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色之花——黄志华素描花卉系列

 lincorona 2017-09-12




《 蓝百合》 布面油彩   120X100cm    2013年


“志华兄:来信并素描集收到。你的素描画得极认真专注,没有花梢,今属难得。”

——陈丹青(旅美画家、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黄志华有着长期而丰富的绘画教学经验,尤其精通素描艺术,在素描创作和理论上均有极高的造诣,是我国杰出的素描艺术家之一。

——王端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当代艺术批评家)   


《百合花》 纸本铅笔  76x48cm   2006年


《百合花》局部




观念与手艺——黄志华素描艺术孔见

刘新(艺术评论家、广西艺术学院教授)

 

民国初年在北大任教的辜鸿铭有一则逸事,讲的是他拖着辫子上课,时为新文化运动伊始,同学们都以此取笑他。可辜鸿铭不以为然,他的回应是:你们不用笑,我的这条辫子看得见,你们心里的那条辫子却看不见的……今天提笔写黄志华的素描文章自然地想到了这则旧事。

 

我一直以为,长时间里,作为艺术表达和思想表达,是没有素描方式或者是缺失素描身份的。虽然我们可以讲,我们的美术史中拥有王式廓的《血衣》、蔡亮的《借宿》,也有刘其敏那样专注于素描创作的素描家,但偌大的一个美术格局和生态,素描就约定俗成地被锁定于基本练习的身份上和收集创作素材的功能上。于是,在这种观念下,虽然每个画家都与素描有关,都“会”素描,但一旦要用艺术来表达自己或送画去展览,就都忘却了素描。况且全国各种美术展览中,也没有素描的展区和归类。这样,表面看,我们的艺术观念前所未有地解放了,拓宽了,但那个将素描拒之艺术门外,不把素描作为表达心声的旧套还是存于脑中的,仿佛辜鸿铭讽刺那条看不见的存于心里的旧辫子一样,仍然妨碍着我们新思想的建立。基于此,我佩服王式廓的《血衣》,在完全可以画成油画的情况下,他选择了素描,由此造成了这张画的特别性。


《百合花4号》 纸本彩铅   82X53cm  2014年   


《百合花4号》局部1


《百合花4号》局部2

 

黄志华是油画家,这几年却一直专注于素描的研究和创作,所以依据他的艺术专长、特点,称他为素描艺术家也十分贴切。然而,黄志华的素描绝不是一般习作的那一种,而是很观念很手艺的那一类创作,其风格意味有显而易见的当代性。

 

在我这辈人的素描经验里,徐悲鸿的“宁方勿圆,宁脏勿净”曾经是至理名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素描观念。后来随着国家的开放和随之而来的见识增多,才明白艺术表现是非常个人化的行当,而且为取得这种个人化的艺术效果,其中所用的方式方法是毫无成规可言的,绘画者所要讲究的只是尊重自己的内心所要,尽一切可能努力创造出独特可信的视觉图像。这样,其中的方圆脏净就成为了艺术表现中的“合法”选项。我这里要写的黄志华就是对整洁干净、素雅轻巧的语言风格有偏执型迷恋的画家。黄志华对素描表现出的异乎寻常的喜爱与悟性,在我见识过的画家中是不多的,这几年他是很明确很有想法地把素描当作独立的创作形式来表达他的内在心性,这之中连尺寸大小、纸张质地都有很个性的考虑。


《百合花5号》 纸本彩铅  82X53cm 2014年


《百合花5号》局部

 

黄志华的素描作品几乎全是画在全开纸中的风景和花卉。画面出奇的干净,一反常态的素雅、洁净和规矩,与一般概念中的素描形态大异其趣。一个人的语言使用和风格选择,多半是他能力、特长所决定的,所以一个艺术家风格呈现的背后,我们是可从中寻找到这个艺术家的趣味偏好和表现的能力所在的。风格与能力,或者特点与能力风马牛不相及或不成逻辑的现象我以为在艺术创作中是很少很少的。黄志华素来就有“尽精微”的绘画能力和偏好,这十年里,他的这种能力和偏好是越走越极端,越画越纯粹的,画面也因此而好看和有意思。

 

画黄志华这种超具象的素描,绝对是需要能力和技术的,但如果仅是炫耀技术而了无想法,那这样的画又不会有意思了。所以画这种手法、风格的素描有两面性,一是在格调上稍掌控不好,就走向俗气和腻味;二是掌握得好,即会是很另类很有意思的艺术作品。总之这样纤细的素描离俗气和另类都是一步之差。


