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丨这家老西关最后的藤器店,编织了老广40多年的生活细节。

 罗行健强不息 2017-09-13



对于很多广东人而言,

小时候最讨厌吃的一道菜,

莫过于“藤条焖猪肉”了。

一旦闯祸,

回到家必有这道菜,

据说非常入味,

吃过的人都念念不忘。

这大概也是很多广东人

对于“藤条”的最初印象,

实际上,

除了用来打人,

藤条还是一种天然的编织材料,

其外皮色泽光润,手感平滑,

又极富弹性,

我们常用的藤席、藤椅,

就是由藤编手艺人完成的。

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

空调、沙发以及

大规模机器生产的普及,

藤编也像很多老手工艺一样,

正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


在广州荔湾老城区,

有一家名为“嫦记藤器”的店,
藤器店的招牌与其它店一齐

排列在这条略显逼仄的小巷里,

看起来毫不起眼,

却是

在店门口向里望,

左边放置着各式的藤椅,

右边则是藤席,

藤椅挺拔笔直,

随意摆放都能自成序列;

藤席则柔软地被卷成一团,

被有序地摆放在一侧。

不到30平方米的店里,

就这样被挤得满满当当。

店主嫦姨,

从事藤编已经四十多年了,

每天,

她和丈夫辉哥都要花上十多个小时

织补藤席、编制藤椅。

嫦姨主要负责藤席,

辉哥负责更大块头的藤椅。

他们用的工具也很简单,

嫦姨织补藤席

只需要一把特制的刀具,

有时碰上破损严重的,

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

嫦姨也忍不住打趣道:

嫦姨每次一拿到藤席,

就能猜出她的年份,

一般会拿来修补的,

都基本上有2、30个年头了,

对很多老广来说

甚至是“传家宝”般的存在,

用了这么久还拿来修补,

倒不是因为老广抠门,

用久了颜色会越来越深,

睡起来也更加舒服。

嫦姨家是藤编世家,

到她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

老家在南海黄岐,

是全国闻名的藤器之乡,

“现在我们经常要靠机器开皮,

而母亲却能用手工拉皮,

一个藤条能拉出七八根皮来,

每一根都很均匀。”

嫦姨从小耳濡目染,

八九岁便开始跟着父母学习藤编,

到现在都快50岁了,

人生大部分光景都花在了

和藤席打交道上。

手工制作藤席的过程十分繁琐,

据嫦姨介绍,

做一张藤席最原始的做法是先洗藤,

然后是选藤,开藤皮和裁剪。

而藤席原材料的选择也十分考究,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其质量的好坏。

嫦姨的原材料都是从东南亚进口而来。

藤席的制作,

要求细密平整、四角对齐,

每一条藤皮的长度需要量好,

若是有些偏差,

做出来的席子就会皱褶不平,

挑刀也就两把,

一把用于排密,

一把用于修边,

所以对刀工有极高的要求。

对于嫦姨来说,

编织一张1米5乘2米的藤席

最快也要四天,

要求技艺与耐心兼备,

才能产出一张满意的手工藤席。

有一次,

一位香港游客找到嫦记藤器店,

要求嫦姨帮他做一个藤盾牌,

一根藤条一根藤条地弯下来,

几十根都不见缝隙,

做出来以后,

客人大呼满意,

从这才告诉他,

这是要拿去做电影道具的。

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

藤器的需求已大幅度减少,

但仍有不少人上门来修补藤席,

有的甚至做好几个小时的车前来,

采访当天,

正赶上一位大爷在店里修补,

他说,

从记事起就跟着父母来这里购置藤器了,

一直到现在家里还在用着

嫦姨十几年前编制的藤器,

他远在国外的妹妹,

每年回国,

都还会来帮衬嫦姨的藤器店。

“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

钱少一点,就过得简朴一点吧。” 

嫦姨从来没想过放弃这门手艺,

只是说起传承有些担忧,

嫦姨的兄弟姐妹都已经不做了,

而藤编手艺是对人的性极大的考验,

没有人会想干

“吃力不讨好”的事。

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机器生产

最大的不同就在于,

手艺人在它身上花费的时间,

都是一种沉淀。

采访最后问到嫦姨还会做多久,

她说:

“做到做不动的时候吧,

要是连我也不做了,

想找人修补藤器恐怕也难了!”


嫦记藤器店地址: 

                                                  龙津东路驿巷35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