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儿教师”之三十三:《偏疼偏爱无益有害》

 木子a 2017-09-13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女儿的两个儿子在三亚海滨。
====================================== 

《偏疼偏爱  无益有害》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赵忠心

    

     一、一个久违了的话题

 

在家庭中,关于对孩子偏疼偏爱、不能一视同仁的问题,三十多年来人们鲜有提及。

因为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胎,每个家庭一般只有一个孩子。全家人都“聚精会神”,把祖孙之爱、父母之爱全部都倾注在这“绝无仅有”一个宝贝疙瘩身上,没有别的孩子跟这个孩子争宠。所以,对孩子偏疼偏爱、不能一视同仁的问题在社会舆论上是久违了的话题。

现在,国家为了调整我国人口结构,促使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始实施全面放开“二孩”的生育政策,很多育龄夫妇响应国家号召,要生育第二胎。这样,独生子女得天独厚地享受全部的祖孙之爱、父母之爱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紧接着,家庭教育中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家长如何对孩子分配祖孙之爱、父母之爱,尽量做到不偏不倚,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

这是每个非独生子女家庭都不可能回避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二、历史的教训值得记取。

 

在多子女家庭生活中,面对所有子女,父母不能对子女一视同仁,偏疼偏爱某个子女,忽略或歧视其他子女,这是古今中外多子女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教育家颜之推在他的中国第一部家庭教育专著《颜氏家训》一书中,专门论述了这个问题。

他说:“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这是说做父母的,对自己子女的爱,很难做到完全一致。从古到今,它的弊病是很多的。

颜之推告诫父母们说:“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厚之,更所以害之。”他是说,对于有德行、才智高的子女,父母自然应当赞赏爱怜;对于德行、才智不太好的子女,同样也应当加以同情怜惜。父母偏爱某个子女,其用心是为了孩子好,但结果往往是害了他。

颜之推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在家庭中,被父母偏宠偏爱者,往往会形成骄横放任的毛病,因为偏爱已经超过了有益的限度,是不清醒的过度的爱,是溺爱。

父母偏爱子女,往往会人为地造成子女之间的矛盾和隔阂。这种情况,发生在一般家庭,会使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气氛紧张,钩心斗角,摩擦不断,弄得“家无宁日”,一家人都不得安宁。

而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掌权者的家庭里,所造成的危害可就不是一家一户的小事一桩了,弄不好会亡国、灭族。

颜之推列举了中国历史上几个偏疼偏爱的血的教训。

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周朝时期,郑武公的妻子姜氏生有二子。生长子庄公时遇到难产,姜氏险些丧命。因此,姜氏很不喜欢他。而生次子共叔段的时候,却很顺利,没有经受多少痛苦,姜氏觉得共叔段很“仁义”,就特别偏爱共叔段。儿子们长到立嗣的年龄,她出人意料之外地请求郑武公立次子共叔段为嗣。古时侯,掌权者的家庭一般是确立长子为继位者,郑武公自然不允许,还是坚持要立庄公为继承人。后来,庄公继承父亲的王位。其母姜氏不甘心,凭借这的权势破例强行让共叔段掌管京城大权。共叔段多行不义,后来,终究被庄公所克。

据《史记.吕后传》记载,汉高祖刘邦的戚姬生赵隐王如意,戚氏偏宠偏爱。她日日夜夜地啼啼哭哭,非要汉高祖将她亲生的儿子如意确立为继承人,代替太子刘盈。戚姬虽然受到刘邦的百般宠爱,但她毕竟不是皇后,而是妾,刘帮当然不允许立她生的儿子为皇帝继承人。刘帮死后,皇后吕后乃令永苍把戚夫人囚禁起来,将其杀害于厕所,又毒死了赵隐王如意。

据《后汉书.刘表传》记载,东汉末年名士、汉末群雄之一刘表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刘琦,一个叫刘琮。刘表见刘琦的相貌酷似他自己,尤为爱之。于是,刘琦、刘琮之间便发生了矛盾。刘琮依靠母族的势力,诬蔑、攻击刘琦,并将他排挤到外地做官。刘琦是长子,本应立他为嗣(继位),结果反立刘琮为嗣,刘琦受到陷害。就在他们兄弟之间争权夺利时,曹操趁机进攻,刘琦逃走,刘琮投降,造成“刘表倾宗复族”,彻底失败。

