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傅雷的翻译观

 沧海一粟1951 2017-09-13


范权威


内容提要 傅雷为输入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神似说”翻译论,是傅雷翻译观的核心。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乃是“神似”与“形似”的和谐统一。傅雷的翻译观具有当代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傅雷 ;神似 ;形似 ;翻译观
傅雷一生倾心于翻译事业,他用他的点滴心血,书写成一部长达十五卷,五百余万字的《傅雷译文集》,为输入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中西文化交流,鼓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士气和精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著名翻译家和法国文学研究专家柳鸣九先生评价傅雷:“傅雷是一个世纪里难得出现一二位的大翻译家,应尊之为翻译大师,译坛巨匠》。”[1](P256)傅译专家金圣华女士也对傅雷译文评价甚高:“自从中西文化交流以来,我国译坛产生过不少知名的翻译家,但以译著宏富、译笔优美而言,则当推傅雷先生为个中翘楚。”[1](P199)

傅雷译作名闻海内,其翻译理念竟是他那只有寥寥数语的“神似”说翻译论,其实看似简单的翻译论并不简单,“神似”说翻译论有它的提出背景,它的实质不是“重神轻形”而是“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只有深入挖掘傅雷的翻译思想,才不会误解傅雷的翻译美学观。

一、“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背景

傅雷在翻译领域里成就卓著,支撑他整个翻译思想的却是他的“神似”说翻译论,该翻译论是傅雷翻译观的核心,因此,弄清楚傅雷翻译论的提出背景,对于了解傅雷的翻译观具有重要有意义。

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首先应是建立在他具和谐美特质的文艺思想上的。傅雷具和谐之美文艺思想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对美与善的和谐统一、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发展、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追求上。而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时间要比傅雷文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间晚的多。傅雷翻译论是于1957年5月份发表在《文艺报》上的《翻译经验点滴》的文中提出的,在傅雷提出此论之前正是傅雷文艺思想形成、发展的时期,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乃是“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这恰是傅雷文艺思想和谐美特质的体现。但傅雷文艺思想由形成到发展成熟的时期,也是傅雷翻译思想由不成熟到他翻译思想的核心确立的时期,也就是说,傅雷文艺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傅雷翻译论的形成、发展几乎是同步的。联想到傅雷为学讲“通”的特点,以及傅雷在诸多艺术领域里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表现和主张,很难让人怀疑傅雷具和谐美特质的文艺思想即是傅雷“神似说”翻译论提出的大背景。

其次,傅雷翻译论提出的美术背景。还在傅雷正式提出“神似”说翻译论前,傅雷就有关于绘画方面的形与神关系的论述,在绘画方面傅雷十分强调神似,他将黄宾虹视为实践绘画“神似”说的杰出代表。关于形与神的关系,傅雷这样写道:“山水乃图自然之性,非剽窃其形。画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取貌遗神,心劳日拙,尚得为艺术乎?”[2](P551)、“神似方为艺术,貌似徒具形骸”。[3](P501)由此可见,傅雷已在绘画领域里率先提出了他的“神似”说,即他主张作画不能重“形似”轻“神似”,实际上傅雷是为了平衡以往画论重“形”轻“神”的偏颇,才提倡重“神似”不重“形似”的,只不过这种纠偏有些过了,其实质乃是强调为画要做到“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此后,傅雷将他在绘画领域里的“重神似不重形似”的艺术主张贯通在翻译领域,如他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2](P215),从而使他的翻译达到了艺术化的效果,这是傅雷“神似”说翻译论提出的美术背景的确证。

傅雷为使他的翻译具有原作的原汁原味,不断地摸索尝试达致最佳翻译效果的路径,终于在翻译实践中将他的和谐主义审美观和绘画领域里的“神似”说联系了起来,提出了他独具特色的“神似”说翻译论,他认为持此翻译理念可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使翻译既不会“过”也不会“不及”。

二、“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

傅雷在《巴尔扎克<高老头>重译本序》里开篇点题:“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全文几乎都在以“神似说”这个中心展开论述,十多年后,傅雷又在1963年1月6日致罗新璋的信中说:“愚对译事看法实甚简单: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可见傅雷对他的“神似”说翻译论从未动摇过。著名翻译家罗新璋先生说“神似神韵之说,在二三十年代翻译论战时,不是没有人提过,但是这样宣言式的以传神标榜,在我国翻译界似乎还是第一次。更重要的是傅雷以其大量优秀译作,实践自己的翻译观点,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在读者中具有较大影响力。”[1](P193)而且傅雷提出“神似”说翻译论除了有上文所提的背景之外,在他的翻译实践中似乎有他不得不追求“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理由,他说:“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2](P215)、“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此两种mentalite(精神--引者按)殊难彼此融洽交流”。[2](P718)由于两国文字词类与句法结构、文法与习惯、修辞格律与俗语等语言上的诸多不同以及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在傅雷看来,要传达出原作的神韵来,绝非拼凑出原文句法所能济事,因此,傅雷主张,翻译只能是“重神似不重形似”。关于翻译,傅雷屡屡提起“神似”、“形似”,而傅雷所指的“神似”与“形似”的内涵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据傅雷有关翻译的著文并结合他的译文去分析,不难知道,他所指的“神似”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指追求传达出原作字里行间的涵义和意趣;其二是指追求透出贯穿原作的神韵和风格。而他所谓的“形似”则是指译者在翻译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形式,如保留原文的体裁、句法构造、文法和修辞格律等。

