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秒收】摄影测量与遥感概要,值得收藏!!!

 沙漠里的鱼8al4 2017-09-13

测绘人招聘、求职,首选“必高测绘人才网

8.1.1摄影测量概述

航空摄影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测制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和影像地图、建立地形数据库,并为各种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数据。

航空摄影测量测绘的地形图比例尺一般为1:5~1500

摄影测量经历了模拟法、解析法和数字化三个发展阶段。


 8.1.2遥感及其发展

 遥感泛指通过非接触传感器遥测物体的几何与物理特性的技术。因此,摄影测量就是遥感的前身。

遥感技术主要由遥感图像获取技术和遥感信息处理技术两大部分组成。

  8.1.3摄影测量与遥感的结合

 现代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摄影测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打破了摄影测量长期以来过分局限于测绘物体形状与大小等数据的几何处理,尤其是航空摄影测量长期以来只偏重于测制地形图的局面。

摄影测量与遥感的结合,还体现在解析摄影测量尤其是数字摄影测量对遥感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8.2  摄影测量与遥感基础

  8. 2.1摄影测量基础

  8.2.1.1像片倾斜引起的像点位移

航空摄影所获取的像片是倾斜的,航摄像片上的目标物体也会因为像片倾斜而产生变形或像点位移。

正是由于存在这种差异,使得中心投影的航摄像片不具备正射投影的地图功能。摄影测量中对这种因像片倾斜引起的像点位移可用像片纠正的方法予以改正。


8.2.1.2地面起伏引起的投影差

由于地球表面起伏所引起的像点位移称为像片上的投影差。投影差的存在,使得地面目标物体在航摄像片上的构像偏离了其正射投影的正确位置。

投影差具有如下性质:

    (1)越靠近像片边缘,投影差越大,在像底点处没有投影差;

    (2)地面点的高程或目标物体的高度越大,投影差也越大;

    (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摄影机的主距越大,相应的投影差越小。

城区航空摄影时,为了有效减小航摄像片上投影差的影响,应选择焦距较长的摄影机进行摄影。


8.2.1.3  航摄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

    1.内方位元素

    内方位元素是描述摄影中心与像片之间相互位置关系的参数,包括三个参数,即摄影中心到像片的垂距f(主距)及像主点在像片框标坐标系中的坐标(x0,y0)。

内方位元素值一般视为已知,它可通过对摄影机的鉴定得到。内方位元素中的x0、y0是一个微小值。

2.外方位元素

确定摄影光束在摄影瞬间的空间位置和姿态的参数,称为外方位元素。一张像片的外方位元素包括6个参数:3个线元素和3个角元素,

1)外方位线元素

    外方位3个线元素是用来描述摄影瞬间,摄影中心s在所选定的地面空间坐标系中的坐标值。外方位线元素常用xs,ys,zs表示。

    2)外方位角元素

外方位3个角元素是用来描述摄影瞬间,摄影像片在所选定的地面空间坐标系中的空间姿态。外方位角元素常用ψ,ω,k表示。

外方位元素可以利用地面控制信息通过平差计算得到,或者利用pos系统测定。

 2.共线方程的主要应用

在解析和数字摄影测量中,共线方程是极其有用的。共线方程的主要应用包括:

(1)单像空间后方交会和多像空间前方交会;

(2)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光束法平差中的基本数学模型;

(3)构成数字投影的基础;

(4)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与共线方程制作正射影像;

(5)利用dem和共线方程进行单幅影像制图等。


8.2.1.5像点坐标的量测

1.影像的内定向

摄影测量中常采用以像主点为原点的像平面坐标来建立像点与地面点的坐标关系。

内定向问题需要借助影像的框标来解决。现代航摄仪一般都具有48个框标,它们一般均对称分布。为了进行内定向,必须量测影像上框标点的扫描坐标,然后根据航摄相机的检定结果所提供的框标理论坐标,用解析计算的方法求得内定向参数,从而实现扫描坐标到像片坐标的转换。


2.相对定向与绝对定向

像片的外方位元素是描述像片在摄影瞬间的绝对位置和姿态的参数,即是一种绝对方位元素。若能同时恢复立体像对中两张像片的外方位元素,即可重建被摄地面的立体模型,恢复立体模型的绝对位置和姿态。

1)相对定向

确定两张影像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称为相对定向。相对定向不需要外业控制点,就能建立地面的立体模型。相对定向的唯一标准是两张像片上所有同名点的投影光线对对相交,所有同名点光线在空间的交会集合构成了地面的立体模型。

用于描述两张像片相对位置和姿态关系的参数,称为相对定向元素,相对定向元素共有5个。用解析计算的方法解求相对定向元素的过程,称为解析法相对定向。解析法相对定向计算过程中同名光线对对相交的特性可用共面条件来实现。共面条件的几何含义是摄影基线和左右片同名光线三矢量共面,它是解求相对定向元素的基本关系式。    

通过自动量测6对以上同名点的像片坐标,用最小二乘平差计算解求出5个相对定向元素。


2)绝对定向

确定立体模型在地面测量坐标系中的正确位置,则需要把相对定向所建立的立体模型进行平移、旋转和缩放,以便纳入到地面测量坐标系中,并归化到制图比例尺,这一过程称为立体模型的绝对定向。

绝对定向需要借助地面控制点来进行。


8.2.2遥感基础

8.2.2.1  电磁波谱

卫星遥感中常用的几个波谱为:紫外( ultraviolet,uv)、

可见光(visible light)、

红外(infrared,ir)、

微波(microwave)。

8.2.2.2大气窗口

遥感接收的电磁波信号需要穿过介于地表与高空之间厚厚的大气层,大气层中的水汽(h2o)、二氧化碳(c02)和臭氧(o3)等对某些波段的电磁波具有散射和吸收影响,其余的在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散射、吸收和反射,具有较高的透过率,这些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常用的大气窗口包括:可见光和部分紫外、近红外(0.3~1.3 μm);近、中红外(1.5~1.8μm,2.0~3.5μm);中红外(3.5~5.5μm);远红外(8~14μm);微波(1.0 mm~l m)等。

