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独立,然而作为孩子,他期待的却是:摔倒时,父母的一个拥抱;难过时,父母的一句安慰。 独立是件好事儿,用错了时间就成了坏事儿。不阻碍孩子的独立,很重要;不过早地强迫孩子去独立,更重要。 作者 | 竹子蔷薇 主播 | 羽洋 综艺节目《育儿大作战》中, 迎来了一个“虎爸”。 在孩子十个半月时, 他用硬纸板围城一个方形, 然后把孩子放在里面自己玩。 把泡好的奶粉放在一个角落, 让孩子自己爬过去喝, 孩子只好边哭边爬向食物。 孩子五岁大时,他带去游泳, 直接给孩子一个游泳圈, 然后把孩子一个人留在水里。 冬天即兴想起带儿子出去旅行, 给儿子拿了双袜子,一条秋裤,就出发了。 后来,原来的袜子穿脏了, 带的袜子没找到,儿子只好光着脚。 儿子有个特别喜欢的枕头, 总是抱着不撒手, 他强行从孩子手中生生夺走, 无视孩子哭得多绝望。 他做这一切的目的:让孩子早点独立。 他相信,孩子现在还小, 可能无法理解他的狠心, 也可能他的方法确实有点太粗暴, 但这种狠心,终将换来孩子的理解和感谢。 作为嘉宾, 已为人母的曹颖很难接受这种教育模式。 她在节目中说: 我同意孩子在小的时候应该独立, 但是呢,他现在太小了。 很多东西需要你去引导, 而不是让他自我成长。 换句话说,独立并不意味着要缺爱, 坚定也不一定意味着要冷漠。 心理学上, 孩子的成长,一方面来自于物质体, 即他的躯体所需要的营养, 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他的心灵成长, 他需要爱和陪伴。 在孩子没有准备好时, 就一味地强调早点“自立”, 强行把他推出去, 这样的孩子真的就越独立么?1 太早“自立”影响孩子性格 在节目中,孩子有几个细节,发人深思。 细节一:恋物 节目中的孩子, 无论吃饭、玩耍还是看动画片, 怀里都抱着一个枕头。 教育心理学中,有个词叫“恋物”。 当一个孩子,本该从抚育者(父母) 那里获得的安全感不够时, 他就可能将所有的情感寄托和诉求, 都转移到一个物品上。 这个物品,可能是睡觉的枕头, 熟悉的玩偶,或者某个玩具。 在孩子看来,这些物品, 就像自己的妈妈,可以从中寻求安慰, 可以让自己所有的情感得到安放。 安全感非常充足的孩子, 其实并不需要额外的心理支撑物, 因为妈妈就是安全基地。 妈妈在场使他感到足够的安全, 能够在陌生的情境中,积极地探索和操作。 妈妈不在场,或者陌生人进入, 他也不会有特别强烈的不安全反应。 细节二:怕输 当主持人邀请他一起玩猜拳游戏时, 孩子非常犹豫和退缩。 他不敢去尝试,不敢做任何挑战, 对很多事情都没有兴趣。 因为只有什么都不做, 才可能避免让父亲发现自己做不好。 父亲的严厉和指责, 让孩子永远感觉自己是受挫的, 是无能的,甚至在孩子心里,会觉得: 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那我就什么都不做。 长此以往, 孩子会变得不自信、自卑、孤僻。 细节三:冷漠 孩子并不说爸爸严厉, 但是一直说爸爸不陪他玩。 在孩子心里,他对于爸爸的情感诉求, 其实是非常强烈的, 但是,这种情感连接被割裂了。 所以,对于爸爸,他尽量疏远。 由此看来, 孩子的发展,和父亲“自立”的初衷, 完全背道而驰。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 对人对事都战战兢兢, 甚至于, 连代表着“力量”和“强大”的爸爸 都不敢依赖和相信。 2 太早“自立”的孩子往往缺爱 很多父母可能很羡慕“早当家”孩子的懂事, 却极少懂得: 孩子在这份担当和隐忍背后, 有着怎样的本不该属于这个年纪的辛酸和自卑。 我是属于“早当家”的孩子。 记忆中,很少有暑假, 每年的暑假,是农村最忙碌的时候。 六七岁的年纪,就要踩着凳子, 为早起干活的父母做早饭。 不上学的时候,我洗衣扫地, 和父母一起下地,一直到月上柳梢头, 才和扛着锄头的父母摸黑走回家。 读完小学,我就寄宿了, 开始学着自己照顾自己。 遇见事情,受了委屈,也不吭声, 只是自己默默发誓要变得强大, 然后偷偷躲在被子里抹眼泪。 后来,我开始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 身边的人都赞“有才”、“独立”, 但只有我自己知道, 不过是为了十块钱一篇的稿费。 若干年后,我羽翼丰满, 足以为自己遮风挡雨, 也不再为钱为物质焦虑愁苦。 但是,我不会撒娇, 因为在我的记忆里, 从未有过在父母怀里撒娇的记忆; 我非常独立,除了自己,不依赖任何人, 因为一路走来,从没有谁让我依靠。 坚强的外表下,内心其实充满了不安和自卑, 还会怀疑: 我的父母是不是不爱我? 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好,不值得被父母爱? 直到成为心理咨询师,我才慢慢治愈自己, 才开始接纳: 父母并不是不爱我,只是他们也不够强大。 阿德勒说: 儿童的心理特征,是环境作用的结果。 在某种环境下, 儿童感受到了自卑、脆弱和不安全后, 这些感觉又对儿童心理产生影响。 太早的“独立”,不过是缺爱的遮羞布。 本该属于撒娇卖萌的年纪, 谁愿意离开父母的羽翼, 虎视眈眈地看着周围, 防止社会的某个角落突然冒出来的伤害和威胁? 3 太早“自立”带来安全隐患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个视频: 重庆某11岁的小男孩,利用暑假时间, 一个人在街头卖凉虾,赚得一千多块钱。 网友们纷纷点赞: 懂事!从小学会自力更生! 但也有网友担心: 希望不要有什么安全隐患。 无论这个孩子赚钱的初衷是为了补贴家用, 还是只是父母对他的锻炼。 但不得不说,这份“自立”, 来得太早,也太着急。 美国法律有规定,十三岁以下的孩子, 不能单独一人在家里或外出,必须有人陪伴。 并不是美国的治安不好,或者犯罪率高, 而是因为,十三岁以前的孩子, 其心智、成熟度、经验, 都不足以应付突发事件。 