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公元151—230年),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卒于三国魏明帝太和元年,享年80岁。汉献帝时举孝廉,曾担任侍中、尚书仆射,后被封为东亭武侯。入魏后进为太傅。钟繇是中国书法由汉隶向楷书转换的关键时期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称为楷书的鼻祖。他不但精于隶书、楷书、行书诸体,而且于书法理论亦颇有建树。因此,后人将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钟繇书迹流传至今号称有五表、六帖、三碑。“五表”为:《宣示表》、《贺捷表》(亦称《戎路表》)、《调元表》、《力命表》和《荐季直表》;“六帖”为《墓田丙舍》(简称《丙舍帖》)、《雪寒帖》、《昨疏还示帖》(简称《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长风帖》;“三碑”为《乙瑛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这些均为刻本,而且真假与否不甚可靠。事实上,三碑均无明确署款,唯有宋人张稚圭在石刻题记中说《乙瑛碑》是“后汉钟太尉书”。但是此碑立于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推算下来,钟繇那时年方3岁,肯定绝无书写此碑的可能。其它二碑亦皆系牵强附会之说,并无确凿证据。而“六帖”之中,除《还示帖》、《丙舍帖》二者书体相近,其余四帖均属辗转临摹之作,面目全非,有人认为是王羲之父子临本,亦未可知。《丙舍帖》、《还示帖》二帖用笔古雅简静,闲逸萧散,字体疏朗,是楷书之上品。 |
|
来自: 书画雅苑 > 《钟 繇(东汉1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