对地球观测卫星遥感而言,只有选择透过率高的“大气窗口”波段,才对观测有意义

8.2.2.3地物波谱特性

地物波谱特性是指地面物体具有的辐射、吸收、反射和透射一定波长范围电磁波的特性。    目前对地物波谱的测定主要分3部分,即反射波谱、发射波谱和微波波谱。

物体的反射波谱限于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尤其是后两个波段。

地物波谱特性的变化与太阳和测试仪器的位置、地理位置、时间环境(季节、气候、温度等)和地物本身有关。

8.2.2.4遥感图像特征

1.空间分辨率

2.光谱分辨率

3.时间分辨率

8.2.2.5遥感图像的解译

遥感解译人员需要通过遥感图像获取三方面的信息:目标地物的大小、形状及空间分布特点,目标地物的属性特点,目标地物的变化动态特点。

遥感信息的提取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目视解译,一是计算机的数字图像处理。

8.3  技术设计

8. 3.1概述

测绘技术设计分为项目设计专业技术设计。

项目设计是对测绘项目进行的综合性整体设计;

专业技术设计也称分项设汁,是在项目设计的基础上,对测绘专业活动的技术要求进行设计,是按照测绘活动内容进行的具体设计。

对于工作量较小的项目,可根据需要将项目设计和专业设计合并为项目设计。

测绘技术设计文件主要包括项目设计书、专业技术设计书以及相应的技术设计更改文件。技术设计文件是测绘生产的主要技术依据,也是决定测绘成果(或产品)能否满足顾客要求和技术标准的关键因素。

8.3.2项目设计

8.3.2.1任务分析

1.收集资料

2.明确引用标准

3.选择最佳设计方案

8.3.3.1任务分析

1.收集资料

(1)根据测绘项目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收集和分析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尤其对已有的测绘成果(产品)和资料应认真分析和充分利用。

(2)收集项目设计规定的航空航天数据源并认真分析,涉及多源影像的状况要重点分析。 

(3)对于外业测量,必要时应进行实地踏勘并编写踏勘报告,作为设计的有力支撑。

2.选择最佳设计方案

按照项目设计要求,根据作业区实际情况,考虑作业单位的资源条件(如人员的技术能力和软硬件配置情况等),选择最适用的方案,积极采用适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           

3.确定设计方案

根据测制具体测绘成果要求,确定适宜测绘生产不同工序必要的软、硬件装备设施,分析确定精度指标、工艺技术流程、质量控制要求、提交的成果、工程进度设计等。

8.3.3.2专业设计书编写基本内容

航空摄影测量专业技术设计书一般根据具体的测绘活动内容编写,设计书的基本内容包括任务概述、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引用文件、成果(或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技术设计方案等部分。

1.概述

主要说明任务的来源、测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成图比例尺、任务量以及完成期限等基本情况。

2.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2)已有资料情况。主要说明地形图资料的平面和高程基准、比例尺、等高距、测制单位和年代等;

说明基础控制资料的平面和高程基准、精度及其点位分布等;说明航摄资料的航摄单位、摄区代号、摄影时间、摄影机型号、焦距、像幅、像片比例尺、航高、底片(像片)质量、扫描分辨率等;

说明遥感资料数据的时相、分辨率、波段等;说明资料的数量、形式、主要质量情况和评价;

说明已有资料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等。

3.引用文件

说明专业设计书编写过程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便构成专业技术设计内容的一部分。

4.成果(或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说明作业或成果的比例尺、平面和高程基准、投影方式、分幅编号及空间单元、成图方法、图幅基本等高距、数据精度、格式、基本内容以及其他主要技术指标等。

5.设计方案

要根据所采用的数据源是航空摄影资料或航天遥感资料做出具体设计。

1)摄影测量设计方案主要内容

(1)软、硬件环境及要求。 

(2)作业的技术路线或流程。 

(3)各工序的作业要求和质量指标。

(4)在隐蔽地区、困难地区或特殊情况下测图,或采用新技术、新仪器测图时,需规定具体的作业方法、技术要求、限差规定和必要的精度估算和说明。

(5)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环节和产品质量检查的主要要求。

(6)成果上交和归档要求。

(7)有关附件,包括设计附图、附表和其他有关内容。

2)遥感设计方案主要内容

(1)硬件平台和软件环境。

(2)作业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

(3)规定遥感资料获取及各工序作业要求和质量控制。

(4)其他相关的技术、质量要求。

(5)质量控制环节和质量检查的主要要求。

(6)成果上交和归档要求。

(7)有关附录。


8.3.3.3设计实施

专业技术设计书需经审批后,方可实施。

8.3.4技术设计更改文件

航空摄影测量项目设计书、专业技术设计书一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改。

项目设计或专业技术设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应由设计人员及时提出并作出更改或补充。

(1)设计方案存在不足,实施过程中导致结果不统一或依据不足。

(2)按照设计要求收集到的航空、航天影像数据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质量问题,不能满足成图要求,必须要对数据源进行调整。

(3)测区实际地理环境条件导致无法达到设计要求。

(4)其他需要补充或更改的情况。

更改或补充的内容需经审批后,方可实施


8.4  影像资料收集与预处理

8. 4.1影像资料分析

根据技术设计规定的成果类型和精度要求以及测区具体情况,考虑最佳经济效益,分析确定适宜的影像数据源,尤其要注意分析涉及多源影像的情况。

8.4.1.1  航摄影像分析

(1)模拟影像一般成图比例尺与航摄比例尺、地面采样距离的对应关系如表8-4-1所示。

(2)数字影像一般成图比例尺与数码相机像素地面分辨率的对应关系如表8-4-2所示。


8.4.2收集影像数据源

8. 4.2.1  航空遥感影像资料

航空遥感影像主要有模拟影像和数字影像两种

1.模拟影像资料

包括航摄原始底片、航摄像片、摄区范围图(含分区范围图)、像片索引图、航摄仪技术参数检定报告、航空摄影底片压平质量检测报告、航空摄影底片密度检测报告、航摄鉴定表、像片中心点结合图、航摄飞行记录、航空摄影技术设计书、航空摄影资料移交书等。其中航摄仪检定资料要包括航摄仪检定坐标系、航摄仪框标编号和框标坐标、航摄仪检定焦距、航摄仪镜头自准轴主点坐标、航摄仪镜头对称畸变差测定值。

2.数字影像资料

包括影像数据、像片索引图、航空摄影技术设计书、航摄鉴定表、航摄仪技术参数、航摄军区批文及航空摄影资料送审报告、航空摄影飞行记录、摄区航线和像片接合图、摄区完成情况图、航空摄影资料移交书等。

