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张文人琴桌

 宥其 2017-09-13

 这是一张依明代工匠的价值观为当代文化人设计的琴桌,兼做茶席、香案及写字之用,设计者们将其命名为“洞庭秋思” ……

       我们觉得与其雇个“媒体人”写一些“香艳”的广告词,还不如老老实实站在“木匠”的立场上,原原本本的把关于“洞庭秋思”的故事记录下来。

2017年秋季巴黎展的主题是“舒适哲学”,即将生活日常的舒适需求用不同的设计方式进行质化。其实这相对于中国文人家具的建造原则和制器思想而言,仅仅是十分初级的认识而已。

        这张琴桌的设计工作持续了大约11个月,爱新觉罗启骧先生、袁剑君先生和我以及中国宫廷家具研究会的收藏家们一起为之工作,我们参考了明代嘉靖皇帝御用的琴桌结构和数件明代黄花梨家具旧藏的制式,这一切当然也可以算作中华古琴文化研究会为琴人福祉所做的一些努力。

       “洞庭秋思”所附设的“九宫格”封闭式“音仓”结构为中国宫廷家具研究会主席袁剑君先生依据袁荃猷先生手绘之明式家具榫卯结构探索出的与“三碰肩”结构兼容的“双槽”挂接榫。

一位德国的朋友指出“洞庭秋思”的音仓结构属于“迷宫式”音箱,靠音箱箱体内的较长的低音管道来加强低频的能量。其所释放出的低频部分,是由较长的低音通道的多次反射而加强的。因此这部分低频具有很强的绕射声的特征。

我们没有足够的设备对“嘉靖皇帝御用琴桌” 的音仓结构进行更专业的声学研究,我们只实现了在结构上尽可能完美的摹制了他的形制,也许“璇玑琴轸”的发明者吴跃华先生能继续帮助我们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就琴桌自身而言, 点、线、形、材构成了其造型审美的基本元素, 这些内容不拘一格的相互烘托为形体的表达推波助澜。注重这些基本元素的研究就是洞穿“洞庭秋思”造型审美由表及里的唯一桥梁。

      一般明代的文人所用家具的腿足阳面喜欢用“鼓沿线”、阴面用“凹沿线”,这是要求文人立世需修得外刚强、内虚静的儒化风骨。而在某些特定家具上许多线条又都造成了阴线,比如琴桌、棋桌、茶桌等,以此象征以谦和为贵,以内敛为尊的君子风范。

       “洞庭秋思”的四个“三碰肩”端点与其整体流畅的线条相比可称之为点的表达, 恰如其分的表述了中国传统造型审美中的辩证思维和生机情感。点在西方人眼中归咎于抽象的几何范畴。而与之相异的中国审美体系中,点往往具有更多的类比规定性, 容入了更多的辩证色彩。

      对于同一事物的审美介定总是依附于同它物的类比之中。人类与其他生物相比沾沾自喜, 但与自然对照却又自叹不如。因而 , 对美的感觉与评判在中国的审美体系中并非永恒的, 对同一事物的美学界定也是可以变换的。

       中国人眼中的世界是生机勃勃的。中国人忌讳僵死的、有终点的、有限制的东西, 偏爱动态的、循环的、无限的事物。锱铢相较 , “洞庭秋思” 泾渭分明的结构体式在突破空间局限的同时打造了气韵生动的人间情怀。圆熟的结构越界 在审美中体现“自由”之意, 益见其美。此外,点的位居其上还成就了框架结构整体线条的流畅, 为线形的完整表述进行了铺垫, 使琴桌的整个造型活泼自然而富于生机。

       与点在 “洞庭秋思 ”中给人的生机相比, 线在此处的美学意蕴更具有连贯性。如果说点到点的直达塑造了直线 , 那么 , 点到点的圆熟过度就是曲。在中国的造型审美中, 直与曲诠释了非此即彼的审美情境。直所体现出的是静态美 , 曲则表达的为动态美。直是阳刚美 , 曲为阴柔美。直是直观美, 曲为情境美。直是实用美, 曲为图腾美。

       在中国人的审美视野中, 水平线使时间平缓 , 属虚静。垂直线让时间凝固 , 是实静。从面到腿足支撑形成从水平线到垂直线的均匀过度 , 构成了在造型审美中从随和到庄严的转换。面本身的造型与面积凝结了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功用 , 而面下部的四条霸王枨支持 , 维护了此情此感的持久性。垂直线居下、水平线在上的结构布局显现了两类直线有机融合的静态造型审美 , 集结了人在瞬间体验的美学情趣。

