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经济体而言,只要货币量保持不变,以物价上涨为特征的通货膨胀就不会发生。因为市场竞争必然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最终只会让物价下降,与此相应,人们的购买力必然增加。 这也是为什么起初一些只有富人才买得起的昂贵产品,最终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比如汽车、电脑、手机、空调等,可以说市场上的任何商品与服务,无一不是遵循这个经济规律。 也就是说,市场竞争让物价下降是天然的趋向,是合理的常态,每个人都因此受益。然而这一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有效到不能再有效的道理,或者说事实,却常常受到误解与抵毁,以致遭到政府的扭曲与破坏,致使人们的福利受到减损。 由于一些学者和官员或媒体对物价下降——这一市场动态过程缺乏正确地理解,偏见地认为物价下降不利于企业的扩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不利经济发展,并且对其形容为“令人恐惧的通缩”,因而不但处处宣扬这种错误的认识,而且制定错误的政策,妄图改变正确的市场规律,最终令人们蒙受巨大损失。 这些错误的政策,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政府制定通胀目标。通过信贷扩张,或者降准降息,大量印钞投入市场,运用权力干预物价,助其上涨。比如说通胀目标3%,那么所有物价都要上涨3%。这样无形中就让人们的购买力减少3%,纯粹就是赤裸裸地剥削人们的财富,反而美名为促进经济增长,实在是非常荒谬,相当缺德。 市场竞争只会让物价下降,从而增加人们的购买力。而政府却努力地让物价上涨,减小人们的购买力。不得不说,原来阻碍人们追求幸福的坏蛋,恰恰是说的美妙动听为民众福利着想的政府。 一般认为,或者说善意地理解,政府制定通胀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迫使人们及早消费,希望通过增加人们的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这一明显深受凯恩斯主义影响的主张,是早已被实践过的有害做法。 消费并不能促进经济增长。消费只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这就好比一个农民只有先种出粮食,然后才有粮食吃,而不是他先去邻居家借粮食吃,地里就自动长出粮食来。 因此说,在任何时候,经济增长只意味着产效提高,意味着今天比昨天的产出更多。它永远只能依靠有效的投资生产,而不是消费。对于一个农民来说,他能够享用多少粮食,完全取决于他种地的生产效率。 今天政治争论的重大问题都是经济问题。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政治舞台上每天讨论的话题只能通过经济学的推理而得到理解。——米塞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