前不久的悲剧事件: 义乌商城集团一处观光电梯, 6岁孩子单独进入电梯, 在电梯上行过程中往控制主板位置撒尿, 导致电梯在7楼和8楼之间悬停, 孩子从缝隙中掉入电梯井里。 除了指责孩子熊以外,更多的, 是父母要反思:孩子的监护人在哪里? 我们因为害怕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就急不可耐地把孩子推向社会, 看似为孩子好,但很多时候, 不过是因为被自己的焦虑所捆绑。 发展心理学家指出,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 是健康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 “父母对孩子充满爱心,给孩子以安全感; 一贯地对孩子的需要做出敏感的感应, 使他享受满足感; 热情地鼓励孩子的进步和努力, 使他体验成就感; 能够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好孩子的生活环境, 让孩子感觉到周围环境的规律性 及环境变化的可预测性。 这有利于积极健康的自我发展。” 真正的独立,应该顺应孩子自然发展规律, 不对孩子能够完成的事情越俎代庖, 而不是,在他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 就扳直他的腰背,强迫他一定要成功。 培养孩子独立, 父母要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 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提出, 最近发展区是儿童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 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 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比如,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 但在大人不断示范和指导下, 愿意自己去摸索和探寻, 那么,穿衣服这项技能, 就是孩子最近发展区的潜能。 但如果,孩子太小, 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抬胳膊”,什么叫“伸胳膊”, 那这项技能对于他来说,就还不到“最近”。 2 顺应孩子身心发展规律 《爸爸去哪儿》第5季先导片播出, 陈小春带着Jasper参加。 陈小春说: 儿子并不了解我,他对我的了解, 就是工作。 我的朋友说,这个节目可以改善父子关系, 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节目, 把我自己的儿子找回来。 但其实,内心里, 陈小春和应采儿都特别担心, 怕孩子理解不了社会的复杂和多变。 孩子太小,会太快见到一些东西, 然后逼迫孩子去成长, 而这些东西,他们不希望孩子那么早接触。 艾里克森认为, 人的心理危机, 是个人需要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 婴儿期孩子的发展任务, 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那么, 父母就应该在婴儿期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响应, 而不是“随她哭,不要管她”。 幼儿期的孩子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 克服内疚感。 那么,在孩子挣扎着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维持自己特有的秩序时, 父母就应该少一点指责和打击, 多一些鼓励和不干涉。 而不是用大人的思维去想孩子, 也不要用大人的评价体系去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总是会长大,会独立, 只是,需要时间。 3 爱让孩子更加独立 李开复在《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中, 讲过他成长过程中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情。 他读的小学,每天有校车接送, 但父母还是专门雇了一辆三轮车来接送他, 目的是为了可以让他每天多睡一会儿。 而且,每天放学, 母亲一定会来接他,风雨无阻。 直至五十多岁时,李开复依然清楚地记得, 放学出门就可以看到母亲的雀跃和安心。 每次,他都高兴地飞奔过去, 把学校发生的大事小事, 迫不及待地与母亲分享。 因为这份温馨, 李开复十一岁去美国当小留学生, 却从未感到孤独; 在罹患淋巴癌的日子里,依然坚信: 爱可以带来力量。 知名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说过: 父母的职责, 就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但至于孩子将来如何探索世界, 那是孩子的自由。 不要强行抢夺孩子的“枕头”, 而应该努力成为孩子的“枕头”。 人的基因里, 潜藏着要独立的愿望,这是天性。 当孩子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和爱, 他会更勇敢,更敢于探索, 最终,势必会成为一个独立的自我实现者。 作者:竹子蔷薇:大学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栏签约作者。家有女宝一枚,愿用毕生所学,伴孩子快乐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