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廣州、香港:已淪為“環深圳城市”?

 daimatsu 2017-09-14

 

源自:劉曉博


9月9日,曾為政治局集體學習講過課的、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在深圳舉行的一場公開演講中,提出了他對未來中國城市“主力格局”的看法。



巴曙松認為,未來城市格局將呈現“3+6”的局面——環北京、環上海、環深圳三大城市圈和南京、合肥、武漢、長沙、重慶、成都六大城市。

 

他還進一步解釋說:

 

1、香港和廣州都是“環深圳城市群”的成員。

 

2、從宏觀層面看,3+6城市格局占全國人口19.5%,創造的GDP占比達36.8%,新房交易額占比達46.2%,二手房交易額占比達73.5%。城市圈的大城市人口、資金吸引力持續增強。

 

巴曙松的這個看法發佈之後,引起了很多爭議。因為他是第一個把“珠三角”或者“粵港澳大灣區”稱為“環深圳都市圈”的學者。

 

此前,提到中國的城市群,一般把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並稱。

 

如果把“京津冀”稱為“環北京都市圈”,大家應該不會有爭議,因為這個片區不大,而且北京的實力超群,無論是從政治活動、國際交往、金融科技教育文化等要素的彙聚還是交通地位,北京在京津冀地區都是超一流的。

 

把“長三角”稱為“環上海都市圈”會有爭議,但爭議不大。爭議點在於,這個片區太大了,用“環上海”概括未必準確,上海的輻射能力未必能達到;大家也能接受,是因為類似“滬杭甯大灣區”這種提法不靠譜,把長三角完整的經濟區強行切割,無視江蘇的存在。

 

“環深圳都市圈”這個概念此前也有,一般是指深莞惠三市,最多加上汕尾和中山。但把香港、廣州、佛山、珠海、澳門統統視為“環深圳”,幾乎就是把“粵港澳大灣區”看成是“環深圳城市群”,這種提法有點“石破天驚”。

 

要知道,香港和澳門都是相當於正省級的“特別行政區”,而廣州是廣東省的省會。深圳雖然是經濟特區、計畫單列市,但行政級別仍然是低於港澳的,跟廣州只能打個平手。


另外,深圳在珠三角的確沒有達到北京在京津冀、上海在長三角那樣超群的地位。另外,珠三角從誕生那天起,就跟京津冀、長三角的氣質不同,發展道路不同。


一生好運,獨尊武神趙子龍

百戰不殆,金融圈商界送禮獨一無二

私人洽購請致電133-28-77772 聯繫大公館畫廊葉小姐,或點擊本連結訪問內頁索引

 

我曾在一篇文章裏把京津冀稱為“父子圈”、把長三角稱為“兄弟圈”,而珠三角(或者粵港澳大灣區)則是“合夥人圈”。

 

所謂“父子圈”是說,京津冀協同發展,看起來是三個省級區域的事情,但背後站著中央政府。所以,這個圈子好比是“一個父親帶著三個兒子”,協調起事情來雷厲風行,計畫、行政命令起到主導作用。最終,京津冀優質資源的70%以上,被北京拿走。如果你沒有感覺,可以查查京津冀各彙聚了多少資金,還可以看看三地機場的航空客運量是多麼的懸殊。

 

長三角是“兄弟圈”,上海的一把手是政治局委員,地位高於江蘇浙江兩省的一把手。而且國家明確上海是全國的金融中心、經濟中心、航運中心,江浙兩省必須配合。上海的港口建設需要佔用浙江的島嶼時,浙江只能拱手相讓。但這個圈子畢竟不同于京津冀,很多時候還是需要協商。所以,上海壟斷長三角優質資源的能力,遠遠不如北京在京津冀。

 

珠三角則是“合夥人圈子”。港澳跟廣東省是三個關稅區,有海關,有制度差異。所以,資金、人員、物資的流動受到很多管制。中國一共有5個一線城市,在這個區域裏就誕生了三個一線城市(香港、深圳、廣州),充分說明了資源在這裏的均衡分佈。

 

深圳這些年發展勢頭非常好,尤其是科技領域進展迅猛,擁有的國內發明專利僅次於北京,超過上海;擁有的國際發明專利,則占全國的一半,遠超北京、幾乎是廣州的10倍。

 

此外,深圳彙聚的資金也達到廣州的1.35倍,超過了“廣州+佛山+肇慶”。但即便如此,深圳彙聚的資金總量仍然少於香港,只有香港的65%。

 

另外,深圳在交通樞紐地位上,也弱于香港和廣州。至於醫療、教育、國際交往中的地位,與香港和廣州更是差距明顯。

 

香港有89個各國領事館,位居全國第一(北京的是大使館,不可比);而廣州擁有54個各國領事館,位居全國第三。至於深圳,還沒有一個領事館(上海擁有72個領事館,成都有17個,重慶有10個,瀋陽有7個,昆明、南寧各有6個,武漢有5個,廈門青島西安各有3個)。

 

但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從外溢的購買力來看,深圳已經是當仁不讓的“王者”。在粵港澳大灣區,跨地域購房的人數、資金量上,深圳都是第一名,而且遙遙領先。而過去,這個“王者地位”是香港人擁有的。

 

統計顯示,2016年深圳人在東莞購買新房3.9萬套,占東莞全部新房銷售的50%;在惠州購買新房8.35萬套,占惠州全部新房銷售的55%;在中山購買新房4.7萬套,占中山全部新房銷售的50%。2016年,深圳人僅在上述三個城市的跨境購房就達到了17萬套,這還沒有包括二手房。

 

此外,深圳人還湧向香港、廣州、澳門、珠海等城市買房,比如騰訊的高層普遍在香港購置了房產。所以,如果從房地產行業觀察,粵港澳大灣區的確已經是“環深圳都市圈”了。

 

現在國家正在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這裏面最大的看點,仍然是交通(金融業開放必然在上海突破,而不會在這裏)。我此前在文章裏預言過,最有價值、最值得期待的“粵港澳大灣區”基建專案,大部分跟深圳和周邊城市的連接有關,比如深中通道、深中地鐵、深圳在惠州的第二機場、深圳連接東莞惠州的地鐵等等。

 

這就是當前珠三角或者“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在矛盾:

 

深圳在崛起,在發展更大的作用,從發展的眼光看深圳已經是中心;但另一方面,從存量上看,深圳的優勢仍然是局部的,而這個圈子的氣質決定了,它不完全是一個“大家環繞著誰的圈子”。

 

作為一個來自北京的學者,巴曙松未必懂得粵港澳大灣區的特殊性。

 

来源:劉曉博(ID:liuxb929)點擊本頁左下角“閱讀原文”可以流覽原文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