8.4.2.2航天遥感影像资料

航天遥感影像资料用于地形图测绘主要有立体像对(或条带)、单景卫星影像,有全色数据和多光谱数据(红、绿、蓝、红外)。分为定制的编程数据和存档数据。资料收集一定要按照设计要求收集满足要求的航天遥感影像资料。当存在多种满足成图要求的航天遥感资料,应优先收集时相好、影像质量好、成图性价比高的资料。同时要注意,收集的影像范围应覆盖设计要求的相应任务区,保证影像齐全。

航天遥感影像收集:包括数据格式、应用级别等满足要求的单片或立体的全色数据、多光谱数据、完整的卫星参数等资料。

8.4.3预处理

8.4.3.1  航空遥感影像预处理

航空遥感影像预处理包括模拟航空摄影获取的底片扫描和数宇航空摄影获取的数字影像几何处理。

1.模拟影像

1)底片扫描分辨率的确定

扫描影像的地面分辨率应优于正射影像的地面分辨率,扫描分辨率依据成图比例尺和航空摄影比例尺确定,具体可参考下面公式。如果采用大比例尺航摄资料,扫描分辨率最大不得超过60 μm

r=20×(m/m)    (8-4-1)

式中,r为航片扫描分辨率,单位为微米;m为成图比例尺分母;m为航摄比例尺分母。

2)扫描参数调整

3)扫描质量

扫描影像应反差适中、层次分明、色彩饱满、框标清晰,能清晰地表现地物细节。

4)影像增强

2.数字影像

1)影像增强

2)降位处理

3)匀光处理

4)影像旋转

------------------------------------------

8.5  区域网划分与像片控制测量

8. 5.1  区域网划分

1.基本概念

根据航空摄影分区(遥感影像获取范围)和地形条件,沿图廓线整齐划分的方形或矩形区域内,采用一定的控制测量布点方案而构成的空中三角测量平差网称为区域网。

2.区域网的划分

根据成图精度要求,按摄影资料及地形条件可将区域网分为平面区域网和平高区域网。

1)平面区域网

平面区域网是指该区域内采用一定的控制测量布点方案,布设少量的平面控制点,采用空中三角测量平差方法获得测图所需的其他平面控制点。

2)平高区域网

平高区域网是指该区域内采用一定的控制测量布点方案,布设少量的平高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采用空中三角测量平差方法获得测图所需的其他平高控制点或高程控制点。

8.5.2像片控制测量

8.5.2.1基本概念

像片控制测量是在实地测定用于空三加密或直接用于测图定向的像片控制点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测量工作。

像片控制测量的布点方案分为全野外布点方案、非全野外布点方案和特殊情况布点方案等几种。

1.全野外布点方案

全野外布点方案是指通过野外控制测量获得的像片控制点不需内业加密,直接提供内业测图定向或纠正使用。这种布点方案精度高但费工时,只有在遇到下列情况时才采用:

(1)航摄像片比例尺较小,而成图比例尺较大,内业加密无法保证成图精度;

(2)用图部门对成图精度要求较高,采用内业加密不能满足用图部门需要;

(3)由于设备限制,航测内业暂时无法进行加密工作;

(4)由于像主点落水或其他特殊情况,内业不能保证相对定向和模型连接精度。

2.非全野外布点方案

非全野外布点方案按航线数分为单航线和区域网两种。

平高区域网布点要求每条航线的两端必须布设高程点,平地、丘陵地高程点除区域网周边布点外,区域网内部高程点的间隔,按高程点计算跨度间隔布设。

平高区域网不规则时,应在区域网周边的凸角处布设平高点,凹角处布设高程点;

当沿航向的凸凹角间距大于或等于3条基线时,则在凹角处也应布设平高点。

3.特殊情况的布点方案

对于航摄区域结合处、航向重叠不够、旁向重叠不够、像主点和标准点位落水、水滨和岛屿等特殊情况的布点,应按照规范的规定进行。

8.5.2.2基本作业流程

像片控制测量一般按照专业技术设计要求划分区域网,根据不同区域网各自的布点方案,在室内预选各类控制点目标,野外施测时依据室内预选各类控制点目标的指引进行,经野外观测、平差计算后再进行成果整理,移交下工序。

基本作业流程包括影像资料准备、区域网划分、控制点目标选取、控制点野外施测、成果整理等。

8.5.2.3主要作业方法及要求

1.控制点目标选取

航外像片控制点应满足下列条件:

(1)像片控制点的目标影像应清晰易判别。

(2)航外像片控制点距像片边缘不小于1~1.5 cm。对于数字影像或卫星影像控制点距像片边缘不小于0.5 cm即可。

(3)立体测图时每个像对四个基本定向点离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不超过1 cm,最大不能超过1.5 cm,四个定向点的位置应近似成矩形。

(4)控制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

(5)位于不同方案布点区域间的控制点应确保精度高的布点方案能控制其相应面积,并尽量公用,否则按不同要求分别布点;

位于自由图边、待成图边以及其他方法成图的图边控制点,一律布设在图廓线外。

高程控制点的刺点目标应选在高程变化不大的地方,一般选在地势平缓的线状地物的交会处、地角等,在山区常选在平山顶以及坡度变化较缓的圆山顶、鞍部等处,狭沟、太尖的山顶和高程变化急剧的斜坡不宜做刺点目标。

平高控制点的刺点目标应同时满足平面和高程的刺点要求。

2)控制点的编号、整饰和注记

实际作业中一般用p代表平面点,g代表高程点,n代表平高点

刺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在所有相邻像片中选择影像最清晰的一张像片用于刺点;

(2)刺孔要小而透,针孔直径不得大于0.1 mm;

(3)刺孔位置要准,不仅目标要判读准确,而且下针位置也要准确,刺点误差应小于像片上0.1 mm;

(4)同一控制点只能在一张像片上有刺孔;

(5)同一像片控制点在像片上只能有一个刺孔;

(6)所有国家等级的三角点、水准点及小三角点均应刺点,当不能准确刺出时,对于三角点、小三角点可用虚线以相应符号表示其概略位置,在像片背面写出点位说明或绘出点位略图;

(7)各类野外像控点根据刺孔位置在实地打桩,以备施测时用。

3)像控点平面坐标和高程的施测

测量工作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即先进行整个测区的控制测量,再进行碎部测量。测定像片控制点的平面坐标,采用gps网、双基准站、gps rtk、电磁波测距导线、交会及引点等方法,

