以疯狂为手段,寄托现实的存在 藉由潜意识在梦境和幻象中自由驰骋 ▼ 米罗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 迷人的故乡风光和深厚的文化传统 使他自幼便对艺术充满幻想与憧憬 但性格内向,腼腆寡言的他 初入美院就以“罕见的愚莽”被退学 ▼ 后因抑郁劳累和重病到乡村疗养 荒凉山地的魅力和自然花木的韵味 让米罗积累了最初的艺术幻想 加泰隆尼亚美术馆壁画的原始造型 深深烙印下符号式拙朴的绘画语言 ▼ 美院教育激发他用触觉感受轮廓 将自由幻想结合深思熟虑 画作忽略细腻的视觉线条 而以丰沛的色彩呈现感官的富饶 ▼ 1919年米罗首次离开故乡狭小的天地 来到世界艺术之都巴黎 因为贫穷又无人赞赏几乎天天挨饿 终于经过毕加索的介绍 有机会结识云集在此的众多艺术家 ▼ 皮埃尔美术馆首次超现实主义展览 米罗《卡特罗尼亚农夫头像》系列 抽象至简的符号、打乱秩序的手法 呈现内在心灵的即时感应 是米罗对超现实主义的正式回应 ▼ “于我而言,形式都是事物的符号” 从《哈里昆的狂欢》到《犬吠月》 从繁冗丰富到童真简约 米罗进行着艰难的艺术探索和实验 ▼ 米罗不强调批判与讽刺 只试图从波涛汹涌的内在建立秩序 将繁复的印象升华为拙朴的组合 内化了所有挣扎与痛苦 简单纯粹、天马行空、浮想联翩 ▼ The Tilled Field,1923 1924年首幅超现实主义杰作 《哈里昆的狂欢》 隐喻象征的组合、模糊多义的主题 深刻传递了奇特空间的辉煌氛围 ▼ 1924年的作品《加泰隆风景》 纵横相交的平面,几何形状的线条 莫可名状的生物体散置大地 呈现了神秘莫测但自由生动的幻象 ▼ 1926 年似孩童般单纯的《犬吠月》 自由轻快、意象十足、无拘无束 却是深思熟虑加自由想象的产物 ▼ 《人投鸟一石子》1926 蓝黄分割的画面结构 绵软曲线构成的奇特形状 石子的流线划过运动的轨迹 黄色的沙滩隐喻着情欲的原动力 ▼ 1928年题名为《荷兰室内》的系列 其一根据索尔《诗琴演奏师》转画 将古典绘画的空间和形象 抽象、变形、隐喻和重塑 ▼ 模糊的形状漂浮在含混的空间变形的实物犹如生动的梦间幻影抽象的变体隐含着活动的概念 以及围绕概念重构的臆想世界 ▼ Dutch Interior II 30年代米罗摆脱超现实主义的束缚 坚持艺术风格的探索和实验 在无意识、超现实和抽象表现间游走 贯穿了对传统的挑战和压迫的反抗 ▼ 1937年代表作《静物和旧鞋》捉摸不定的空间、纯粹明晰的形象 黑暗的色彩和凶险的形状 以无声的韵律声讨腐朽、灾难和死亡 反映了对西班牙战局的预言式隐忧 ▼ 单纯的抽象浓缩了复杂的现实 纯自然的语言、超时空的方式 以象征的手法书写着形状的诗篇 以隐晦的方式诠释着强烈的爱恨情仇 ▼ 米罗的画风始终如一却又变化多端 思维和梦境通过物质的形式表证 彼此交融爆发出多形的美感 犹如穿越死亡与时光的激情重生 具有抛弃与重塑相结合的美丽矛盾 ▼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西欧政局动荡,国家前途未卜 米罗为躲避战乱在挪威附近暂居 焦虑不安的陷入了孤独的思索 ▼ “用灵魂中的火来构思 再以冰的冷静来完成它” ▼ 此间创作的23幅《星座》系列水粉 以直觉的抽象呈现心灵的感应 有机形态的画面、错综抒情的构图 夹杂着象征意味的符号和形象 奇幻而诗意、自由而浪漫、浓烈而抒情 ▼ 飞翔的姿态和变形的冥想 源自鸟儿迁徙、蝶群更替与星辰升降 不同形状的符号彼此融汇连结 如浩瀚星象般亲切可爱却又繁复神秘 营造出完整而统一的宇宙视野 ▼ 《星座》有意忽略强权进逼的威压气氛 专注表达世间仍存的美善与诗意 藉内在的圆满躲避现世的纷扰 那是叛逆精神的流露和现实抗衡的例证 标志着米罗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巅峰 ▼ 米罗试图摧毁理性和逻辑的主宰 以超常的敏锐和细腻的感受 将形体抽象为爆发的线条和色彩 源于记忆和梦境的主题带有诡异的幽默 以隐秘的视感诠释炽烈的爱恨情仇 ▼ 米罗的艺术天真烂漫、稚拙淳朴 象征的表达手法、自然的语言流露 超时空的交流方式 将意识从逻辑心灵的冲力中释放 ▼ 1961年《蓝色二号》 线条、胚胎、以及涂鸦般偶得的形状 伴随着无极限的奇异感觉 迷失在蓝色深渊所营造的神秘空间 ▼ “绘画出自笔刷,正如诗歌出自词语 意义是后来赋予的” 历经社会的战乱和身心的苦痛 米罗的艺术依旧自由而抒情 纯真而炙热 需要直觉感受、而非理性揣测 即便不懂符号和色彩的涵义 依然会被童趣的线条拉进想象的世界 ▼ “我试图像使用塑造诗歌的词语 塑造音乐的音符那样应用色彩” 米罗艺术的卓越之处不在于结构 而在其中蕴含的幻想和幽默 异常生动的空想世界 却有比日常所见更真实而热情的活力 ▼ “于我而言物乃是活物 包含着更激烈的,秘密的生命” ▼ “和色彩一样 形象也经历了同样的简化过程 却比细节再现的情况更加人性 也更加具有生命力” ▼ “我寻找的是…… 某种所谓沉默之雄辩的等价物 如同‘暗哑的音乐’” ▼ 除了毕加索和马蒂斯之外 米罗比当代欧洲的任何大师都更知名 作为超现实主义有机抽象派领导人物 对年轻一辈的美国画家 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 除绘画外米罗也涉足其他领域 如蚀刻、平版画、水彩、蜡笔、拼贴画 他的陶瓷雕刻作品尤其著名 例如巴黎联合国教科文大楼的陶瓷壁画 太阳和月亮之壁 ▼ 1983年12月25日 90岁的米罗因心脏病突发离世 这个留给世界所有童真与欢乐的老人 终于回到那个没有痛苦、迷茫和颠沛 最单纯美好的世界 一如我们在他的画里看到的 ▼
自己留给这纷繁的世界多少爱与希望 如果地下有知 那一定是最大的慰藉 ▼ 耀匀 独家前线专栏 ▼ 建筑设计硕士, 美国斯坦福艺术史专业, 回国后清华规划院做地产策划。 热爱艺术 点右下方留言跟我聊聊 喜欢就转发分享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