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华俐:如何写好、用好居家观察日记——“常春藤”家长成长论坛分享(三)

 含德厚比赤子 2017-09-14
 
 
 
 
 
 
 
 


ALSOLIFE讲座系列

   细节会说话——孤独症的居家观察和评估    

宋华俐


 
 
 
 
 
 
 
 

           




A

LSOLIFE

  宋华俐

  

ALSOLIFE专家团成员,心依教育一线教师,中国应用行为分析专业委员会首期BCBA / BCaba学员。



“常春藤”家长成长论坛干货分享第二趴来了,今天桔子带给大家的是宋华俐老师关于孤独症居家干预的讲座《细节会说话——家庭环境下的观察和评估》,亲爱的们,你们准备好继续学习了吗?



宋老师作为郭延庆教授的亲传弟子和坚守在干预一线的特教老师,不仅在理论方面讲解得非常清晰,更从实践角度给我们举了很多颇具启发性的实例。她在讲座中展示的居家观察日记让在场的家长们深刻体会到了“认真”和“专业”的双重魅力。


在今天的分享中,我们将重点从实操的角度来学习一下:如何在家里更全面地观察孩子,如何写好观察日记,以及如何利用观察日记更好地培育孩子


准备好了吗?学霸们,走起!



一、为什么观察孩子那么重要?

上一篇分享我们提到了孤独症居家干预的3原则:应时、待需、不折腾。


可是,到底怎样才能做到这3点呢?


答案就隐藏在对孩子的耐心观察中。


养育孩子就像栽培花朵,不对花的特点和习性做充分的观察与了解,就很容易打着爱的旗号干着“折腾”的事儿。就算是面对天生需要密集干预的孤独症儿童也一样,如果家长不能静下心来先读懂孩子,就急匆匆地把各种看来的、听来的方法一股脑地用在孩子身上,反而有可能拔苗助长,南辕北辙


充分地观察、了解、评估孩子,是一切干预的大前提,也是我们读懂孩子、引导孩子、教育干预孩子的基础。宋老师整个讲座的中心思想也正是这一点。


好的观察和记录,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4大疑惑:

1

孩子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2

想补上差距该教些什么?

3

用哪种方法教会更好?

4

孩子进步了吗?表现在哪里?


关于观察的重要性,更多延伸学习请点击下面的链接:


治大国如烹小鲜,带子女若养花植:谈谈以评促教 (郭延庆)


二、怎样进行有质量的观察和记录?

从观察方法上来讲,以下4种观察角度需要我们认真学起来:

1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和评估——看现状

2

客观全面的观察和评估——带着问题看能力

3

有干预的观察和评估——制造问题教解法

4

过程性的观察和评估——掌握行为功能


从记录手段上来讲,我们可以每天从上述 4 种角度各写一两篇观察日记,然后再通过阅读、分析观察日记,来进一步认识孩子、考核自己、理清下一步干预的抓手。


1.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和评估——看现状

每天花一点点时间让自己慢下来,全神贯注在孩子身上,作个旁观者来看看孩子,在适宜的情况下,这种观察和评估会带给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对孩子的了解。

1

观察什么: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怎么表达 / 维持 / 转移兴趣;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注意什么:带上耳朵和眼睛,闭上嘴巴管住手,培养观察意识

3

记录什么:时间、地点、对象、具体形态、强度……

那么,什么样的观察日记才算合格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家长认为好的观察日记和督导专家认为合格的观察日记之间差着多少条密密麻麻的批注吧!




下面的两则观察日记,1.1是妈妈写的原始记录,1.2 里的蓝色批注是提交给督导(郭延庆)后,老师提出的反馈意见。

观察日记 1.1


晚上9点15,洗完澡后在阿姨房间的床上玩巧虎话筒,听见妈妈洗漱完出卫生间,跑到主卧撩开房间门帘瞅瞅妈妈又跑回去躺在床上。


妈妈跟过去说:“我们去睡觉吧”,乐呵呵地爬起来搂着妈妈的脖子让妈妈抱回自己的床,笑嘻嘻地趴在枕头上。

观察日记 1.2


晚上9点15,洗完澡后(后多长时间)在阿姨房间的床上玩巧虎话筒(自发的,还是安排的,如何开始的,又怎么玩的,阿姨在否,在干什么?),听见(你怎么知道听见?)妈妈洗漱完出卫生间,跑到主卧撩开房间门帘瞅瞅妈妈(瞅了几秒,有目光交流吗?)又跑回去躺在床上(只有动作没有声音吗?躺在床上干什么?他“知道”你跟过来吗?他如何“知道”以及“不知道”)