4)控制点接边

控制测量结束后,应及时与相邻图幅或区域进行控制接边,控制接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本幅或本区如需使用邻幅与邻区所测的控制点,需检查这些点是否满足本幅或本区的各项要求;如果符合要求,则将这些控制点转刺到本幅或本区的控制像片上,同时将成果转抄到计算手簿和图历表上。本幅或本区的控制点提供给邻幅或邻区使用,按同样的程序和方法转刺、转抄成果。

(2)自由图边的像片控制点,应利用调绘余片进行转刺并整饰,同时将坐标和高程等数据抄在像片背面,作为自由图边的专用资料上交。

(3)接边时应着重检查图边上或区域边上是否因布点不慎产生了控制裂缝,以便补救。

8.5.2.4质量控制

一级检查:对所有成果进行100%室内外检查;二级检查:对所有成果进行100%室内检查和10%~20%野外实地检查。检查内容如下:

(1)检查像控点的布设是否合理;

(2)刺点目标是否符合要求,略图表述与影像是否一致;

(3)像控点联测方法及精度是否满足成图要求;

(4)所有观测手簿、测量计算手簿、控制像片、自由图边以及接边情况,都必须经过自我检查、上级部门检查验收,经修改或补测合格,确保无误后方可上交。

8.5.2.5成果整理

1.成果整理要求

(1)平面测量观测及计算手簿按控制网装订成册,按任务区上交;

(2)高程测量观测及计算手簿按任务区装订,装订顺序按地形图航空摄影外业规范的有关要求执行。

(3)控制片以加密区域为单元,采用图号配合航线序号、像片序号等进行编号。

2.成果移交内容

(1)已知点(三角点、gps点、水准点)成果表;

(2)平面控制测量观测手簿;

(3)平面控制测量平差计算手簿;

(4)水准测量观测手簿;

(5)水准测量平差计算手簿;

(6)控制像片;

(7)像控点成果表(坐标、高程保留至小数点后2位);

(8)像控点布点略图;

(9)技术总结;

(10)质量检查报告;

(11)仪器检定资料。

------------------------------------

8.6  影像判读与野外像片调绘

8. 6.1影像判读概念

8.6.1.1  基本概念

像片判读或像片解译:航摄像片以影像的表现形式提供了丰富的地面信息,根据像片影像所显示的各种规律,借助相应的仪器设备及有关资料,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像片影像进行分析判断,从而确认影像所表示的地面物体的属性、特征,为测制地形图或为其他专业部门提供必要的地形要素

影像判读就是一种影像的解译过程,是根据地物的光谱特性、成像规律、影像特征来识别地物,判断出类别及属性。

8.6.1.2影像判读原理

8.6.1.3影像的解译

根据影像特征的差异可以识别和区分不同的地物,这些典型的影像特征称为影像解译标志。

解译标志的建立是解译的前提。

解译标志分为直接解译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

1.直接解译标志

 (1)形状:形状指目标物在影像上所呈现的特殊形状,在遥感影像上能看到的是目标物的顶部或平面形状。  

(2)大小:地物影像的大小取决于比例尺,根据比例尺,可以计算影像上的地物在实地的大小。

 (3)阴影:阴影的长度、形状和方向受到太阳高度角、地形起伏、阳光照射方向、目标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多种影响,阴影可使地物有立体感,有利于地貌的判读。

 (4)色调:色调指影像上黑白深浅的程度。地物的属性、几何形状、分布范围和规律都通过色调差别反映在遥感图像上。

 (5)颜色:颜色指彩色图像上色别和色阶,用彩色摄影方法获得真彩色影像,地物颜色与天然彩色一致;用光学合成方法获得的假彩色影像,根据需要可以突出某些地物,更便于识别特定目标。

(6)纹理:纹理也叫影像结构,是指与色调配合看上去平滑或粗糙的纹理的粗细程度,即图像上目标物表面的质感。

 (7)图案:目标物的有规律的组合排列而形成的图案,又称影纹图案。

 (8)位置:各种地物都有特定的环境部位,因而它是判断地物属性的重要标志。例如某些植物专门生长在沼泽地、沙地和戈壁上。

 (9)布局:布局又称相关位置,指多个目标物之间的空间配置。

2.间接解译标志

间接解译,:由于遥感技术的局限性,许多问题不能直接从目视判读直接获得答案,例如石油天然气、环境质量评价、城市人口分布、军事设防,都需要从其他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透过表面的“蛛丝马迹”,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逻辑推理获得判断,这一过程叫间接解译,

8.6.2.1基本要求

先室内判绘,后野外检查补绘。

1.综合取舍

运用综合取舍进行调绘,应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地形元素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综合取舍。

(2)根据地形元素分布的密度进行综合取舍。

(3)根据地区的特征决定综合取舍。

(4)根据成图比例尺的大小进行综合取舍。

(5)根据用图部门对地形图的不同要求进行综合取舍。

    2.其他要求

(1)调绘应判读准确,描绘清楚,图式符号运用恰当,各种注记准确无误,图面清晰易读。

(2)地形要素属性项原则上满足相应数据规定的要求,要素属性与要素实体一同表示在调绘影像图上。

(3)表示内容一般以影像获取的时间为准。

8.6.2.2主要调绘内容

像片调绘可采用全野外调绘法或室内外综合调绘法

1.全野外调绘法

2.室内外综合调绘法

3.外业调绘中的主要调绘内容

外业调绘中的主要调绘内容有独立地物调绘,居民地调绘,道路及其附属设施调绘,管线、垣栅和境界的调绘,水系、地貌、土质和植被的调绘,地理名称的调查和注记等。

8.6.2.3调绘片的整饰与接边

通过调绘获取成果后需要对调绘像片进行整饰和接边,以便提供下一工序使用。

1.调绘像片的整饰

2.调绘像片的接边

8.6.2.4新增地物的补测

方法:采用交会法、截距法、坐标法和比较法确定新增地物的位置。


8.6.2.5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实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

1.质量控制方法

(1)通过人工目视检查核对实物、数据表格或可视化的图形,从而判断检查内容的正确性。

(2)利用检查程序将有疑点的地方搜索出来,缩小范围或精确定位,再采用人机交互检查方法,由人工判断数据的正确性。

2.调绘质量控制内容

一级检查:对所有成果进行100%检查;二级检查:调绘成果进行20%~30%的实地重点检查。

具体内容如下:

