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玩笑之作

 飓风居主人 2017-09-13

【古典诗词,新鲜解读】

丁启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玩笑之作

 

0

近年,我日益强烈地感觉到,解读古代文字精炼、语义含蓄的文艺类(具文艺性)作品,对作者写作(言说)时的情绪、格调的定位是否准确,乃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解读分歧的产生,有很多是因情绪、格调的定位不同造成的。举个例子,《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对于孔子的情绪、格调就可以有如下不同的定位:

  心平气和,坐而论道;

  人事触怒,宣泄感慨;

  一本正经,教导弟子;

  婉而多讽,回护百姓;

  ……

与之相应,解读也会各不相同:

      君子明白道义事理,小人懂得切身利益;

      君子理应明白道义事理,只有小人才只看得到蝇头小利;

      要学做君子,深明大义;不要学小人,只知道逐利;

      君子应该凡事讲道义,而细民百姓追逐利益则无可厚非;

      …………

 

在各类文体中,解读古体诗词,尤其如此。

 

1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直以来,各种选本,鉴赏辞典,都把它视为一首正儿八经的送别之作,进行解读,加以鉴赏。

随手举例。《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陈继儒语“送别诗之祖,情意幽渺,可想不可说”;《唐宋诗醇》称其“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说:“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余恕诚撰稿)

把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当作一个孤立、自足的作品,当然可以这样解读,也读得通。但是,假如我们把视野放大,放大到李白所熟悉的南北朝乐府诗,就会感觉到,味道有点异样:李白的这首作品,跟《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清商曲辞类的“西曲歌”若干作品,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请看:

 

南朝宋臧质《石城乐》:闻欢远行去,相送方山亭。风吹黄蘖藩,恶闻苦离声。

商人歌《三洲歌》:送欢板桥湾,相待三山头。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

《那呵滩》: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愿得篙櫓折,交郎到头还。

《医乐》:人言扬州乐,扬州信自乐。总角诸少年,歌舞自相逐。

 

送别主题、亭子作别、下扬州、船帆、江边,构成诗意的基本义项、关键词,前人作品里都已经有了。大致可以判断,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跟这些商人妇的离别歌咏是有一定关系的。换言之,李白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心里应该是想到了这些民间情歌,并有意加以模仿。

无巧不成书,李白的《江夏行》诗可以证明上述猜测。《江夏行》:“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为言嫁夫婿,得免长相思。谁知嫁商贾,令人却愁苦。自从为夫妻,何曾在乡土。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请注意!其中四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句跟它们几乎如出一辙: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前两句交代行者目的地,都是扬州;相送地点,都是黄鹤楼。后两句,描写送行者身姿,都是目送船帆,心情都是恨不得随流水同去。两首诗,如同一首诗。所不同的是,一首是拟民歌,一首是送朋友。

两首诗,大概是同一时期创作的。孰先孰后,不易论定。但无论谁先谁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严肃性都应该受到质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先写,《江夏行》后写,李白难免有主动消解送别孟浩然诗所表现深情之嫌;反之,李白等于随手借用商人妇离别歌咏赠送孟浩然。总之,都是戏谑之作。

朋友之间,认真送别,赠诗都应该是真诚由衷、独一无二的。

 

2

   

李白不是一个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之人。事实上,他很爱开玩笑,也很幽默。朋友之间,李白作诗戏谑,远不止这一次。《饭颗山头逢杜甫》、《嘲王历阳不肯饮酒》等都是很好的例证。请看: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饭颗山头逢杜甫》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杜甫视李白如兄弟,关怀备至。但无妨李白偶尔跟他开个玩笑,调侃他一下,说他瘦了是因为作诗太用功、太辛苦。王历阳某一天不肯饮酒,大概是有原因的。但李白不依不饶,请出陶渊明(陶渊明大概是王历阳无比崇拜并刻意追慕效法的前代诗人),帮自己一起嘲笑他。“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语言辛辣、俏皮,十分有趣。

 

3

 

    牵一发而动全身。了解李白爱作诗戏谑朋友这一特点后,许多作品的解读,都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饭颗山头逢杜甫》中的“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两句,有人说是李白在讽刺杜甫缺少才情,是对杜甫“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批评自己作诗粗疏的反唇相讥。发表这种高论的人,不是不懂幽默为何物,便是居心叵测,挑拨离间。其实,了解李白爱开玩笑的特点之后,这种有意无意的误解,就没有存身之地了。

《嘲鲁儒》:“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有如下的解题:“齐鲁地方原是孔孟儒家的发源地。李白在山东游历时,遇到了鲁中腐儒。他们嘲笑李白,不识穷通之理。李白对这些不识时务的腐儒进行了批判,并对他们的那副迂阔滑稽的形象作了描绘与讽刺。”这样的说法,简直有阶级斗争的意思,李白也跟红卫兵差不多了。事实上有可能是这样的:“鲁儒”是李白身边的亲友,他(们)关心李白的处境,说了些告诫、规劝的话;因为观念不同,李白并不领情,加以嘲笑戏谑。如此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