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經心境

 賃牛山人 2017-09-13

心經心境

——讀心經的幾種心境

 

讀一篇好的作品,隨著時間的增長,都會有不同的意境與心境。比如說吧,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寥寥幾句,孩提時代,就能朗朗上口,當時只覺得順口有趣。後來當兵服役,在凜冽的冬天,被叫醒站崗,揉揉兩眼,穿過鼾聲如雷的寢室,端起步槍,走出室外,只見明月一輪,寒星數點,大地如銀,心中一凜,靜夜思》忽然躍上心頭,第一次感到靜夜思》的震撼與心境。來到美國的第一個冬天,深夜走出實驗室,空無一人的停車場,積雪已被鏟在路邊,堆起了一座座小雪丘。一陣寒風呼嘯而過,一個空飲料罐在地面隨風滾動,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音。回到住所,月光穿過冰冷的玻璃窗,撒在地毯上,把骯髒的地毯和家具鋪成了一片銀白。舉頭望明月,靜夜思》又躍上了心頭, 靜夜思》還是靜夜思》,只是此時的“心境”卻大不一樣。

 

《心經》又何嘗不然,初讀時,每個字詞都了解,再深入,就卡住了。一句“無智,亦無得”幾個字,就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從小到大,不都是在“得”與“失”之間翻騰打滾。學業上,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事業上要“出人頭地”;金錢上更要“八方財氣滾滾來”……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建築在“得”一個字上嗎?縱使所謂“捨得”兩字,也是“捨得,捨得,不捨不得”,“捨”的目的還是在“得”。好吧,您說功名利祿、是非功過都看淡了,要的只是法喜禪悅,這法喜禪悅不也還是“得”嗎?慧可大師斷臂求法,“求心安”又何嘗不是“得”呢。每次背誦心經,到了“亦無得”三個字,心中總是悄悄地浮起一個巨大的問號。這“亦無得”與下一句“以無所得故”之間,仿佛有一道深不見底的溝壑,兩岸峭壁千仞,雲起濤湧在峭壁間翻攪……。無得,無得,這無得的人生,究竟是什麼樣子,是一張白紙?不!白紙也是一種“有”,是空無一物?是縹緲虛無?不!“空”也是一種“有”。就這樣,無數個夜晚,在默誦心經時,一個個問號在雲海中起起伏伏。

 

玄奘大師所譯的心經,文辭優美,流傳廣遠,可惜是“略本”,只有“正宗分”。一日讀施護法師所譯的“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這是心經的“廣本”。同一個句子,這廣本中譯為“無智,無所得,亦無無得”。心中若有所悟,為什麼,我以前總用“正”的思考法,一直在想它“是什麼”,而忽略了反向思維,也就是“負”的思考法,分析它“不是什麼”,也就是說:“無”所得,“無”無得。再找其他的譯本,在《般若心經》講演錄中,貢嘎呼圖克圖將此句譯為“無智,亦無得,亦無不得”。也就是說這藏譯本比奘譯本,多了四個字——“亦無不得”。這四個字卻是,如嚼橄欖,如啜芳茗,深有餘味。誠如書中所言,這四個字正如一道鐵索橋,橫亙千仞峭壁之間,令人凌空而過,真是神來之筆。

 

此後再背誦心經時,到了此處,總會自己加上一句“亦無不得”四個字。玄奘大師呀,大師,您老人家,譯經時多加四個字,不是可以省卻咱們後生末學多少功夫。難道是大師不小心漏譯了這四個字?不可能!一個傾注畢生心血,用生命譯經的大師,怎麼可能犯這種簡單的錯誤?莫非大師想給後生小子出道填充題?考考咱們,讓咱們填填空?這也不可能。更何況鳩摩羅什的譯本也是一樣。

 

就這樣,自己加上四個字,背呀,背呀,似睡似醒的夢中也在背著……。咦?怎麼忘了這四個字?有一日,突然發覺背誦時,漏背了這幾個字;而整個意境卻更加暢快淋漓,仿佛縱身一躍直抵彼岸。峭壁上,山花怒放,青松迎客。回頭再看施護法師的譯本,一如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法度嚴謹,筆力險峻;而玄奘大師的譯本,則如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圓勁古雅,空靈飄逸。有何分別?達摩祖師說的好,“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那麼“鐵索橋”呢?自渡他渡,能渡就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