(1)居民地类型表示是否合理,综合取舍是否得当,主、次干道及支线表示是否分明,居民地轮廓特征表示是否正确。

(2)各类要素属性是否齐全、表示是否协调合理,各种注记是否准确无误;各类要素接边是否符合接边要求,重要要素是否遗漏未表示,补测数据的正确性,数据整合的正确性。

(3)调绘片、元数据与图名接合图的图名是否一致。

(4)资料是否齐全,数据是否准确,数量是否相符。

8.6.2.6成果整理

野外调绘成果经各级检查修改后方可移交下工序,移交前要进行成果整理。调绘成果一般应分幅整理,也可按一定大小的区域整理,区域的大小以方便下工序作业为原则。一般情况下中小比例尺图以1:5万图幅大小为整理区域,大比例尺图以解析空中三角测量解算区域的大小为整理区域。

以数据形式存储的调绘成果也应以上述要求进行整理,有外业补测数据的随该图幅一同整理。

----------------------------------

8.7  空中三角测量

8. 7.1技术规格和要求

8.7.1.1  基本概念

空中三角测量是利用航摄像片与所摄目标之间的空间几何关系,根据少量像片控制点,计算待求点的平面位置、高程和像片外方位元素的测量方法。

解析法空中三角测量是根据像片上的像点坐标(或单元立体模型上点的坐标)同地画点坐标的解析关系或每两条同名光线共面的解析关系,构成摄影测量网的空中三角测量。

建网的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是航带法、独立模型法和光束法。

定位定姿系统(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system,pos)集差分gps( dgps)技术和惯性测量装置(imu)技术于一体,可以获取移动物体的空间位置和三轴姿态信息,广泛应用于飞机、轮船和导弹的导航定位。

pos主要包括gps信号接收机和惯性测量装置两个部分,也称gps/imu集成系统。

利用pos系统可以在航空摄影过程中直接测定每张像片的6个外方位元素,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少外业像片控制测量工作,提高摄影测量的生产效率。

8.7.1.2精度指标

空中三角测量的精度指标主要指定向误差和控制点残差。

框标坐标残差绝对值一般不大于0. 010 mm,最大不超过0.015 mm。

扫描数字化航摄影像连接点上下视差中误差为0. 01 mm(1/2像素),数码航摄仪获取的影像连接点上下视差中误差为1/3像素。

基本定向点残差、检查点残差、公共点较差依据相应规范执行。

8.7.2基本作业过程

空中三角测量的作业过程主要包括准备工作、内定向、相对定向、绝对定向和区域网平差计算、区域网接边、质量检查、成果整理与提交7个环节。

准备工作

内定向

相对定向

绝对定向和区域网平差计算

区域网接边

质量检查

成果整理与提交

8.7.3主要作业方法

8.7.3.1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指的是用摄影测量解析法确定区域内所有影像的外方位元素及待定点的地面坐标。

根据平差中所采用的数学模型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可分为

航带法 ,独立模型法,和光束法;     

根据平差范围的大小,又可分为单模型法,单航带法和区域网法

8.7.3.2  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

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的作业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现行航空摄影系统改造及偏心测定。

(2)带gps信号接收机的航空摄影。  

(3)解求gps摄站坐标。

(4)gps摄站坐标与摄影测量数据的联合平差。

8.7.3.3    po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

将pos系统和航摄仪集成在一起,通过gps载波相位差分定位获取航摄仪的位置参数及惯性测量装置(imu)测定航摄仪的姿态参数,经imu、dgps数据的联合后处理,可直接获得测图所需的每张像片的6个外方位元素

8.7.4质量控制

空中三角测量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原始资料使用正确性检查、各项参数使用和设置检查、平差精度检查三个方面。

(1)原始资料使用正确性检查:主要是检查航摄成果的飞行质量和摄影质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区域网基本定向点的平面和高程坐标值是否正确,多余控制点的平面和高程坐标值是否正确,是否有被遗漏未用的外业像片控制点等。

(2)各项参数使用和设置检查:检查航摄仪参数使用的是否正确,影像坐标系统的方向定义是否正确,航摄仪焦距使用是否正确,航摄仪镜头对称畸变差测定值输入是否正确等。

(3)平差精度检查:主要是检查内定向、相对定向、绝对定向和区域网接边等精度。   

8.7.5成果整理

空中三角测量成果主要包括成果清单、相机文件、像片控制点坐标、连接点或测图定向点像片坐标和大地坐标、每张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连接点分布略图、保密检查点大地坐标、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检查报告和验收报告以及其他资料等。

-------------------------

8.8  数字线划图制

8. 8.1技术规格和要求

8.8.1.1  基本概念

数字线划(dlg)是以点、线,面形式或地图特定图形符号形式表达地形要素的地理信息矢量数据集;

点要素在矢量数据中表示为一组坐标及相应的属性值;

线要素表示为一串坐标组及相应的属性值;

面要素表示为首尾点重合的一串坐标组及相应的属性值

数字线划图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的主要组成部分

数字线划地图的技术特征为:地图地理内容、分幅、投影、精度、坐标系统与同比例尺地形图一致

图形输出为矢量格式,任意缩放均不变形


8.8.1.2数据内容

数字线划图由数字线划图矢量数据(包括要素属性)、元数据及相关文件构成

矢量数据包含定位基础(平面与高程)、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植被与土质等地形要素的空间坐标、属性和几何信息,以及注记、图廓整饰要素及图形数据等;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说明数据;

相关文件指需要随矢量数据同时提供的其他附件及说明信息

8.8. 1.3成果形式

数字线划图分为非符号化数据和符号化数据两类

非符号化数据是以平面位置坐标、几何信息和属性值表示地形要素,即点、线、面形式的非符号化矢量数据集

符号化数据是以平面位置坐标、属性和地图特定符号的形式表示地形要素,是按照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gb/t 20257)要求进行了符号化及编辑处理后的矢量数据集

8.8.1.4基本等高

数字线划图的基本等高距依据地形类别进行划分,一幅图宜采用一种等高距,也可以图内线性地物为界采用两种等高距,但不应多于两种

8.8. 1.5精度指标

数字线划图的精度指标包括位置精度和属性精度

(1)位置精度主要指平面位置精度、高程精度和接边精度

(2)属性数据分类代码应采用《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的规定,数据分层及其名称、属性表结构、属性项的内容名称及值域等相关走义应符合gb/t 20258要求。描述要素的各种属性项如名称长度等属性值应正确

8.8.2基本作业过程

数字线划图的生产主要包括资料准备、数据采集与属性录入、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编辑与接边、质量检查、成果整理与提交5个环节