妈妈跟过去说:“我们去睡觉吧”(你没有弯腰?你离他多远?),乐呵呵地爬起来搂着妈妈的脖子让妈妈抱回(是让你抱,还是让你抱回?)自己的床,笑嘻嘻地趴在枕头上(眼睛看什么,嘴巴有没有说,趴了多长时间?)


可见,我们以为自己已经观察得很到位、记录得很完美了,却还有很多关键的要素被漏掉了。


观察日记中要记录到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重复性(可计次数):一段时间内多次发生的反应。比如提要求的次数。


时间范围:每次行为发生持续的时间。比如安坐的时长、独立游戏的时长。


时间轨迹:连续行为的延展。比如从下指令到孩子响应指令的反应时间。


只有细节记录到位的观察日记,

才能很好地协助我们

发现存在的问题、

判断孩子的能力,

找到需要提高的地方。



2. 客观全面的观察和评估——带着问题看能力



下面的观察日记里,1.1是妈妈做的原始记录,1.2则是对原始记录做的分析,其中蓝色批注是孩子已经具备的能力。橙色批注则是下次在同类情境下,妈妈打算重点干预的地方。

观察日记 2.1


8月13日下午7点,宝宝坐在姑姥姥房间的椅子上看动画片。妈妈:“走了,我们出去玩喽”。宝宝转头看妈妈(有目光对视)2秒后宝宝起身到门口,从鞋柜

取出鞋子穿上,打开门往楼下走。


2分钟后妈妈出门,喊:“宝宝,等妈妈一起。”脚步声停止(能响应远距离指令),从楼梯缝看下去,发现宝宝停在3-4楼之间,抬头往上看(家在6楼)。30秒后妈妈走到4楼,宝宝看到妈妈(有眼神接触)后接着往下走。

观察日记 2.2


8月13日下午7点,宝宝坐在姑姥姥房间的椅子上看动画片。妈妈:“走了,我们出去玩喽”。宝宝转头看妈妈(有目光对视)2秒后宝宝起身到门口(能迅速响应指令),从鞋柜取出鞋子穿上(能辨认自己的物品,能穿鞋)(藏起鞋子后找鞋子(提要求))打开门往楼下走(手部精细能完成拧开门锁的动作、能独立双脚交替下楼梯)(打开门后要等妈妈(等待意识))


2分钟后妈妈出门,喊:“宝宝,等妈妈一起。”脚步声停止(能响应远距离指令),从楼梯缝看下去,发现宝宝停在3-4楼之间,抬头往上看(家在6楼)(能听到声音转向声源,能远距离应名)。30秒后妈妈走到4楼,宝宝看到妈妈(有眼神接触)后接着往下走。


有了这样的分析和复盘,

我们做的记录才能真正地发挥意义。

你理解到其中的精髓了吗?




3. 主动且有干预的观察和评估——制造问题教解法



到了观察的第3个层次,我们就要主动设置一些障碍,看孩子会如何解决,然后再根据孩子的反应,进一步引导他的行为


下面这几则观察日记,记录的是妈妈主动设置障碍让宝宝对缺失物品提要求这一练习项目。3篇日记生动地展现了孩子从被动到主动向妈妈要钥匙开门的进步过程。


观察日记3.1:


准备活动:以前每次回家,都是妈妈或者姑姥姥走在前头,开门,宝宝跟随进门。我们改变了一下回家的方式,让宝宝走在前面,先到家门口。宝宝每次到门口后,均会回头看向妈妈说:“开门。”妈妈则会拿出钥匙,递给宝宝,辅助他打开房门,同时旁白:“用钥匙开门。”持续进行4周,每次回家时都采用这个流程,只是递钥匙的人有时候是妈妈,有时候是姑姥姥。