据《后汉书.袁绍传》记载,汉末群雄之一袁绍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袁谭、袁熙德行好,袁尚长得英俊漂亮。袁绍的后妻刘氏偏爱最小的儿子袁尚,而极力排挤袁谭、袁熙两个兄长。官渡之战,袁绍失败,发病而死,还未来得及立嗣,他们兄弟之间就相互争执不下,自相残杀,遂在曹操攻击下,导致“地裂兵亡”,惨遭失败。

从颜之推列举的这四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偏宠偏爱子女的理由是多种多样的;而任何的偏宠偏爱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不仅被偏憎者受害,被偏爱者同样也受害。尤其是掌权者的家庭里,出现偏宠偏爱的现象,即害家,又害国。

 

      三、一般家庭都偏疼偏爱哪些子女?

 

一千五百年之前,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列举了四个历史故事,是告诫以后的父母要以此作为“灵龟明鉴”,接受历史上血的教训,可不要重蹈覆辙。

然而,直至今天,在那些非独生子女家庭里,偏憎偏爱的现象,也没有完全杜绝,仍旧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不能不引起那些多子女家庭的父母们注意。

在今天的多子女家庭里,偏爱偏宠的对象都是哪些子女呢?

第一,子女中的最幼者。就是人们常说的“老疙瘩”。子女中的最幼者,脱离母体、离开父母怀抱的时间最短,这个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恋情最强烈。这个最幼者,常常也是父母所生子女的最后一个,“不可多得”,在父母心目中地位很重要。因为最幼者,在兄弟姐妹中年龄最小,独立生活能力不如兄弟姐妹,在孩子们当中是绝对的“弱者”,需要父母给予特殊的照料,父母也备加关心、保护,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在兄弟姐妹之间发生冲突和矛盾时,父母常常有意加以偏袒。子女中的最幼者,获得父母特殊照顾的时间最长,留在父母身边的时间也相对比较长,与父母的感情最深。因此,子女中的最幼者往往是父母偏疼偏爱的首要对象。

第二,性别不同的多子女中,唯一、特殊的性别者。比如,有3个或3个以上子女的家庭里,只有一个男孩,其他均是女孩;或是只有一个女孩,其他均是男孩。这唯一的男孩或女孩,对父母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一个。“物以稀为贵”,父母往往给予特殊地位,倍加疼爱。这个孩子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身价”非同一般。于是,不仅父母倍加疼爱,就连他们自己也“娇”自己,自命不凡,不可一世。这样,相应地,其他子女无形中就受到了冷落。

第三,多子女中的聪明伶俐者。相对来说,子女中最聪明伶俐者,往往受到父母的器重,特殊的关照,优先的栽培,知识学习好,有特长,在兄弟姐妹中出类拔萃,又能给父母脸上增光添彩。这样的孩子,父母往往另眼看待,在生活特殊照顾,也容易迁就放任,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也比其他的孩子要高。

第四,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优良者。有的孩子很懂事,有礼貌,尊重父母,友爱兄弟,知道谦让。人见人夸的孩子,自然会受到父母的喜爱。有的孩子倒不见得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有多好,只不过是在性格、气质上与父母相似,这样的孩子也有可能成为父母偏宠偏爱的对象。

第五,多子女中身体有残疾或体弱多病者。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父母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照顾,可以理解。问题是,父母往往由于可怜他(或她),在思想行为和道德品质上也降低要求,有缺点、错误舍不得管,有不良习气也不忍心去纠正,而往往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第六,多子女中的相貌出众者。有的孩子天生的就是英俊漂亮,父母自然喜在眉梢,整天价就是“看不够”;有的并不是太漂亮,只是相貌酷似父母,或是相貌继承了父母相貌的长处,这都有可能成为父母偏宠偏爱的对象。

