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法完全喜欢马勒

 阿里山图书馆 2017-09-13

没法完全喜欢上马勒,不习惯他作品的沉重话题,当今社会生存压力很大,尤其是职场中的人们都在高强度、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竞争、挣扎、拼搏。而马勒音乐的特点则注定与此格格不入,就像布鲁诺·瓦尔特所说:“马勒的思考、讲话、阅读、作曲等等一切都是以‘从何而来、去往何处、为何目的’这些问题为基础的。马勒很早就接受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人生和死亡,这一问题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的头脑。”所以,我不认为马勒的交响曲能包容一切,而事与愿违,马勒恰恰把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死亡的恐惧贯穿在它的交响音乐之中,而且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悲观的和让人窒息的,从马勒始德奥系的音乐家从此集体患上了自闭症,音乐也变得面目全非。假如我们再喜欢上他的东西,还有什么好好活着的理由?

古斯塔夫·马勒 (Gustav Mahler,1860-1911),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波希米亚的犹太人,童年音乐天赋过人,六岁参加钢琴比赛,八岁已能为别的孩子教课,十五岁进维也纳音乐院学习,后改学作曲及指挥。曾被聘为布拉格歌剧院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任指挥期间是其事业的重要阶段,逐渐成为当代最伟大的指挥之一,是现代音乐会演出模式的缔造者。1907年离开歌剧院,旅居美国,在大都会歌剧院和纽约爱乐任音乐总监。他一共创作了十部交响曲、四部乐队伴奏的声乐套曲、一部清唱剧及五首歌曲。交响曲在他创作的音乐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由于其形式上宏伟的构思,庞大的规模,巨型的交响乐队编制,这些交响曲遂成为现代交响乐团的试金石,能轻松测试出乐团的演奏水平和修养,同时由于其音乐所囊括的包罗万象的乐思和意向以及深刻的哲理,也是考验指挥水准和和艺术功力的代表德奥浪漫主义传统的核心作品。

马勒篇幅最小的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创造了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第二乐章“死亡之舞”,第三乐章则是一首纯美的天堂颂歌,第四乐章加入了女高音独唱“整个天国的欢乐属于我们”,旋律取自马勒的乐队声乐套曲“少年魔号”。这部交响曲是他“”魔号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前两部为第二交响曲“复活”和规模空前的第三交响曲。

马勒的作品在风格上,继承了后期浪漫派音乐的传统, 极力扩展交响曲的表现力。配器色彩无比绚丽,震撼人心,并扩展乐曲的结构,以表现丰富内涵,他歌剧院指挥出身的特点造就了他对歌唱性和旋律的敏感;他继承贝多芬的传统,把合唱加人交响乐之中,以充分表现他的音乐中的哲理思想。生与死始终是马勒的交响乐和声乐套曲的主题,它的音乐中充满了极有生命的声音,既有鸟鸣、落叶、流水,甚至是动物的哭号等自然之声,也包括民歌、进行曲、舞曲、岳得尔音调、号角声和小号的吹奏等人类生活的声音。但总有一些声音是明确地代表了死亡,比如冷漠的葬礼进行曲、强烈或凄厉的悲痛,以及万物凋零,走向虚无的结束,这也成为他音乐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马勒第一交响曲《泰坦》的第三乐章是著名的葬礼进行曲,放慢速度的”两只老虎“,取材于一首古老的歌曲《你睡着了吗,马丁兄弟》。

马勒毕竟没有莫扎特伟大,他遭遇困难,就表现出绝望,而同样遭遇困难,莫扎特却把最阳光带给世界,这种胸怀的对比代表了两个时代、两种性格和两类世界观的深刻区别。 我不是反对作曲家把主观的真实表现在自己的作品里,但不要让沉重一以贯之;我也不是反对沉重的思考和这些话题,但不要让这些最后主宰了自己的人生。我会怀着崇敬的心情听马勒,他的悲天悯人让人尊敬,但目前确确实实我还没有办法完全喜欢上他的音乐。

我收藏的马勒纪念笔记和马泽尔在索尼公司的马勒交响曲录音。笔记内页有很多珍贵照片和图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