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勇将”朱炎晖与马鞍山抗战

 峡江奇峰 2017-09-13

    朱炎晖(1901-1938) 又名朱桂林,浙江瑞安城关镇大沙巷人,出身于小贩家庭 。
    1918年,17岁的朱炎晖离家谋生。在谋生期间,他目睹了帝国主义横行霸道和军阀混战的社会现状。
    1924年,朱炎晖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和爱国主义热情的激励,赴广州从军,在国民革命军第4军10师30团戴戟部当兵。
    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在战斗中屡建战功,被提升为排长、连长。
    1929年调61师8旅任连长,参加粤桂战争和中原大战,因战功卓著被晋升为营长。
    1932年,任61师121旅营长时,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在大场、庙行与日军第9师团植田部展开激战3天3夜,他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而不下火线,而获“虎将”称号,日军称之为“支那勇将”。战后,受到蔡廷锴、戴戟等将领的嘉奖。
    1933年,升任61师241团团长。因支持19路军蔡廷锴在福建实行联共反蒋活动,失败后遭软禁、抄家。
    1934年9月,进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官学校)高教班第三期学习。
    1935年6月毕业,调任武昌陆军整理处上校参谋兼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教官。
    1937年“七七事变”后,朱炎晖调任94军185师546旅1091团团长。
    1938年,升任185师546旅少将旅长。
    1938年6月26日,日军波田支队与海军第11战队等突破江西彭泽县马当要塞防线后,日冦便集中一部分兵力向武汉侵犯。
    10月20日,日军波田支队攻陷大冶。中国军队北移三溪口至花梄树大道西侧,阻敌西犯金牛(今属大冶市);在刘仁八、毛铺构筑南线阵地,阻击日军从西畈进攻金牛;在杨桥、马鞍山、西洪、枫桥、三角山构筑北线阵地,阻击日军从杨桥进攻金牛。
    10月21日,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在第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的指挥下,第94军185师奉令阻击武汉外围金牛地区(今大冶市金牛镇境内)的日军。
    10月22日11时左右,日军波田支队攻陷鄂城(今鄂州市)。18时,第185师到达贺胜桥(今属咸宁市)。
    10月23日,第185师师长方天率546旅到达金牛地区。在西北向的马鞍山、雷打山和东南方的三角山、庙儿顶(又叫七顶山)构筑了一道比较坚固的防御阵地。
  1938年10月23日,日军第9师团主力到达腊里山、杨桥、三角山一带,于是两军在杨桥、马鞍山、西洪、三角山一线展开激战。由于山路崎岖,日军装甲车难以通行,国军防线久攻不下,双方死伤惨重,日军正面受阻。
    10月24日日军又从袁大山冲(今属大冶茗山乡)绕道东侧,与攻击毛铺(今属大冶灵乡镇)之敌靠近,迂回灵乡坳头、罗桥包抄了马鞍山阵地。
    10月25日,在细雨纷纷中,日军出动了21架飞机,对546旅驻守的胡进马鞍山(今属鄂州市和大冶市)阵地狂轰滥炸,另派重炮30余门、战车百余辆向阵地进行摧毁性攻击,还施放了毒气弹。546旅阵地多处被摧毁,人员伤损甚多,但有效地拖延和阻滞日军对武汉的进攻。
    在3天2夜的阻击战中,日军不断增加兵力,轮番猛攻,并实施惨无人道的毁灭性轰炸和屠杀。但最终因敌我兵力、装备悬殊,阵地被敌军重重包围,546旅将士战死三分之二。染病在身的朱炎晖旅长,被担架抬着,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也不幸身中数弹;在危急时刻,朱炎晖随从副官秦晓霞不顾生死,组织警卫班对敌发起反击,拼死从敌阵中夺回朱炎晖,并亲自背着满身鲜血的朱炎晖,引军撤退。冲出日军的包围圈后全旅只剩下300多人,最后该旅余部奉命乘船溯江而上,向重庆方向行进。
    1938年10月25日,日军第11军第6师团佐野支队推进到了汉口近郊,与185师第545旅在戴家山(今岱家山)附近发生激烈战斗。晚6时,545旅1090团完成阻击任务奉命撤出汉口张公堤防守阵地,日军攻陷戴家山蓬字守望台;10时,日军先头部队第6师团第23联队率先进入汉口市区。次日凌晨5时,日军第11军波田支队从宾阳门突入武昌。27日午后,日军第15师团的第60联队(高品支队)占领汉阳。武汉保卫战全面结束,武汉三镇全部沦陷。
    1938年11月1日,日本陆军大将冈村宁次以胜利者的姿态进驻武汉,住进第9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主席陈诚的官邸。
    1938年11月3日,当546旅余部所乘坐的运兵船行至湖北石首藕池口时,朱炎晖终因伤势太重,不治身亡,年仅37岁。官兵们将朱炎晖盛棺藏放在南岳山关帝庙旁,并托付给法师褚如宾看护。
    1943年3月8日,日军高桥、户田师团攻陷石首县城、藕池等处,占领石首县城的日军,找到了埋葬在南岳山关帝庙附近的朱炎晖墓冢。为了向上级邀功领赏,日军竟开棺验尸,拍照取证,还将朱炎晖的尸骨抛撒荒野,并残忍地杀害了褚如宾等道人。后来,好心的当地人于心不忍,又将朱炎晖的遗骨秘密埋藏。
    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当地爱国人士的安排下,军地双方在藕池口为朱炎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重新将朱炎晖安葬在石首县城的南岳山。国民政府为表彰朱炎晖英勇抗日,杀敌捐躯的事迹,特追晋他为陆军中将。
    1987年8月1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追认朱炎晖为革命烈士。
    2014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朱炎晖抗日英烈荣誉称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