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会说话,孩子才会听话

 老刘tdrhg 2017-09-14


这是悠悠萱草心的第24篇原创文



我的孩子今年5岁多,就目前来说,他还是比较听话懂事,偶尔他有不听话的时候,事后我细细一反思,发现基本都是我们当父母的不会说话造成的。


有一天,爸爸带孩子从外面回来,由于孩子进门时没有在门口的地垫上蹭掉鞋底的尘,孩子爸就对他一通数落。


不知是不是因为爸爸心里有事,对孩子说话的时候特别不耐烦:我叫你在垫子上踩几下才进门,你怎么每次都忘记?从外面进来,鞋底很脏,会踩到家里地板好脏的。你怎么总是不长记性啊?你没看见爸爸进来都要在垫子上踩几下吗?你怎么就一点不像你爸注意这些细节?……


孩子爸叽哩呱啦说了一长串,孩子跟没听到似的。


孩子爸火气蹭地上来了,又开始数落:“跟你讲你又不听,你看,进门又不换鞋就去玩玩具,家里被搞到乱七八糟……


孩子也不耐烦地回一句:“知道啦。”


我这个当妈的在房间听得一清二楚,真有些哭笑不得。

 

虽然我们是成年人,已为人父母,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太会说话。


很多时候,孩子也并不是真的不听话要跟家长对着来,而是他根本没听明白你的要求。



在孩子面前,很多家长都容易自带权威的优越感,以为孩子懂得少,可以随意地说话糊弄,而事实是,跟孩子说话,父母稍不注意,简直就是自己在挖坑。


拿我家孩子爸的事例做个反面教材吧。


爸爸的出发点是好的,想让孩子养成爱护家居卫生的习惯。但话说得太多,要求和重点都不突出,全混在一通抱怨里面了。


几岁的小孩子根本不会拨开这么多枝叶来理解主干。所以尽管爸爸说了一堆,孩子其实没反应过来,他真实的状态是:你说的什么,我不知道。


所以,这种情况下你怪孩子不听话,简直是冤枉他了。


如果换一种言简意赅的方式,效果就不同了。


“进门前先在垫子上踩几下。”这样说,孩子一下就能听懂你的要求。


如果孩子还是没有照做呢?


嗯,对一个正常的孩子来说,如果他没有照做,那当然还是你说话有问题。


如果不会说话,你说得再多孩子不听也只能算是废话,挖的坑不光坑了自己,还坑了孩子。


根据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和对其他父母的留心观察,父母们常见挖坑姿势有以下几种:


一、说话没重点。


说了一堆话,但是重点不突出,要求不明确。


你到底想要孩子干什么,应该让孩子一听就懂,而不要让小脑袋瓜接收了大量信息,却没捕捉到重点,这样孩子当然不明白你到底想说什么,不能按照你的要求来。于是你说了一堆,火气都上来了,孩子还没有按要求做。


例子同上,不再赘述。


建议:用简单明了的句子准确地表达你的要求。


比如,不要说“跟你讲过多少次了,不洗手就吃饭,这样一点也不卫生,细菌都吃到肚子里了,难怪总是容易生病……”,又啰嗦又带情绪。


可以平静地说:“请先洗手,不然不能吃饭哦。”


孩子要是问“为什么呀?”,你就说因为洗手再吃饭才卫生。


 


二、给孩子随意贴标签。

碰到熟人朋友你让孩子叫叔叔阿姨,孩子不叫,你就说他“没礼貌”“胆小”。


孩子嘴馋点就说他 “好吃”。


叫孩子做家务,他不做,就说是“懒”。


孩子不小心打坏了东西是“笨”“总是不小心”。


孩子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是“蠢”“不长记性”。

心理学里有个“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相一致。标签是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的,它会影响孩子的个性意识和自我认同。


你随便就给孩子乱贴上这些消极标签,孩子年龄越小,他就越容易认同父母所说的话,越不容易分辨父母对他的评价是不是客观合理的。


所以你贴的那些标签,你还以为是激将法,其实孩子很容易当真,很容易就朝着标签喻示的不好的方向发展。


建议:不要随便用一两个词语来评论孩子的某种表现,即使孩子表现得让你不那么满意,你也可以尽量往好的方面引导:“刚才你要是叫了那位阿姨,她一定觉得你很有礼貌。”


即使孩子不小心打坏了碗碟,也应该宽慰他说:“没关系,宝贝,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们现在把这些扫干净吧。”

 

三、滥施家长权威。


动不动就用滥施家长的权威去压制孩子,要求孩子什么都听自己的,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不服从就非打即骂,还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

“我是你爸,你再跟我顶嘴我看看!”