《百合花6号》 纸本彩铅  74X53cm  2015年


《百合花8号》 纸本铅笔 74X53cm  2015年


《百合花9号》 纸本铅笔  74X53cm  2015年


《百合花10号》 纸本铅笔74X53cm  2015年

 

无疑,黄志华的这批画是另类和有意思的,毫无匠气之痕。画中除花草、山水这些对象属平常之物外,注入画面的想法是很超然的。所以我们在他的素描中,虽然看到的尽是些司空见惯的花草、风景,但却能从中感到一丝不同寻常的视觉意味。这种意味,照我的理解可称之为一种不易获得的陌生感和新视觉。看画一旦如同看照片一般平常,就味同嚼蜡。倘若稍能有一些意味和陌生感,所谓的想法、创作就以一定的比例含于其中了。看黄志华的素描,我有这种感受。

 

表面上看,黄志华是忠实于自己的绘画特长,用素描形式画了些清淡、细微的花卉、风景,但实际上是有当代审美上的视觉考量的。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对待传统知识时,常用悬置的方式,把其放在一起或括号里,其目的是让原先既有的一些成规得到新的认知和补充,或不让其成为新实验新探索的束缚。黄志华的素描就是把通常我们见惯用惯了的素描方法、概念放在了括号里,而另外拓展出了一个陌生的素描领域。譬如他画风景,是用原版证券报纸做底,这种纸本身印有浅色的网格,于是,素描所画的风景处在了灰色的线网底纹中,这样的视觉转化和改置,风景的情境便有了另一个陌生的图式版本,与原来见惯了的画在白纸上的素描判若两样。花卉则是在白净的卡纸上,背景完全留空,一点杂质和多余的笔线都没有,干干净净、纯纯粹粹,花瓣、花梗、花叶相生互伴,构成了与白底空间毫无牵连的视觉主题,花姿物语地撩拨观者的思绪,也格外地独立醒目。


《百合花11号》 纸本铅笔  74X53cm  2015年


《百合花12号》 纸本铅笔  74X53cm  2015年


《百合花13号》 纸本铅笔  74X53cm  2015年


《百合花14号》 纸本铅笔  74X53cm  2015年

 

选择画什么,曾有一段时间不怎么被看重,而看重怎么画。现在看来,选择何样物象入画太重要了,因为它决定或反映了画家缘于怎样的表达诉求而进行绘画时,大多是限于人云亦云的认知情境中而不习惯去关心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愿。一般讲,我们见惯了色彩练习或写生中的瓶花与风景,而且见多了也就成了常态。于是,无论画的人还是看画的人,在普遍程度上已不在意其中的独特意味。黄志华选择花卉、山水题材入素描表现的领域中,这多少扭转了人们常态中素描绘制的走向,一方面可以肯定的是,黄志华素描的花与山水贴近了他内心对自然生命的视觉向往,另一方面亦道出了他沉湎于明日黄花和旧时风景的记忆史观里。看得出,对此他是尽了最大的本分、耐性,塌下心来不急不躁地图绘这些有呼吸但却恍如旧照里的生命。也许这即是黄志华所用的当代方式要表达的内心的情绪所在。




《狗尾草》 布面油彩  150X100cm  2009年




平中见奇 自然流露

黄菁(油画家、广西艺术学院教授)

 

绘画的乐趣在于,不迎合谁,自顾自地安然享受着实现意图的快乐。但绘画之不易在于找不到或者叫遇不到切合自己想法和心境的表达方式。迎合别人不难,只是不情愿那样做而已,但要合自己的心意就不那么容易。有时候,画着画着,如果你什么都不想,只是图个手头痛快,那也轻松快意。可是,人是有思想,有欲望的,脑筋一活动,什么传统、技巧、文化、意味、新意、风格、观念就出来争风头了。想与众不同吧,又怕参加展览不能上选;想卖个大价钱吧,又怕被人说太商业;想得到专业人士的褒奖之词吧,又怕群众看不懂;想追求高层次吧,又怕曲高和寡太孤独……这时候,画得就不轻松了,不好玩了,不自在了。弄出很多条条框框,很多要照顾的口味,偏左不行,偏右了也不行,太累、太挣扎。

