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四合院、皖南民居、云南竹楼、高原窑洞哪个是传统建筑的代表

 若荷9p16ojzsov 2017-09-14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民居就好比是各地的民歌。民歌的词曲能反映不同的环境与文化,集中表现了各地的民间智慧;民居,也同样是地理环境的映射,并承载了地域性的匠心设计。

民居是我国的建筑文化遗产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历经风雨沧桑,但传统民居中所蕴含的技术与艺术的独具匠心,直至今日仍被人们所喜爱和接受。

今人谈宜居,而我们传统的居所设计、利用中就凝聚了不少这样的智慧。匠心觉醒、关注与懂得诉求、以人为本的设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如今的住宅建造中。

天人合一的朴素理念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均有其内在肌理,但最终均要服从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这一思想反映到历代建筑上,就在于就地取材,择地造屋。

中国的传统民居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平稳持续地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民居的营建中,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积极保护,自然而然发展为民居匠心中朴素的“生态观”。传统民居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从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均充满了“生态优化”的理念。当然,由于以前的社会生产力落后,能源消耗相对较少,传统民居对自然能源的索取和循环代谢程度也非今日的居住建筑所能相比,但传统民居也因此与自然建立起一种较为平衡的关系。

中国民居的选址,基本上是按照“风水”的基本原则和格局,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最佳选择,这样的选择其实是有利于形成生态循环良好的小气候——背山屏挡冬季北向寒风,面水迎来南向季风,朝阳具有良好的日照;缓坡避免淹涝之灾,保持水土,并易在农副业的多种经营下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传统民居的院落在设计中普遍非常重视其大小与屋宇的比例,院落承接阳光雨露、日月精华,纳气通风,具备“藏风聚气,通天接地”的功能;院落和室内过厅、穿堂等连在一起形成一个较大的气流网络,院落空间即是气流集散的汇合处,是沟通天地阴阳之气的“气场中心”,也是居住的生活中心。中国民居将内院看作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最佳场所,并在院落内引入大自然的风光:所谓的“大户人家”高墙深院,叠石理水,植树栽花,曲径通幽地把院落扩大为私家园林,而“小户人家”即使面积很小也要种植几株翠竹、几棵芭蕉或以满架苍藤,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交融。

匠心独运的生态精神又一表现是传统民居在建筑结构方面的特点:房屋一般在梁柱式木构架的外围砌墙,把承重结构和维护结构两者分开,支撑体和围护体分开,具有“墙倒屋不塌”的优点,大大减轻了地震对房屋的威胁。这样的建筑结构是我国传统建筑仿生柔性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建筑哲理中“顺应自然,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木材具有柔性和弹性,木构架中的节点又都普遍使用榫卯构造联接,如动物的骨骼关节能在一定程度中伸缩和扭转,地震时能通过自身的变形吸收和消耗震动的能量。

匠心让居所更美好

民居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同地域环境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孕育出风格迥异的民居特色。从整齐严谨的北京四合院到黄土塬上的地坑窑洞院,从江南秀丽的小桥流水人家到高大独特的各样土楼、围龙屋,以及凌空出挑的贵州吊脚楼、西双版纳的热带竹楼……灵活多变、个性鲜明、别具一格的住宅形式,共同演绎了中国传统民居的丰富图景。

东北满族民居:抗寒挡风

自北开始,满族住房的建筑风格,既适应我国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又有很强的实用性。例如:房屋分为上屋、下屋、堂屋三大间,中间开门,门两旁各三窗,屋内宽敞,采光充足,便于通风,可保持室内温度的相对平衡,同时又有利于室内卫生洁净。烟囱建在房子的一侧,而且宽大,一方面适应围炕火量过大的特点,便于烟火通畅,避免发生火灾;另一方面适应高寒地区特点,冬冻春化,不容易倒塌。独特之处是窗户纸糊在窗外,不仅可以加大窗纸的受光面积,而且可以避免冬季大风雪的冲击,防止一冷一热而脱落。窗户纸用盐水、苏油喷浸,持久耐用,不会因风吹日晒而损坏。窗户下部固定,上部向外横开,既避免了大风吹坏窗户,又可以避免风雨直接吹入室内。北面的窗户很小,保证夏季开窗户时有一定数量的过堂风,也保证了冬季室内免受强劲的北风之苦。

北京四合院、皖南民居、云南竹楼、高原窑洞哪个是传统建筑的代表

北京四合院:方正怡人

坐标南移。规整式住宅是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以采取中轴对称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四合院,是华北、东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式建筑,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已经出现。但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于清代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筑,现在仍然在沿用。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生活空间。

四合院的院门采用木制成,大门的一端采用厚厚的木板连接,可旋转,安全、可靠、开关自如。四合院的走向一般是坐北向南,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厢房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成。这种院落,采用同一个院门出入。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安逸、消闲、安静的日子,享受着家庭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感觉。

