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盟科技国际合作战略分析及启示

 cugzxj 2017-09-13
  摘  要
  随着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各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日益相互联系影响,同时也面临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机遇和挑战。在人类寻求发展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过程中,全球科技合作并与政府间在社会治理上展开合作显得极为重要。
  欧盟科技一体化以及欧盟与其成员国以外国家的科技合作是全球科技合作的典范,欧盟科技合作框架计划的规划、实施和管理经验对我国广泛参与全球科技合作、融入科学全球化并实现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提升我国科技发展和国际合作水平为立足点,分析欧盟科技国际合作战略及其经验,提出中国与欧盟开展科技合作的政策建议。
  过去10年间,全球科技与创新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美、日、欧等传统科技强国保持着总体上的领先优势,但其所占全球研发投入与产出份额正在下降。而以中国、印度和巴西为首的新兴科技强国正在快速崛起,全球科技发展呈现多极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科学合作日益加强,合作模式日趋多样化。科学界已经达成共识,国际科学合作是解决全球性重大科学问题的必由之路,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有利于提高参与国的基础研究水平,有利于吸收世界范围的创新思想,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作为多极化世界的重要一极也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一体化组织,欧盟一直是全球研究与创新领域的佼佼者。其人口仅占全球7%,却拥有占全球24%的研发投入,并产出了全球32%的高影响力论文和32%的专利申请。欧盟堪称国际科学合作方面的典范,其科技战略和行动的最主要工具“研究、技术开发及示范框架计划”(简称框架计划)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官方综合性研发计划之一,到目前为止参与者遍布全球近200个国家,涉及近百万个高水平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
  本文对欧盟框架计划,尤其是“地平线2020”计划及其在鼓励国际科学合作方面的战略目标设置、政策方针制定和具体实践做法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在考察“地平线2020”框架下中国与欧盟开展国际科学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应对建议。
  1国际科技合作和科学全球化趋势
  国际科技合作是全球化时代在科技全球化方面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科学研究的特点和组织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对科学的投入越来越大,重大科学成就大部分都是大科研集团或大集团合作的产物,科学已日益成为一种庞大的社会工程,进入了所谓的“大科学”时代。同时,研究和创新活动越来越国际化,国际科技合作已经打造了“自下而上”的跨国全球科技网络,改变了各国和全球的科研模式。许多高水平的研究和重大技术攻关往往需要最一流的跨学科研究队伍的集结、最先进但常常昂贵的研究设备,仅凭一国之力往往难以满足。深层次的国际合作能够达成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和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国际合作成为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捷径和必由之路。
  实践证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都会使各国实现优势互补,达到互利共赢。重大科学突破和解决人类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科学挑战需要广泛和长期的多机构多领域合作,这是大科学时代的主要驱动力。
  2欧盟框架计划及其国际科学合作
  欧盟框架计划始于1984年,旨在应对和解决各成员国在研发领域各自为政而造成的研究力量分散、研究重复低效问题,希望通过联盟层面的资源整合,加强欧盟的研发和创新的能力,提升在全球的科技竞争力,从而确保其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框架计划起初是每3—4年为一轮,在2006年之后,也就是自第七框架计划(FP7)开始,实施周期变为每7年一轮,以便于支持大型、长期的项目。2014年为期7年(2014—2020)的“地平线2020计划”开始实施,是FP7的延续。
  过去30年间,框架计划的开放程度和项目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参与国也从最初的少数成员国,发展到FP7的162个国家。欧盟委员会在制定政策时将国际合作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除了从一开始就鼓励成员国之间的国际合作以外,自1986年起,欧盟各项协定明确将与第三国(即欧盟成员国以外国家)开展国际科学合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2008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洲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框架”并成立了新的欧洲“国际科技合作战略论坛(SFIC)”,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协调一致的欧盟国际合作战略,更进一步加强了与第三国的科技合作。
  纵观欧盟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其科技政策是在欧洲联合和一体化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为欧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欧盟研究委员会在1988年发布的《欧盟第五框架计划》中明确地指出,从根本上说,欧盟的研发政策基于“双重原则”,即科学技术优势和欧盟政策目标。同样,欧盟的国际合作政策也是基于以上原则。
  在鼓励欧盟与第三国开展国际合作方面,2014年欧盟委员会在前期大量调研基础上出台了“地平线2020”中针对第三国科学合作的战略方案,实施“全面开放的国际合作”和“有针对性的国际合作”。“全面开放的国际合作”让欧盟研究人员可以不受限地与世界各地的同行开展合作,第三国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可以参与“地平线2020”项目;“有针对性的国际合作”指与主要合作伙伴开展符合科学、经济和政治需求的国际合作活动,为此需要制定专门的国际合作战略及目标。实施中,欧盟采取了以全面开放的国际合作活动为主导,以针对性的国际合作活动为辅助的模式。
  3中国与欧盟的科技合作概况及对“地平线2020”的参与情况
  中国与欧盟的科技合作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中国与欧盟的科技合作、中国与欧盟成员国的科技合作。中欧科技合作的三个主渠道是:同欧盟框架计划合作、同欧盟成员国的政府间合作、中欧技术贸易合作。同欧盟框架计划的合作目前是中欧科技合作的主要渠道。
  随着“地平线2020”计划的出台,中欧科技合作进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的历史时期。由于中国被欧盟列入高收入国,中方研究机构无法获得欧盟经费,中国必须能够提供匹配经费资助其研究人员参与框架计划的相关研究。这让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国际科技合作面临新的挑战,也把如何建立平等互利共赢的中欧国际合作联合资助新机制提上了双方议程。
  4欧盟科技国际合作战略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和合作建议
  纵观欧盟框架计划中的国际科学合作战略布局和政策制定及其实施成效,有以下方面值得我国科学国际合作工作借鉴:
  (1)国际科技合作应注重服务科学和社会发展两个大局。
  (2)全面合作和目标导向(针对性)合作策略相辅相成。
  对我国与欧盟合作的建议:
  (1)积极参与欧盟科技框架计划构建过程。
  (2)构建相应科技框架计划与欧盟主动合作。
  (3)通过与欧盟的科技合作实现多边合作计划。
  (4)设立优秀国际科技人才研究计划。
  文章全文请见《中国科学基金》2017年
  第31卷  第4期  P364-370
  作者:范英杰 刘丛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