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合辑到专辑,主题化操作后的《见字如面》让情感更饱满

 alayavijnana 2017-09-14

 

毫无疑问,《见字如面》是今年一季度口碑非常好的一档节目,也因此掀起了所谓“清流综艺”的一股风潮。

 

但相比之下,冷眼君认为《见字如面》用拆信读信让我们重新了解那段历史的这种方式,显然情感会更加饱满更加真挚一些。不吵不闹,就那么让网友安安静静地看完每一期节目听完每一封信,很舒服,也很高级。

 

昨晚,第二季《见字如面》在黑龙江卫视和腾讯视频同步上线播出,再次引发了网友对节目中信件的热议。冷眼君是昨晚临睡前看的,本打算大致扫一眼第二季的一些亮点,看看跟第一季有哪些不一样,结果从第一封信开始,就一直看了下去,六封信读完,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如过山车一般始终在那股情绪里出不来,生死诀别的故事,真的不适合深夜观看。

第二季《见字如面》的读信人周迅

 

还记得是在今年年初,冷眼君在深圳出差时,手写了一封给《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的信,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第一季节目的一些观感。有趣的是,关正文很快也用手写书信的方式予以回复,并通过微博发布了出来。

冷眼君的手写稿

 

总导演关正文的亲笔回信

 

这是一次奇妙的体验,但是说来也有一些遗憾,虽然跟总导演有一番这样的交流,但一直没能找机会具体说说这个节目的制作,那本篇就趁着第二季的回归,来看看第二季《见字如面》究竟有哪些升级和改变吧。

 


第二季是视觉与情感的双重体验升级

 

首先,看过第二季节目的朋友应该都发现了,第二季《见字如面》有了四个商业客户的赞助,虽然在权益回报上难免让人觉得有些跳戏,但是好内容理应获得市场的认可。要知道,这是当下对坚持做好内容的制作团队最好且唯一的回报方式。

 

其次是舞台升级,这个是在视觉上非常明显的一处改变,将第一季的围坐式小演播室变成了大型的剧场,加上灯光和后期BGM的铺垫,让每一封信的朗读都变得身临其境。

第一季《见字如面》的舞美

 

第二季《见字如面》的舞美

 

其实从围坐到剧场,应该说互有优点吧。围坐式的现场更加亲近,让读和听没有距离感,面对面的讲述与聆听,很真实。而剧场式是将读信和听信这件事赋予更强的仪式感,更加庄重,就好比是去听一场需要正装出席的音乐会,所有人都认真对待,互相尊重。

 

对于这一点,冷眼君的理解是,可能节目是希望把读信和听信变得更加大众化和市场化,甚至是类似于脱口秀和话剧演出一样,是可以被更多普通观众所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

 

这是主舞台,第二现场也有改变。从第一季简单的三人组合,变成了第二季更具场景化的多人现场。

第一季《见字如面》的第二现场

 

第二季《见字如面》的第二现场

 

其实在视觉上有点不太理解这个全新的第二现场到底是一个什么地方,左侧是酒吧吧台,右侧是落地书架,那姑且就是酒吧与书吧的结合体吧。算上主持人与嘉宾的这一桌,周围还有四到五桌由普通观众组成的阵营,并在第一期中完成了两次提问。

 

同样,冷眼君对这一处改变的理解是,节目希望通过营造一个相对真实的场景,而不是演播室,并让观众参与其中,有一种大家在酒馆听几位长者聊天的氛围。但是从效果来说并不好,提问也很生硬,其实不是说第一季的形式不好,而是别太赶,留足时间多延展。而现在的扩充,稍微有些得不偿失。

 

还有就是在主舞台和第二现场之间增加了一位讲述者的角色,作为第一季读信人的徐涛,这一次转身为第二季的讲述人,其浑厚的嗓音让每一次的衔接都变得非常舒服,恰到好处的几句铺垫,都能迅速让现场观众进入到接下来的故事情境中去。


第二季《见字如面》讲述者徐涛

 

