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峡谷中穿行

 红瓦屋图书馆 2017-09-13

在峡谷中穿行


    蒋原伦

    南太行一行,印象杂沓,感触最深的是,无限风光尽在高速公路和隧道的那头。

    年幼时就在课本中知晓有个太行山,歌曲有 《人说山西好风光》,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是何等气派! 但是太行山在我早年的印象中就像是等边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孤立的山,所以愚公移山感动了天帝,派人搬走了这两座大山。想那山就似三角形的积木,轻轻一挪,就换了地界。后来才知晓那是绵延四百公里的大山脉。搬起来费劲,更难办的是搬走后安放在哪里? 正经得找一块大场地。

    不知为何,如此庞大体量的太行山在我以往的概念中竟然不属于名山大川,也问过周围的人,好像也是这等印象。我想大约是太行山贫瘠的缘故吧,一眼望去,山势险峻,轮廓明朗,就是植被稀薄,大片的石灰岩盐酸盐岩裸露,与林木森森、郁郁葱葱的峨眉山或黄山比起来,无论是植被还是色彩都逊一筹。

    然而,看景的风气也在转换,以前是“观山则情满于山”,山水画的主要对象自然是山,早先画家笔下的山是尖顶的,五代以后,画家笔下的山头逐渐圆润起来,再后来,山峦的各种形态更加丰富。不清楚什么时候,观山改为观峡谷了,现在许多旅游广告中,都主打峡谷。想想也是,峡谷远比高耸的山脉内容丰富,峡谷中林、瀑、泉、石,山涧,果木,牲畜,人家,应有尽有,还外加漂流,真是生机盎然。当然最主要的是太行人家的存在,使峡谷显得温暖又亲切。这里的人们会跟你说说早年交通不便时的窘困,说说自己几十年的经历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可谓沧海桑田。

    这回太行之行,基本穿行在峡谷之中,从峡谷放眼,四周巍峨峥嵘,气象万千。难怪招来无数写生的学子。一群又一群的学生在山涧旁在树荫下聚集,凝神作画。以往所见,写生都是单个的画家,支起画板,优哉游哉。现在几十学子东一拨西一拨,使得写生活动成为一种独特的景观。但是既然离开课堂到了野外,为何还是几十个人团团围坐在一起? 有业内人士称,这是为了相互切磋,数十人面对同样的景观,有点同题作文的意味,山水画似乎成了一种修辞的表达。据说南太行林虑山一带当初有荆浩和郭熙的足迹,我想五代和宋的山水画大师穿越到今天,该是怎样带弟子学画?

    太行峡谷成为有规模的写生基地大约有十多年的工夫,人来人往,就有了兴旺的气象。从开春到仲秋,这里的农家有半年时间接待游客和写生的学子,获得生计,这是另一种靠山吃山吧。

    说起靠山吃山,峡谷里的山民还真有一段艰难的日子,如林州的石板岩乡,就曾是此境况。这里原是一个封闭的世界,石板岩乡与外界的唯一通道是鲁班豁,两座高山中间,似被巨斧劈开一个巨大的出口,与外界接通,只是这豁口也在海拔一千米之上,相对高度也不低。外出极其不便,据说有的老人一辈子就没有出过峡谷。虽然定期有货郎或供销社的工作人员送生活必需品上门,但是生存条件极其困窘。这里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石料和石板,当地人只能就地取材,因此房屋,家具,桌凳,楼梯,道路一律石料应对,连屋顶的瓦也是薄薄的石片。从高处往下看,鳞次栉比的房屋顶着片片石板,亦是稀有景观。随着人丁增加,六畜的繁殖,山上山下的植物都成为口中之物,生态危机可想而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盘山公路逐渐修通,同时这一带实行绿化工程,有比较严格的封山育林制度,使得峡谷有了绿意和生机。许多年轻人外出谋生,也减轻了这里的生态压力。

    太行奇观或可说就是公路的延伸,簇新的大路使得人们有进入太行腹地,大饱眼福的可能。盘山公路本身也是绝世景观,我们的车从神龙湾的挂壁公路穿行而过,一路种种险象都化为难忘之美景。

    所谓挂壁公路就是在峭壁上凿出的交通要道,也就是带穹顶的栈道,为了采光的需要,每隔十数米,就在公路面临峡谷的侧壁开一采光空间,成为景观窗口。从窗口眺望,脚下峡谷深深,远处千岩壁立,有惊心动魄的快感。偶尔横斜里有灌木伸出,还平添几分妖娆。尽管山路危险,但是挡不住人们观景的热情,几个小伙随便将车在路边一停,走向窗口嘁哩喀嚓地狂拍一通,回头想上车,突然又怕遗漏了什么,飞跑到另一端尽头,又是同样的嘁哩喀嚓,真正是流连忘返呀。挂壁公路的建造者有时会假借山势和峡谷的地形在挂壁公路的外侧建一个观景点,让游客可以从对面的悬崖和公路这边相对而望。

    有千座山就有千条峡谷。南太行一带,最令人神往的峡谷是云台山的红石峡。峡谷中水势充沛,山涧、幽潭、飞瀑与红岩绝壁相映衬,这是北方山区少有的丹霞地貌,血红山岩掩映在碧绿的草木之中,经山泉冲刷,更是色泽鲜艳。也许是景区管理者规划得当,一千多米的峡谷景中有景,栈道,石梯,回廊,跨桥,将峡谷的美景十分紧凑地呈现在游客眼前,间有几处林木扶疏。故有“自然界山水精品画廊”的美誉,我以为红石峡是当得起这一美誉的。只是在这精品画廊里,都是匆匆来去的游客和摄影者,竟然未见一个笃定的写生者,这本该是学习画画的绝佳地方呀,但是现在却少有驻足的观赏者,络绎不绝的游客匆匆而过,于是画廊成了走廊。我想是景区收取高额的门票的缘故,门票收益固然使得景区有经济能力来规划,修建各种观赏设施,但是同时将画画的学子隔绝在景区外了。自然风光也好,人文景观也罢,一旦成为封闭的景点或景区,与日常生活拉开距离,就会演变成时髦的集市。游览高峰时人头攒动,俗气逼人,待到傍晚净园时,偌大的景区,寥寥数人,阴森森换了一副面目。

    相传云台山百家岩附近是竹林七贤隐居的地方,这次却遗憾不能瞻仰,因为景点在封闭维修。日后开放一定是修葺一新面世,不过没有了闲适之人可以悠游的居处和相应的氛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