傅雷“神似说”翻译论提出以来,翻译界争议很大,褒贬不一,争议的焦点即是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问题。有的译者说傅雷“神似说”翻译论太过“重神轻形”,为了达到“神似”的翻译效果,而竟不惜大规模地破坏原文的句法结构,传达原文总体的神韵效果是达到了,但原作字里行间的原汁原味却不能很好的传达。也有的译者单单从傅雷字面上的翻译主张“重神似不重形似”、“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就据此判断傅雷主张做翻译可以“重神失形”或“重形轻神”。其实,上述看法都有失偏颇,他们谬在没有真正全面地研读傅雷的全部著、译,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可能傅雷意识到了别人对他“神似”说翻译论的误解,于是他说“我并不是说原文的句法绝对可以不管,在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的。……风格的传达,除了句法以外,就没有别的方法可以传达。”[3](P576)傅雷在这里表达了他重视“形似”的信息,强调了最大限度内保持原文的句法的重要性。句法即是原作的形式,包括原作的词类、文法、修辞格律等,看似傅雷前后矛盾的表述,实际上却暗含着傅雷对中国传统翻译“重形似不重神似”的一种自觉纠偏,傅雷的意思是他担心译者老打句法的主意,“以至阻遏文思,变成'见其小而遗其大’”,不能传达出原作的神韵。至此,我们可以知道,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乃是“神似”与“形似”的和谐统一,事实上,傅雷也不可能为了传达原作之神韵而完全弃形,因为“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形灭而神息,更何况“形神不和谐”的翻译观背离了他的和谐主义的审美理想。

三、实现形似与神似和谐统一的路径

傅雷为了能使他的翻译能传达出原作之神韵,实现“神似与形似”的和谐统一,可谓在译前、译中、译后的整个过程中都做足了功课,用力极深。

译前阶段--

首先,傅雷强调要审慎选择原作。傅雷选择原作的标准是:原作要与译者性格相近,气质相投,译者喜爱。他以自己选择罗曼·罗兰的原作翻译为例说:“自问最能传神的是罗曼·罗兰,第一是同代人,第二是个人气质想见你。”[3](P582)

其次,要充分吃透原著,将原著的细节了然于心,将原著的精神“化为我有”为做到充分吃透原著。傅雷提倡“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者基本法门。第一要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迻译。”[3](P719)

译中阶段--

在翻译中为传原作之神韵,实现神似与形似的和谐统一,傅雷常假定译文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以克服在翻译中不利于传神的因素。傅雷说:“假定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者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2](P215)傅雷在翻译过程中,还非常主意用精炼的文字传达出原作之神韵,他曾吐露自己这方面的心迹:“琢磨文字的那部分工作尤其使我常年感到苦闷。”[2](192)

译后阶段--

傅雷在译稿完成之后,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总是反反复复地修改。他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严肃认真态度要求自己,只要与他认为有待改进的地方,哪怕是推倒译稿重译也不足惜。他说:“文字总是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当时自认为满意者,事后仍会发现不妥”,“鄙人对自己译文从未满意”,“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1](P71)“《高老头》正在重改,改得体无完肤,与重译差不多。”[3](P578)由此,我们看到一个严肃认真,永远追求译作完美的傅雷

通过论说傅雷翻译理论的提出背景、翻译理论的实质以及傅雷翻译过程的心路,我们可以知道傅雷为求传达出原作之神韵,实现神“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付出了多么的艰辛的努力。

几十年过去了,傅雷译文非但没有随时代的发展而减损它的价值,反而愈发突显出它的价值来,并赢得市场、博得读者的喜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再次证明了傅雷在我国译坛的地位及其译作的不凡价值。因此,傅雷的翻译观的研究也就具有了当代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金圣华.江声浩荡话傅雷[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2]傅雷.傅雷文集.文艺卷[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3]傅雷.傅雷文集.书信卷[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On Fu Lei’s concept of translation

FAN Quan-we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Suzhou University,Suzhou,Jiangsu,215123)

Abstract: Fu Lei has made great indelible contributions to input the foreign country outstanding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mote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ranslation theory of spirit likeness is Fu Lei’s the core of the concept of translation. Fu Lei’s Translation theory of spirit likeness is essentially "spirit likeness" and " appearance likeness " harmony. Fu Lei’s concept of transl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current times

Key words: Fu Lei ; spirit likeness ; appearance likeness ; concept of translation

作者简介:范权威(1982-)男,苏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2151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