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里兰演讲与扯谎的自由

 夏1289辉 2017-09-14


 

来自昆明的留学生杨舒平,在马里兰大学2017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因为拿中国雾霾与言论自由开涮,同时赞美美国空气的“新鲜而甜美”,引起轩然大波。她的公务员父母都被人肉了,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经得起围观,她留美的费用又是否经得起调查。

 

无论如何,上升到“辱华”的高度,似乎是有些过分了;倘若这就属于十恶不赦,倒是反证了我们的话语不自由。美国绝不是什么都好,更多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早就明白了这一点;中国也绝不是想象中的样样糟糕,理智的美国人同样明白这一点。所以,把一个留学生的毕业演讲,上升到“辱华”的高度,说明我们还不够自信,还太为敏感。

 

此外还有一种意见,就是为这位姑娘点赞,“赞她的诚恳、真实,赞她的睿智、勇敢”。相比之下,这样的观点更容易获得公知的认可。但说到底,也无非是要借这位同学的演讲,来浇自己心中的不满块垒,是脱离事实判断的价值判断。

 

罔顾事实,哪怕唱的是自由的赞歌,那也是有问题的。


这位女同学,真正要谈的,不是雾霾,也不是空气,而是自由。为此,她找了两个论述层面,一个是以中国的雾霾来论述自由的空气,还有一个是以反映1992年洛杉矶暴乱的《暮光》,来论述自由地表达。可惜这两个论述,在事实判断层面都有问题。

 

关于自由的理解,我有我见,他有他见。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绝对的自由就是对他人自由的绝对侵犯,这种自由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并不存在。所以,自由很美好,但唯有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

 

一个留学生,因为新奇而产生别样的感受,甚至呼吸出外国空气的香甜来,这是很正常的,年轻人总是更容易偏激,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这个意义上,她和国内那些抨击她的年轻人,其实是一类人。

 

能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应该是一种荣誉,杨同学想要讨好台下的美国观众,想到自由这个选题,把美国夸赞成自由的天堂,顺带拿故乡做一把反面教材,自嘲也好自黑也罢,其实是一种话术。但是,显然有些用力过猛,犯了为论证主题而扯谎伪造论据的致命毛病。

 

雾霾是我们的心肺之患,这一点没什么好回避的,但要说“每当外出时都必须戴口罩”,肯定是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尤其杨同学成长的中国城市是昆明,那里的空气质量一向挺好。

 

如此夸张已经属于扯谎,无非是要说“中国没有可以自由呼吸的新鲜空气”,以便引出自己关于自由的那番论述。还有,杨同学说自己去美国时带了5只口罩,结果发现用不上,可演讲开篇又说“我为了新鲜的空气来到马里兰大学”,似乎有点自相矛盾,恐怕也是编的。


从新鲜的空气到自由的空气,隔着5只臆造的口罩。

 

有人认为这已经算是“辱华”,也有人认为这根本不重要,到底哪一种说法比较公允?我的看法是,既不必因为她说了中国“坏话”而气急败坏,也不能因为她说了自由“好话”而无视扯谎。歌颂自由没毛病,迎合编排有问题。

 

从新鲜空气递进到言论自由,杨同学接着谈到了自己观看《暮光》的体验。不过说实话,这部剧作所讲的洛杉矶暴乱,可不是一个好例子。原本只是四位警察疑似殴打了一名黑人,因为警察被无罪释放引发的暴乱,却造成了约1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很多无辜的人受到伤害,约53人死于暴乱,数千人受伤。

 

如果大家都这样去行使“自由权”,那样的天堂估计杨同学也不会喜欢。所以,杨同学就此发出的自由感叹,未免有些浅薄。自由是宝贵的,但自由从来不是绝对的,美国的不自由同样多了去了,比如被严重滥用的种族歧视罪名。自由是一种选择,选择贵在理性,动不动就诉诸暴力,无论是行动上的还是语言上的,都是对自由的背叛。

 

我们小时候写作文,为了感人,为了符合题意,为了讨好老师,常常会编故事扯谎。不鼓励孩子真实表达,反而给胡编乱造高分,这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大弊端。留美的杨同学,似乎依旧深受其害,写起作文来,总喜欢扯谎以迎合对方。而点赞的很多人,也还在扮演给胡编打高分的角色。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任何夸张的有罪论断,都要比这篇演讲本身更为可恶。不过,那些枉顾事实的赞美,其实也挺恶心——扯谎的自由不是自由,更不是值得奋斗的自由。


这些地方你能找到我——

微信公号:书生香评

新浪微博:@舒圣祥Shu

优酷自频道:书生香评


上一篇:崔永元不是一个人在做生意

荐一篇:谈谈“女大学生飞踹4岁女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