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领导者并不是欺下媚上,装腔作势,只知道向公司索要资源的庸才,而是(企业)组织的“种子”,能迅速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市场)中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诸葛亮就是这样的领导者,他通过自己的谋略让飘荡半生的刘备找到了立足之地,在合伙人孤注一掷之后,力挽狂澜苦心经营,在数倍于己的强大对手面前始终保持积极进攻态势。然而诸葛亮作为一个后入伙的“空降兵”,靠什么能取得如此功绩呢? 当然是靠他从兵法之中领悟到的掌控局面的谋略。他指出:“明君治其纲纪,政治当有先后”。就是说,领导者在面对复杂局势的时候,一定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掌管住局面,树立起个人的威信,才能有所作为。他认为在实际操作层面,要注意这几个处事顺序: 1.先理纲,后理纪 一个组织之所以能够有凝聚力,就是因为其组织纲领汇聚了组织成员的基本共识。比如说桃园结义的刘关张为什么能够始终不离不弃,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三人都认可“同生共死,兴复汉室”这个基本纲领。所以诸葛亮首先提出:“先理纲,后理纪”,就是明白地告诉所有领导者,如果你们所领导组织(或公司)没有一个明确的纲领作为号召,就无法聚集起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去开创一番伟大的事业。只有在纲领确定之后,才可以去整理业务流程,组织纪律等枝节问题。 2.先理令,后理罚 一直有战斗力的团队与乌合之众的差别就在哪里呢?就在于前者能够令行禁止。那怎么才能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服从我们的意志,做到令行禁止呢?诸葛亮指出,领导者需要“先理令,后理罚”。就是说,想要下属或其他人遵从我们的命令,不能单单依靠权势的强压,而要首先保证自己所要发布的命令是正确的,并且既要合乎事理又要体恤人情。在保证自己的命令完全正确之后,我们才可以对冒犯者执行惩罚措施,以此来“杀鸡儆猴”树立威信。 3.先理近,后理远 有人说“王者无情”,其实并不是英明的领导者不重视感情,而是为了保证自己不被身边人所蒙蔽,而刻意保持一定的距离。诸葛亮提出“先理近,后理远”也就是基于这个道理。领导者只有把跟自己关系好的少数人员管理好,不给他们“狐假虎威”的机会,才有可能树立一个公正严明的个人品牌,使得良好的口碑传播出去,从而吸引原本关系疏远的人员向我们靠近。“挥泪斩马谡”就是这一理念最为经典的诠释。 “三顾茅庐”的际遇,让诸葛亮一跃成为“打工皇帝”的典范,以及无数读书人和职场人士羡慕嫉妒恨的对象。然而从来都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不是他年纪轻轻肯下功夫,能将深邃难懂的兵法韬略烂熟于心,又怎么可能初出茅庐就身居高位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