8.8.2.1  资料准备

制作数字线划图的方法不同,所用的原始资料也有所不同。主要包括:外业采集的数据、航空像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地形图资料、技术设计书等以及其他需要的专业技术资料

8.8.2.2数据采集与属性录

依据设计和相应规范要求进dig数据采集和属性录入

8. 8.2.3  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编辑与接

图形编辑主要是针对地形地物要素进行的,图形编辑工作在相关规范中都有不同的规定,其中影像数据、外业调绘与补测的成果、最新交通数据、境界数据以及搜集的地名等资料是图形编辑的主要依据。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编辑主要是协调各要素间相互关系    图幅间的接边既要保证线状要素合理、完整、无缝连接,又要保证要素属性接边

8.8,2.4质量检

数字线划图的数据检查主要包括空间参考系、位置精度、属性精度、完整性、逻辑一致性、表征质量和附件质量7个方面

8.8.2.5成果整理与提

按照技术设计要求对数字线划图成果进行整理和提交


8.8.3主要作业方法

8.8. 3.1  航空摄影测量

利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采用以人工作业为主的三维跟踪的立体测图方法。具体的dlg数据采集可以采用以下作业方式进行

(1)先外后内的测图方式;

(2)先内后外的测图方式;

(3)内外业调绘、采编一体化的测图方式

8.8.3.2航天遥感测量

方法

(1)以数字正射影像图(dom)为背景叠加数字栅格地进行dlg数据采集

(2)根据内业预采的成果,到野外进行全面核查,纠错、补调

(3)根据野外核查、补调的成果,内业进行要素补充采集(包括图形与属性)和编辑

8.8.3.3地形图扫描矢量化

8.8.3.4数字线划图缩编法

8.8.4质量控制

数字线划图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几何精度检查和属性质量检查两个方面。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1)参考数据比

(2)实地检

(3)室内检

8.8.5成果整理

数字线划图数据生产需要提交的主要成果包括:数字线划图数据文件、元数据文件、数字线划图数据文件接合表、质量检查记录、质量检查(验收)报告、技术总结报告等

--------------------------------------------

8.9  数字高程模型制作

8. 9.1技术规格和要求

8.9.1.1  基本概念

数字高程模型(dem)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规则格网点描述地面高程信息的数据集,用于反映区域地貌形态的空间分布。数字高程模型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的主要组成部分。

8.9.1.2数据内容

数字高程模型成果由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元数据及相关文件构成。

8.9.1.3数据格式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存储时,应按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顺序排列。

数据格式宜满足《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 17798)的要求。



8.9.1.4格网尺寸

数字高程的格网尺寸依据比例尺选择,通常1:500至1:2 000的格网尺寸不应大于0.001 m图(m图为成图比例尺分母),1:5 000至1:10万不应大于0.000 5 m。

8.9.1.5精度指标

数字高程模型成果按精度分为三级,

数字高程模型成果的精度用格网点的中误差表示,

其高程中误差的2倍为采样点数据的最大误差。

8.9.2基本作业过程9个环节

数字高程模型的生产主要包括资料准备、

定向、

特征点线采集、

构建不规则三角网( tin)内插dem

dem数据编辑

dem数据接边

dem数据镶嵌和裁切

质量检查

成果整理与提交



8.9.2.1资料准备

资料准备主要包括原始像片或扫描地形图、技术设计书等所需的其他技术资料。

8.9.2.2定  向

采用摄影测量方法制作dem数据需要对像片进行定向建模,主要包括内定向、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

采用地形图扫描矢量化法制作dem数据需要对扫描后的地形图进行定向。

8.9.2.3特征点、线采集

对所有地形特征点、线进行三维坐标量测,除特征线外,还需要注意与高程有关的其他要素的采集,如各种水岸线、森林区域线等。

8.9.2.4  构tin内插dem

实践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内插方法包括:线性内插、双线性多项式内插、分块双三次多项式内插、移动拟合法内插等。

目前常用的算法是通过等高线和高程点建立(tin),然后在tin基础上通过线性和双线性内插建dem。

8.9.2.5  dem数据编辑

dem数据编辑是指对内插形成的dem格网点逐个进行编辑。

8.9.2.6 dem数据接边

相邻的dem数据检查接边重叠带内的相同平面坐标的格网点高程,若出现高程较差大于2倍dem高程中误差的格网点,则视为是超限,需要对其进行重新编辑,然后重新进行接边。接边后的数据应连续,接边的dem格网不应出现错位现象,相邻图幅重叠范围内同一格网点的高程值应一致。

8.9.2.7 dem数据镶嵌和裁切

将相邻的dem数据进行镶嵌,按照相关规范或技术要求规定的起止格网点坐标进行裁切,根据具体要求可以外扩一排或多排dem格网。

8.9.2.8质量检查

dem数据检查主要包括空间参考系、高程精度、逻辑一致性和附件质量4个方面。

8.9.2.9成果整理与提交

按照技术设计要求对数字高程模型成果进行整理和提交。



8.9.3主要作业方法

dem数据采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8.9.3.1  航空摄影测量方法

8.9.3.2利用空间传感器方法

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机(星)载雷达或机载激光测距仪等进行数据采集。

8.9.3.3地形图扫描矢量化法

8.9.4质量控制

dem的质量控制包括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最终成果质量控制两部分。

8.9.5成果整理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生产需要提交的主要成果包括: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文件、原始特征点、线数据文件、元数据文件、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文件接合表、质量检查记录、质量检查(验收)报告、技术总结报告等。

----------------------------------------------------

8. 10  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

8. 10.1技术规格和要求

8. 10.1.1  基本概念

数字正射影像(digital orthophoto)是将地表航空航天影像经垂直投影而生成的影像数据集。

参照地形图要求对正射影像数据按图幅范围进行裁切,配以图廓整饰,即成为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它具有像片的影像特征和地图的几何精度.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的主要组成部分。

8. 10. 1.2数据内容

数字正射影像图成果由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包括影像定位信息)、元数据及相关文件构成。相关文件指需要随数据同时提供的说明信息,如图廓整饰、图历簿等。

8. 10,1.3数据格式

数字正射影像图成果应具有坐标信息,存储数字正射影像图应选用带有坐标信息的影像格式存储,如geotiff、tiff tfw等影像数据格式。

数字正射影像图采用非压缩的tiff格式存储;

根据生产使用数据源的不同,数字正射影像图的色彩模式分为全色和彩色两种形式,全色影像为8位( bit),彩色影像为24位(bit);