高原窑洞:冬暖夏凉

中国的民居大都因地制宜,在黄土高原表现得尤为突出。生活在高原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等多种。靠山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石料接口土窑和平地石砌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坚固美观。

建造窑洞的造价成本非常低,不需要钢材、水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了。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延安地区,无论是城镇或乡村,时至今日,窑洞仍是人们最主要的居住形式。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的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民居形式。

北京四合院、皖南民居、云南竹楼、高原窑洞哪个是传统建筑的代表

皖南民居:审美意趣盎然

“我们的祖先选择用木头、泥土、砖瓦作为建筑的材质,又尽心竭力地装饰这些易朽且能被降解的材料,这是一种顺其自然又尽心尽力的审美态度,这些建筑随岁月变老、变旧,再更新换代,并不奢求纪念碑式的永恒,这里面有一种平静对待生命过程的达观。”中国著名建筑史学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这样描述皖南民居。

安徽省南部保留着许多古代的民宅。这些古民宅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大都用砖木作建筑材料,周围建有高大的围墙。围墙内的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以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为单元,少则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达24个甚至36个。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口增长,单元还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后种植着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宅第与园林融为一体。座座小楼,深深庭院,就像一个个艺术的世界。远观徽州古民居,一片片粉墙青瓦,蔚为大观;走进徽州古民居,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令人惊叹。

“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这是建筑学家们对安徽古民居的称赞。

北京四合院、皖南民居、云南竹楼、高原窑洞哪个是传统建筑的代表

客家土楼:高大奇特

再往南看,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

1900多年前,客家人的祖先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因大多的客家人生活在偏远的山区,客家先民为了保护家族的安全,防范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就创造了庞大的营垒式住宅——土楼。客家土楼有圆形的、椭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圆形土楼,闽南人称之为圆寨土楼,其用途重于防卫。圆形土楼的面积通常最为庞大,由两三圈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座土楼里可以住下整个家族的几十户人家,有几百口人。他们不分贫富贵贱,每户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但它们的用途非常统一,通常底层为餐室、厨房,第二层为仓库,三层楼以上的所在才为住家卧房。第二圈两层,有三十到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可以容下几百人。其中每一个小家庭或个人的房间都是独立的,而以一圈圈的公用走廊连系各个房间。这些设计的独到,让防御之中也有生活——土楼里还有水井、浴室、厕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客家土楼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国建筑大师的赞叹。

云南竹楼:趋各方之利

向西走,竹楼是最具代表性、最富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

因就地取材、以竹为楼,梁柱、墙壁、屋面、楼梯、楼面都是取竹而建,俗名竹楼。竹楼采用干栏式建筑形式,房屋离开地面,建筑在柱桩上,下部架空。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和放置东西;背负青山、依山而建,具有防潮、通风散热、卫生舒适、防避虫蛇之害的特点。云南不同民族的竹楼大小、内部设置有差异,但以傣族竹楼最具有代表性。竹楼分上下层,上屋顶呈四面坡形,犹如“孔明帽”,下层呈方形,极富立体感;竹楼与竹楼之间高低起伏不平,富有层次感。

如今,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竹楼用纯竹建造已较为少见,竹柱、竹地板、竹梯、竹隔板多被木制品替代,但仍然保留着“竹楼”的形状和名称。

中国传统民居悠久的历史积累,孕育并深刻地积淀了地域性、民族性的心理结构、行为方式、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识,集合了历代广大人民的力量和智慧。通过独具匠心的空间布局、精美绝伦的装饰艺术、合理经济的构造手法扎根于其所在的环境和地域,成为土生土长真正有价值的建筑文化遗产。

其实,匠心智慧从古至今一直被住宅用途的建筑运用,也是人们长久以来的宜居诉求,具有优良的自然环境与建筑品质是宜居社区的最基本条件。优良的自然环境可以为居住者带来身心愉悦的感觉、洗去一天工作后的疲劳、提供安逸的休息与睡眠空间。宜居社区一般都选择在水土资源丰富、地形地貌优美的区域。区域内水土资源有利植被生长、地形地貌易于塑造宜人景观,“依山傍水卧平川”无疑是高品质宜居社区的最佳自然环境要素。而优良的建筑品质是宜居社区的基本要求,也是居住者居家生活的根本保障。居住建筑的整体布局、建筑密度、容积率,住宅建筑和基础设施、生活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质量,以及住宅的户型设计、功能布局、采光通风、建筑风格等都应是宜居社区规划、建设需要谨慎考虑的要素。在宜居建筑的规划与建设中,应秉承崇尚自然、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自然环境与建筑品质的完美结合,才能打造天人合一的宜居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