观察日记 3.2


2017年8月1日下午6点,宝宝走到门前,回头看妈妈说:“开门。”妈妈:“好的。”没有进一步动作。宝宝用手戳钥匙孔。20秒后,宝宝抬头看向妈妈,说:“开门。”妈妈拿出钥匙提示:“我要钥匙。” 宝宝仿说:“我要钥匙”,妈妈递给宝宝钥匙,辅助他打开门。

观察日记 3.3


2017年8月7日下午4点,宝宝走到门前,回头看妈妈说:“开门。”妈妈没有反应,宝宝伸手拉把手,10秒后,妈妈拿出钥匙晃了晃,宝宝看向妈妈,5秒后提示:“我要……” 宝宝:“我要钥匙”,妈妈递给宝宝钥匙,辅助他打开门。


在这个层级的操作中,家长很容易犯以下两大错误:


(1)对孩子能力估计过高,项目进阶速度过快。


比如今天教了孩子指认卡片上的颜色,明天就拿着苹果问他:“这是什么颜色?,这种进阶速度过快的考问,就很容易让孩子因畏难而产生情绪问题,也很容易给我们自己带来挫败感。

 

(2)忽略任务分解、辅助和强化


对于复杂的任务,我们一定要提前拆解成孩子能够学会的小项目来练习。如果是新任务还要记得及时辅助和强化。别忘了秋爸爸的金句:一切没有强化、没有辅助的训练,都是耍流氓。


小蜗牛们需要时间来思考和掌握,

家长一定要慢慢来,

按进阶流程帮他们一步步提高


4. 过程性(纵贯性)的观察和评估——掌握行为功能


第四个层级的评估,就是把行为放在一个时间轴上去观察,除了看到它是什么、怎么样,更要纵贯性地看到它是如何发生的、产生了什么影响。如果无法把行为、环境背景,及其产生的后果客观地结合起来考量,是无法找出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案的。


关于行为的功能分析,推荐两种居家环境下很好用的工具:


(1)散点图


这个工具可以对问题行为的高发时段进行评估和记录。


上面这个范例中,横坐标代表我们观察记录的天数,纵坐标则是每天的时间段。空白格表明在这个时间段中没有出现问题行为,有一个斜杠的格表明问题行为在这个时间段出现了1次,涂黑的格则是问题行为出现了2次及以上。


通过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孩子的问题行为集中出现在每天的11:00-13:00这个时间段,有了这个初步概念后,我们再去观察在这段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及哪些因素让孩子产生了问题行为,答案就能更加精准了。


(2)ABC观察记录表 


找到了问题行为高发的时间段之后,我们就可以用 《ABC观察记录表来详细记录问题行为的前事、行为及结果了。记录一段时间之后,问题行为的功能便会逐渐明了。


以下的观察日记中,4.1是妈妈对行为做的观察和ABC分析,4.2 则是根据这个观察和分析找出的解决策略。


观察日记 4.1 


午餐前的客厅,宝宝看到冰箱顶上的香蕉,跑到妈妈面前,开始哼唧,妈妈没理,宝宝开始哭、蹦跳,妈妈还是没理,宝宝就跑到厨房门口躺在地上,嚎啕。奶奶出厨房门:“哟,宝宝怎么了?快起来,是不是饿了,来,先吃根香蕉。” 哭闹停止。


A—B—C:看到香蕉——哭闹——得到香蕉

4.2  解决策略


MO(动机)—SD(区辨刺激)—R(行为)—SR(结果):

有需求——奶奶爷爷——哭闹——需求满足


解决思路:

减少动机——

主动满足:每隔一段时间就主动给他想要的,以此来降低动机,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如果单用这个方法,会失去很多帮孩子提高的机会)


前提控制——

移除区辨刺激:提醒爷爷奶奶,在妈妈管教孩子的时候不要出现。


后效控制——

削弱:哭闹时不理,让孩子明白哭闹得不到想要的东西。

区别性增强替代行为:教他在想要东西的时候用语言表达。


以上4种观察方法你学会了吗?


有收获就来留言区聊聊吧!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