 

黄志华是我的老朋友,认识他有二十年了。在他身上,我也看到过作为一个画家的挣扎,说得学术一点叫“探索”。志华的探索不属于那种见异思迁的左顾右盼,而更多地是默默的实践和寻觅,是一种对内心体验的印证。他尝试过很多的画法和表达方式,我相信,他不是为了迎合主流口味,而是追寻更高的品格与境界。


《红百合》 布面油彩  120X100cm  2013年


《剑兰》 纸本铅笔  75x41cm  2006年


《九枝玫瑰》 纸本彩铅  74x105cm  2007年

 

黄志华这两年喜欢用铅笔在纸上画花卉,在画中能让人感觉得到他体察事物的细致与精微。志华的题材来自乡野的草木花朵,这些在人们看来平常普遍的物象,在他的笔下散发着光彩。志华作画全神贯注,用笔细腻,一丝不漏地描摹这些野花野草,画面看起来像是印刷出来的一样,很是让人惊叹。清淡的背景,精微的描摹,虽然刻画得非常具体、充分,但是画中却透露出禅意和超越了事物自身属性的弦外之音。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工笔花鸟画和齐白石笔下的那些小昆虫。中国画中的虫、鱼、鸟、兽大多不在具体的实景空间中存在,主体物刻画得很逼真,可背景却是空白的,在外行看来就有点像是一个标本。可正是这空白的背景,却能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正所谓,“意到笔不到”,具体的空间状态,任由观者去想象。

 

所谓“平中见奇”、“大俗即大雅”,这是我从黄志华的画中感受到的境界。


《桔梗清影》 纸本彩铅  52x39cm  2007年


《马蹄莲》 纸本铅笔  纸本铅笔  75x41cm  2006年


《玫瑰》 纸本铅笔  62x41cm  2006年

 

中国画讲“似与不似之间”,我想,志华的画是外观非常之“似”,非常之实。而你细细地品味,又仿佛不是现实中的实物似的,超越了一般的“似”,而有了意味,带着一丝陌生,让人回味流连。这种很淡泊、静溢的气氛,得益于作者长期的修为和特有的定性。这样的境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具象描摹所能达到的,而是作者心境的写照,是作者的精神信息灌注其中所致。我觉得那是志华本人精神气质的物化。

 

当我们总是想要喊出点什么,总想要告诉别人一种观念和想法,总怕旁人不知道你在干什么,总要显露些聪明的时候,画出的作品却很单薄。我猜想,志华真的觅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说话方式。这时,每一笔都有定力,每一笔都有表现,每一笔都有文化,都有观念,都闪现着思想。无须强调什么,无须做姿态,一切都归于自然。自然流露,这是艺术的高境界。




《秋苋》 纸本彩铅  纸本彩铅  158x118cm  2007年


《秋苋》局部




黄志华,男,1956年生于广西平乐,祖籍广西贺州,先后毕业于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专科、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本科和文艺学研究生班,曾赴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访学,现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广西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桂林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桂林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


个人画集两本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绘画作品《凋零的百合》获“全国首届水粉画大展”优秀作品奖(2015年);作品《人与自然》获广西美展一等奖(2001年);作品《老街组画》获广西美展二等奖(1992年);作品《狗尾草》获广西美展三等奖(2009年);作品《老街之五》获“日中艺术交流中心”颁发的银牌奖并被日方收藏;绘画作品多幅分别被大陆、台湾、日本及欧美人士收藏。




内蒙敖包留影


广西艺术学院朋友们莅临画览:黄超成教授(左一);雷务武教授(左二);黄菁教授(右一)


与访学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研究员、当代艺术批评家王端廷教授的合影


造访好友陈丹青兄的北京画室




《糖棉》 纸本彩铅  109x78cm  2006年


《吐蕊的糖棉》 纸本铅笔  78x39cm  2007年


《吐蕊的糖棉》局部


《无名花》 纸本彩铅  100x158cm  2007年


《无名花》局部


《夏》 纸本彩铅  2007年


《洋桔梗》 纸本铅笔  75x51cm  2007年


《洋桔梗》局部


《野蓖麻》 纸本彩铅  62x41cm  2007年


《野蓖麻》局部


《叶上花》 纸本彩铅  74x105cm  2007年


《叶上花》局部


《朱蕉》 纸本彩铅  105x74cm  2006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