第七,在重新组合的家庭(或称“再建家庭”)里,有的继父或继母,对自己的亲骨肉偏宠偏爱,而对前妻或前夫的遗孤却是冷淡、歧视、虐待。与此相反,在有的重新组合的家庭中,继父或继母,也有的为了取得对方子女的信任和爱戴,而有意偏宠对方的子女。

 

     偏疼偏爱,无益有害。

 

国家全面放开二胎以后,多子女家庭会大大增加。为尽量避免或减少由于父母偏疼偏爱而造成的危害,已经生育二胎或准备生育二胎的父母要在这方面早做思想准备,未雨绸缪,深刻认识其危害,提前防范。

父母偏宠偏爱孩子,一般是在物质生活上特殊化,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上要求很低,甚至没有要求,不管不教,放任自流。因此,被偏宠偏爱者,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成就、能成材的非常鲜见,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父母偏宠偏爱某个孩子,自以为是为孩子好,其实恰恰是害孩子。

比如,有一个中学生,患有先天性的小儿麻痹症,又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按照传统的思想观念,他肩负着“延续香火”传宗接代的重任。从这个孩子一出生,一家人从爷爷、奶奶到爸爸、妈妈,都娇他宠他,从来是生活上特殊化,品德上不管不教,放任自流。姐妹们平时谁的手里也没有零花钱,他却是花钱如流水。上学以后,他不思上进,不好好学习,还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经常结伙打架斗殴。他蛮横无理,性情暴躁,动不动就用他的手杖打人致伤,被称为“打架大王”,后终因打人致残而违法入狱。

父母偏疼偏爱子女,不仅会害子女,甚至也会殃及父母。

某铁路局一位干部,生了三个姑娘,年近五十岁时终于得了一个宝贝儿子。中年得子,又是传宗接代的“香火”,自然倍加疼爱。在物质上一切满足,在学习上没有要求,从来不管不教,任其为所欲为。不管儿子多么无理,父亲从来都是训斥姐姐们,强迫姐姐们让着弟弟,向弟弟赔礼道歉。久而久之,就把儿子惯得实在不像样子了,打姐姐,骂爸爸妈妈,成了家里的一霸。小时侯舍不得管,上了中学,想管又管不了了,经常向父母要钱买烟抽。

 有一次,他要买一件衣服,其实他有衣服,父亲拒绝了。不料,儿子竟恼羞成怒,愤怒地用正在燃烧着烟头烫伤他父母的脸。一向为父母所偏宠偏爱的爱子,竟如此野蛮残暴,父亲愤怒至极,忍无可忍,当即抄起一把斧子,就劈向儿子,儿子当场死亡。当然,那位父亲也受到惩罚。

在多子女家庭里,“偏爱”往往和“偏憎”同时并存,对于偏爱者和偏憎者都有害。对偏爱者,貌似在“施爱”,实则是一种不清醒的爱,是溺爱,是在“害”。如颜之推所说:“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许多事实都印证了颜之推的判断。

受冷落、歧视、虐待的子女,由于无端地受到不公平、不合理的待遇,精神上受到刺激,心情苦闷、压抑、愤怒,感到是一种极大的伤害。逼急了,或是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寻求家里得不到的同情和温暖;或是采取报复行为,报复对象:一是被父母偏宠偏爱的兄弟姐妹,二是冷落、歧视、虐待他们的父母。

“一树之果,有甜有酸;一母之子,有忠有奸”。这种民间谚语通俗易懂。的确,一棵树上结出的果实,味道不尽相同;同一个母亲生的孩子,性格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跟父母的偏疼偏爱有直接的关系。

“偏疼的果子不上色儿。”这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句俗语,说的是多子女的家庭,父母最偏疼偏爱的那个孩子,往往会成为不孝子。

电视剧《傻春》中的一家之中有六个女儿,一个儿子春觉,妈妈最疼这唯一的儿子,可是数这个儿子最不孝顺,还总是想着办法从他妈那里骗钱。电视剧中的妈妈扮演者吕丽萍不无感慨地说:

“偏疼的果子不上色儿啊!我这个儿子我算是白疼了。”

对所有子女一视同仁,是多子女家庭教育成功的必要前提。对此,年轻父母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

(2016年3月3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