“你是我生的,你当然要听我的话!”


“我说不行就不行,不要问那么多为什么!”


“都看了半个小时了,马上给我关掉电视!”

话里全是不容置疑的命令口气,换位思考,你是孩子你喜欢父母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和你交流吗?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尽管思想还很不成熟,但他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都不允许孩子去怀疑和否定,不允许他意见与父母不一致,而是不管父母说什么都要求孩子必须遵守听从,这简直就是在为难自己和孩子。


建议:适当用商量的、缓和的口气和孩子说某些事情,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你觉得这个怎么样?”“你好像不是很同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不同意见,这很好,不过现在我还是需要你先按我的要求来做。”“半个小时到了,请你关掉电视。”

 

四、跟孩子说话过于客气。


有的父母过于看重家长的权威,忽略孩子的感受,有的父母又过于迁就孩子的感受,不管跟孩子说什么话都很客气、很委婉,用商量的口气,以为这就是对孩子的尊重,同样的,过犹不及,这也是在给自己挖坑。


比如你正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需要孩子帮你点小忙,你说:“宝贝,你去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好吗?”


“给我拿条毛巾来,行吗?”


“可不可以把餐桌上的玩具拿走?”


嗯,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都乐意照做的。可是,如果他正在看最爱的动画片,玩最爱的玩具,即使听到你说话,他也很容易用“不好”“不行”“我没空”来回答你。


 “好吗”“可不可以”“行吗”这些都有得选择的啊,他如果选择拒绝,你怎么可以怪他?你自己给他的选择啊。


建议:需要孩子做某事的时候,用陈述句,不要用选择性的问句。如果想表示礼貌和尊重,可以要求孩子做事时加上“请”,“请帮我拿条毛巾来。”“请把垃圾丢到垃圾桶。”


孩子做完后及时说“谢谢”。“谢谢你这么快帮我拿毛巾来了。”“谢谢你把餐桌上的玩具拿走了。”

 

五、随口说出后果,但是不执行。


很多父母最容易栽在这个亲手挖的坑里。


比如妈妈让孩子关掉电视去写作业:“半个小时到了,请你关掉电视。”


可孩子跟没听到似的,半天没动,或者口里答应着,但还是没行动。于是妈妈又重复了一次,孩子依旧不动,妈妈开始上火了,警告说:“再不关电视,以后都不准看了。”


孩子还是不关电视,最后妈妈冲过来自己动手关了电视并朝孩子发火:回房间写作业!

“以后都不准看电视了!”


“再不收拾好你的玩具我就把它们全丢垃圾桶!”


“再不好好吃饭我就不给你吃了!”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送你上学了。”

父母有时为了达到警示的效果,往往随意夸大惩罚,而这些后果又往往因为不现实或者其它原因没有及时执行,导致孩子今后不再相信父母会真的做出行动,只不过吓唬吓唬而已。所以孩子会不拿一再警告当回事,到时候父母就真的除了生气发火之外没有其他办法了。



建议:适度定惩罚后果,像“以后都不准看电视了”这样的后果,显然是不太可能的,改成“今天不准再看电视了”或者“这个星期都不准再看电视了”,并且要严格执行。这样孩子就知道你不只是随便说说。

 

上面这些说话不当之处,在我和孩子爸为人父母之初,有的自己也犯过,有的则是见到其他父母这样说话,我们觉得不妥,便以此为鉴。


人无完人,大人也有很多需要不断学习改进的地方,为人父母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成长。


因此,很多时候,孩子表现不够令人满意,我们做父母的也要善于从自己的教育方式上找原因,而不能一味责怪孩子。


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每个父母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调整和改进。


人在幼儿时期只花了一两年就学会了与人交流的语言,但真正要学会说话还真是一辈子的功课。


还是很喜欢星云大师那句:语言,要像阳光、花朵和静水。


       *作者:忘忧,某双子男的双鱼妻。80后妈妈。泪点高,笑点低。爱折腾,喜清静。总是装正经,偶尔真逗逼。心理咨询师。东方舞爱好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