最后就是单期节目的时长从第一季的60分钟增至近90分钟,新增的部分其实就是加大了第二现场的点评内容,让嘉宾对每一封信的解读和延伸更加充分。

 

于是第二季的第一期完整看下来,视觉体验和情感体验都非常好。

 


主题化操作后让情感更加饱满

 

其实,第一季《见字如面》在品质和口碑的全面胜出,应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节目题材和形式,是对历史故事和文化的一种全新解读方式,而且还是一个从未有人触及的领域,再加上由舞台功底非常扎实的明星去演绎,使得这档如清流般的节目很快赢得网友的认可。

 

但是仔细看过第一季之后发现,节目的一些瑕疵多少都被节目所传递出来的价值和意义的部分所掩盖掉了,虽然不是什么大的硬伤,但如果能解决,应该会让节目更好。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季《见字如面》比较集中的几个问题:

 

1、单期所有信件的选择跳跃性很大,没有串联感,情感丰富但杂乱

2、第二现场的二次解读还不够,没有充分展开

3、女主持人比较弱

 

对于第二点和第三点,其实都有明显的针对性调整。梁文道和许子东的搭配确实让点评变得更加丰富和透彻,再怎么说,也是大半个《锵锵三人行》的阵容啊。未来据说还有史航、杨雨、蒋方舟和止庵的加入,应该也会很精彩。而主持人翟毓红也提升了不少,也是因为时长增加,没有很赶,自然流畅了很多。


至于第一点,冷眼君认为是内容层面最核心的一个问题,而第二季节目也对此做出了具体的改变,那就是主题化操作。第一期的主题是“生死”,所选择的6封信全都是围绕同一主题而展开,是不同时空、不同人物、不同历史背景下,对“生死”的6种不同解读与诠释。

 

在第一期中,我们看到了6个有关生死抉择的故事

 

1、太平轮生还旅客周侣云写给父母的信(周迅演绎)

2、吴三桂写给父亲的信(赵立新演绎)

3、台湾作家黄春明写给已逝儿子黄国峻的信(李立群演绎)

4、陈难写给美惠子的信(周迅演绎)

5、琼瑶写给儿子儿媳的信(归亚蕾演绎)

6、身患白血病的李真写给母亲的信(黄志忠演绎)

 

第二季《见字如面》读信人归亚蕾

 

我们可以发现,6封信所选择的明星也都是很用心的,信中的故事与明星本人都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或者共同经历的映射,总之让明星的演绎更加有代入感。另外,6个不同的生死故事,由远及近,有的是具有宏大的历史背景,有的是身边触手可及的普通人物,类型多样,有跌宕之势,情感统一,呈饱满之态。尤其是周迅、黄志忠在演绎时多处自然的情感爆发,更是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总之,从第一季的合辑概念,变成了现在专辑的概念,终于让信件有了归类,不再是情感的错乱交织,而是同一情感的贯穿始终。讲述者徐涛介绍,后续的节目单期主题还会有世相众生、古韵和先锋、传承和生长、忠义和背叛等等。

 

不过对于最后一封信的处理还是呈现出了一些争议,那就是将写信人和收信人都请到了现场,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身患白血病的李真和他的母亲。不可否认,黄志忠的演绎非常好,把李真想要对母亲表达的所有情感充分的表现了出来,但是争议就在于,这种让当事人出现在现场的处理,显得有些过于残忍了。


第二季《见字如面》信件当事人李真


其实白纸黑字的故事已经足够真实了,并且由明星深情地演绎出来之后,观众是有很强的情境带入的。但是这种情境的营造很个人,也是非常具有想象空间的,或者说每一个人通过这些文字所勾勒出来的画面应该都不一样,而这份想象的空间应该保留给观众。如果那个非常具象的人就在身边时,可能情感会更真切,但那份想象的空间却没有了。原本可以是由内而外的情感共鸣,却变成了一种由外力强加给你的感动。

 

当然,这应该不会是节目的常态,可能也是为了加入所谓的素人元素所致,相信后续的节目内容会越来越好,多留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效果应该会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