影像空间信息文件为ascii文本格式,坐标起算点为影像左上角像素中心坐标;

元数据文件可采用mdb格式或文本格式存储。

8. 10.1.4影像分辨率

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地面分辨率在一般情况下应不大于0. 000 1 m图(m图为成图比例尺分母)。

以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制作的卫星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地面分辨率可采用原始卫星影像的分辨率。

8. 10. 1.5精度指标

平地、丘陵地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一般不应大于图上0.5 mm,

山地、高山地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一般不应大于图上0. 75 mm,

明显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的两倍为其最大误差。

数字正射影像图应与相邻影像图接边,接边误差不应大于两个像元。


8. 10.2基本作业过程

数字正射影像图的生产主要包括8个环节

资料准备

色彩调整

dem采集

影像纠正(融合)

影像镶嵌

图幅裁切

质量检查

成果整理与提交。

8.10.2.1  资料准备

资料准备主要包括原始数字像片、控制点成果、dem成果、技术设计书等所需的其他技术资料。

8.10.2.2色彩调整

影像色彩调整主要包括影像匀光处理和影像匀色处理。

消除影像色彩(色调)上的差异,需要对影像进行色彩平衡处理,即匀光处理。

了保证产品的影像质量和数据应用的质量,一般需要对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处理,即匀色处理。

8. 10.2.3   dem采集

用于数字正射影像几何纠正的dem宜采用满足数字正射影像图生产规范中精度要求的dem产品。

为了满足地面上大型构筑物(如河流上的桥梁、高架路等)的纠正精度,需采集这些构筑物的高程特征线或特征点,与其他的特征点线一起构tin内插生产dem格网高程

8.10.2.4影像纠正(融合)

利用控制点进行影像纠正。将多光谱数据与全色数据融合可以得到高分辨率的真彩色遥感影像,不同的融合算法决定了最终的影像数据有不同的色彩表现。

8. 10.2.5影像镶嵌

按图幅范围选取需要进行镶嵌的数字正射影像,在相邻正射影像间选绘编辑镶嵌线,按镶嵌线对所选单片正射影像进行裁切,完成单片正射影像之间的镶嵌工作。

8.10.2.6图幅裁切

按照技术设计要求对镶嵌好的正射影像数据进行裁切。

8. 10.2.7质量检查

数字正射影像的检查主要包括空间坐标系、精度、影像质量、逻辑一致性和附件质量检查。

8.10.2.8成果整理与提交


8. 10.3主要作业方法

8. 10.3.1  航空摄影测量法

航空摄影测量方法dom数据采集可以采用微分纠正方法进行

主要工作包括:

(1)设置正射影像参数。设置影像地面分辨率、成图比例尺,选择影像重采样方法,一般采用双三次卷积内插法。

(2)正射纠正。基于共线方程,利用像片内外方位元素定向参数以及dem,对数字航空影像进行微分纠正重采样;并依次完成图幅范围内所有像片的正射纠正。

(3)单片正射影像镶嵌。按图幅范围选取所有需要进行镶嵌的正射影像,在相邻影像之间选择镶嵌线,按镶嵌线对单片正射影像进行裁切,自动完成单片正射影像之间的镶嵌。

(4)图幅正射影像裁切。按照内图廓线最小外接矩形范围、根据设计要求外扩一排或多排栅格点影像进行裁切,裁切后生成正射影像文件。


8.10.3.2航天遥感测量法

卫星遥感影像正射纠正按下列作业方法进行:

(1)如采用全色与多光谱影像纠正,应根据地区光谱特性,通过试验选择合适的光谱波段组合,分别对全色与多光谱影像进行正射纠正;

(2)对于高山地、山地,根据影像控制点,应用严密物理模型或有理函数模型并通过dem数据进行几何纠正,对影像重采样,获取正射影像;

(3)对于丘陵地可根据情况利用低一等级的dem进行正射纠正,对于平地可不利用

dem直接采用多项式拟合进行纠正。

8. 10. 3.3真正射影像制作

真正射影像,简单一点讲就是在数字微分纠正过程中,要以数字表面模型(dsm)为基础来进行数字微分纠正。
对于空旷地区而言,其dsm和dem是一致的,此时只要知道了影像的内、外方位元素和所覆盖地区的dem,就可以按共线方程进行数字微分纠正了,而且纠正后的影像上不会有投影差。

需要制作真正射影像的情况往往是那些地表有人工建筑或有树木等覆盖的地区,这些地区的dsm和dem的差别就体现在人工建筑或树木等的高度上。8. 10.4质量控制

正射影像图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几何精度检查和影像质量检查两个方面。

8. 10.4.1几何精度检查

(1)野外检测:用于检查正射影像图的绝对精度;

(2)与等高线图或线划地图套合后进行目视检查;

(3)影像镶嵌时检查接边差是否超限。

8. 10.4.2影像质量检查

8.10.5成果整理

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生产需要提交的主要成果包括: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文件、正射影像镶嵌线数据文件、元数据文件、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文件接合表、质量检查记录、质量检查(验收)报告、技术总结报告等。

--------------------------------------------------------------

8. 11  三维建筑模型建立

8. 11.1技术规格和要求

基础地理信息三维模型是地形地貌、地上地下人工建(构)筑物等基础地理信息的三维表达,反映被表达对象的三维空间位置、几何形态、纹理及属性等信息

8.11:2基本作业过程

三维模型的生产主要包括5个环节

资料准备

数据采集与属性录入

模型的制作

质量检查

成果整理与提交


通常利用交互式cad、摄影测量或激光扫描等技术手段,获取几何信息

根据模型的精度要求贴加不同类型的纹理。

资料准备:高分辨率的航片影像、大比例尺矢量数据。

数据采集与属性录入:实地建筑纹理采集、与模型对应矢量数据的属性的调绘及属性录入、建筑纹理与大比例尺数据的对应。

模型的制作:对实地采集的建筑纹理进行处理,对建筑结构进行模型构建,得到模型几何与纹理数据文件。

质量检查:根据项目要求对制作的模型进行质量检查。

成果整理与提交:成果数据可直接放到表现平台上直接加载,如果确定无错误后,则检查后的成果按有关规范进行整理与上交备份。



8. 11.3主要作业方法

-航空摄影测量:获取地理要素的几何信息,构建模型

-激光扫描:指通过机载、车载、地面激光扫描方式,获取地理要素的几何及纹理信息,构建模型。

-倾斜摄影:-获取地理要素的几何及纹理信息,构建模型。

-野外实地测量:-指采用经纬仪、全站仪、手持式测距测高仪或皮尺等测量工具,获取地理要素的几何尺寸,构建模型。

-内业数据处理:获取相互之间拓扑关系表达主要通过内业数据处理实现。

8. 11.4质量控制

8.11.4.1质量控制方法

参照国内主流平台做法,检查方法可分下以下几类。

(1)文件替换:  