        如果说“洞庭秋思”审美元素中的“形”体现了中国  “官文化”高尚儒雅的情操, 那么 , 色彩与材质则表达出中国 “民文化 ”清欲典雅的旨趣。“洞庭秋思”选材为金丝楠,其木质硬润 , 颜色不静不喧、均匀成体 , 纹理或隐或现、虚实相生 , 生动而多变 , 流畅自如 。

        突显生态的木质材料孕育了外表光泽的淳朴,致使琴桌色调朴素简洁、质地轻盈明快、肌理有序。此外 , 琴桌结构的体感平稳 , 居于其上没有柔性材质的弹性晃动 , 牵引使用者进入心平气和的心境, 有定气凝神的功效。两者 ( 色彩与材质 ) 的融合看似平淡 , 尽含机巧 , 工无巨细 , 都用尽心机 , 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架构内的朴素审美观。

        我觉得就算是回到了明朝, “洞庭秋思”也可以算是明式家具中的出类拔萃之作, 其造型样式鲜明, 点线并用、方圆互融、形体合一、色材相衬 , 体现了同一时代的文化 氛围与中国人判若云泥的造型审美观。

        “窥小节而识其韵”,霸王枨体量随小,但是在琴桌的整体构造中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洞庭秋思”的霸王枨的位置高低适宜,枨与腿连接点到地面的高度与桌面到地面的整体高度大致符合的黄金分割近似值,避免视线将桌底一览无余,达到增加进深、扩大视觉空间的艺术效果。面结构之下的四根霸王枨统一呈现出向上扬起的姿态,比例、大小、位置、方向等要素搭配和谐,表达了强烈的秩序美感。

        所谓“曲尽其态”,将“洞庭秋思”的灵性神采一一描绘,达到以形写意、意神兼备的审美境界。中国古人擅长采用欲扬先抑、欲露先藏、隐显相成的形式法则,这与霸王枨的内涵特征不谋而合。家具是实物,而家具带来的思想空间则为虚拟,虚实相生使家具充满悠深意态。

        后来明朝的王阳明先生,把一系列的学问都归结为其“致良知”之说。即人的所谓学习和修养,只在于去除私心错谬之障蔽,待这些私心错谬之障蔽层层脱落,则本有之“良知”就会自然呈现,而后有和光同尘,任运自在。而这正是孟子所言“人皆可为尧舜”的意思。

物我相融是贯穿中国艺术精神的主线,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视木头和木器与人一样,是有生命的,按照对待人、对待亲友一样的态度去对待之,因此才造就了辉煌的中国木文化体系。

        您受累读到这里我就再回馈您点儿“干货”:简约的外形,如果没有某种隐而不显的东西去支撑,就会流于乏味。简约朴素的明式家具鉴赏的要点就在于丰富而微妙的空间递进、变化的关系。前后、虚实、明暗、主次,这些关系层层展开形成了视觉节奏,有节奏才会有韵律,有韵律才会形成美感。“以线造型、虚实相生”的两大要旨是读懂明式家具的一大“法门”。

       众所周知,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道统,已将人们自身所应有的行为准则与生命规律诠释毕尽,勿需我们再画蛇添足。而阐明这些法则与规律,并尽可能多维度的呈现传统家具的文化内涵,也许便是“洞庭秋思”诞生的初衷。

      碧水天高,烟波浩渺。人生之境,历经岁月之淘洗与沉淀,亦如洞庭水天澄然一色。所谓:“曾放扁舟溯楚天,清猿泪竹思凄然。廿年梦里湘山月,今夜分明在七弦。”

文人事琴,清微淡远之境恰如生命清供……

盛澜

2017年9月

作者介绍:

盛澜,1975年生于北京,数学博士,对佛教建筑、佛教文献、佛教造像、佛教美术有研究。

师从著名红学家、敦煌学家、佛学家、文史学家周绍良先生。

曾任中国佛教古代文献保护中心理事、香港东方佛教艺术研究会研究员、中国佛教建筑研究所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九十年代末,经周绍良先引荐,到杜仙洲先生处从事佛教古代建筑专项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