(2)专业美工人员审验

(3)针对项目管理软件控制

(4)建模软件插件控制


8.11,4.2质量控制要求

数据质量应采用数据质量元素描述。

数据质量元素包括完整性、几何精度、属性精度、现势性和逻辑一致性等方面内容。

对于数据源、数据加工过程、数据内容取舍和数据更新维护过程等涉及数据质量的相应内容应有记录文档。

8. 11.4.3模型质量评定

模型的质量主要从数据组织、几何精度、结构精度、纹理质量、附件质量5个方面进行评定。

(1)数据组织:主要检查文件命名、数据组织和数据格式的正确性、规范性,存储数据介质和规格的正确性,模型展示效果等。

(2)几何精度:主要检查模型平面位置精度(绝对、相对)和高程精度(绝对、相对)。

(3)结构精度:主要检查模型细节表现和相互关系的正确性。

(4)纹理质量:主要检查影像色调是否均匀、反差是否适中.影像清晰度,影像外观质量(噪声、云块、划痕、斑点、污迹等)。

(5)附件质量:主要检查元数据文件正确性和完整性,上交资料的齐全性。


8. 11.5成果整理

三维模型制作的数据生产需要提交的主要成果包括:

模型几何源数据、

模型纹理源数据、

模型平台成果数据、

质量检查记录、

质量检查(验收)报告、

技术总结报告、

相关文件参数(包括区划范围内模型的点数三角面数、贴图个数、贴图尺寸、总贴图数据量、运行平台模型表现时的资源影响程度)等。

------------------------------------------------------

8. 12  遥感调查工作底图和专题遥感数据成果制作

8. 12.1技术规格和要求

8. 12.1.1  数据内容

遥感调查工作底图由正射影像图和图廓整饰信息、行政界线、地名以及其他专题信息组成。

(1)正射影像图包括影像数据、影像信息文件、元数据文件。

(2)图廓整饰信息包括影像时间、比例尺、制作单位、密级等信息。

(3)专题遥感数据成果包括栅格数据、矢量数据和元数据。

8.12.1.2数据格式

非压缩的tiff格式存储,元数据文件可采用mdb格式或文本格式存储,

8. 12.1.3分辨率

根据项目要求确定影像

时间分辨率

地面分辨率

波谱分辨率

8. 12.2基本作业流程

获取收集项目要求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采集纠正控制点,使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正射纠正、配准、融合、镶嵌与增强,制作正射影像图;进行图面整饰,叠加行政界线等要素,制作遥感调查工作底图,提供实地采样调绘;根据采样调绘成果对影像进行解译,采集专题数据,制作专题遥感数据成果。

8. 12.3主要作业方法

8. 12.3.1  遥感影像数据源选择

制订遥感影像源方案,确定采用的影像类型、影像分辨率,收集获取遥感影像资料。

8.12.3.2像控点采集

像控点获取方式主要包括:

外业gps实测

在已有的地形图、正射影像图上进行采集。

8. 12.3.3    dom生产

1.航空遥感影像

以航空摄影资料、像控点成果、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基本资料,利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及辅助软件,通过空三——正射纠正、影像镶嵌裁切、图像处理等工作,制作航空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

2.航天遥感影像

以遥感影像、像控点成果、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基本资料,利用遥感影像处理平台,进行正射纠正、影像融合、影像镶嵌、影像裁切、图像处理等,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

 

8. 12.3.4调查工作底图制作

1.影像增强

对影像进行增强以扩大地物波谱的亮度差别,使地物轮廓分明,易于区分和识别,充分挖掘遥感图像中所蕴含的信息。主要方法有彩色增强、反差增强、滤波增强和比值增强等。

2.影像图整饰

对正射影像图进行图廓整饰,叠加行政区划、地名以及其他专题信息要素,制作遥感调查工作底图。

3.调查底图喷绘

对制作的遥感调查工作底图进行喷绘。

 8.12.3.5调查与采样

以遥感调查工作底图为基础,对项目区内的要素属性进行实地调查,采集影像分类训练样本与检验样本。

8. 12.3.6影像解译(目视解译 计算机解译)

1.目视解译

(1)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原则是:总体观察,综合分析,对比分析,观察方法正确,尊重影像的客观实际,解译图像耐心认真,有价值的地方重点分析。

(2)目视解译的步骤主要是:从已知到未知,先易后难,先山区后平原,先地表后深部,先整体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先图形后线形。

(3)目视解译的一般程序:一般包括解译准备、建立解译标志、解译、实地核查与成果修改完善等阶段。

根据野外实地调查与采样结果,修正预解译图中的错误,确定未知类型,细化预解译图,形成正式的解译图。


2.计算机解译

计算机解译是利用专业图像处理软件,实现对图像的自动识别和分类,从而提取专题信息的方法。

计算机自动分类包括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非监督分类一般包括影像分析、分类器选择与优化、影像分类、类别定义与类别合并、分类后处理、结果验证6个步骤;

监督分类一般包括类别定义与特征判别、训练样本选择、分类器选择与优化、影像分类、分类后处理、结果验证6个步骤。

影像解译与遥感专题成果获取一般都采用目视解译与计算机分类结合的方式进行。

8.12.3.7专题成果制作

对遥感解译专题数据进行版面设计与符号配置、色彩设计等,形成遥感专题数据成果。


8. 12.4质量控制

专题遥感数据成果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属性精度检查和质量精度检查,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1)野外检测:用于检查专题遥感数据成果的绝对精度;

(2)与遥感调查底图叠加后目视检查其几何精度;

(3)利用分辨率高于工作底图的遥感影像抽样检查其属性精度;

(4)目视接边检查,保证分幅分块数据的几何接边与属性接边;

(5)通过gis软件检查矢量数据拓扑关系的正确性。

8. 12.5成果整理

遥感调查工作底图和专题遥感数据成果生产需要提交的主要成果包括:正射影像图数据、遥感调查工作底图数据、专题遥感数据、成果质量检查记录、质量检查(验收)报告、技术总结报告、其他成果及各种专业资料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