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同前卫到高山卫长城延线墩台 第一道边墙(大边)筑于明洪武、永乐年间,其中的一段从今兴和县南湾子乡乡之清凉寺墩迤西到凉城县岱海东面的“鸦儿崖墩,”此段大边全长约三百华里。兴和一带在光绪二十九年以前属丰镇厅辖;岱海东鸦儿崖一带的大苜花、小苜花等村在民国时属丰镇县第二区福海乡辖;第二道边墙(二边)筑于明嘉靖年间,与丰镇市南部搭界段是从阳高县守口堡始,迤西到聚宝庄镇十五沟村西南五里处,全长约一百五十华里。 平土山墩:在今浑源窑北部平顶山上,迤西十里是望海墩。 望海墩:在今隆盛庄东南狼头山明初大边上,登此山可北眺威宁海(今黄旗海)。迤西北十里是威宁墩。瞿九思《万历武功录·俺答列传上》:“其九月,胡骑三万从阳和卫大边望海墩入,至沙河下营。”沙河,在今天镇县南河堡乡,指嘉靖十八年(1539年)九月蒙古鞑鞑部的一次入侵,从望海墩进入。 威宁墩:在隆盛庄镇兰家沟东南、北窑子村东的山上。迤东五里是长城东墩。 长城东墩和长城后墩:在隆盛庄东部双台山上,有两个墩台,北部的称长城后墩,东南部的称长城东墩。迤西十里是猫儿庄墩。 猫儿庄墩 猫儿庄墩:在隆盛庄镇东南一里,明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大同总镇图》标有此墩。墩台形制颇大,内有窑洞,可宿兵丁。沿大边迤西八里是长城大墩,迤南二十里是宁远墩。《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四十二》:“大同各边报境外达贼千余骑近边牧放。宣府又报达贼五百骑犯猫儿庄墩,坏边墙入屯海子,章下兵部请行各镇守等官计议备御方略……。”文中“达贼”指鞑靼蒙古兵,此事发生在明天顺年间,“屯海子”应指今隆盛庄南安家卜海子。 长城大墩 长城大墩:在隆盛庄西部四里的山顶(西沟村东)。由此迤西南八里是长城西墩。 长城西墩:在隆盛庄西部、大石头沟西五里处的山顶。迤西十里是蔚州马营墩。 以上七墩属阳和卫辖。 蔚州马营墩:在今隆盛庄西部、二十二号村南的山上。迤西南十五里是牛心山墩。 牛心山墩 牛心山墩:在今红砂坝镇牛青山顶,当时属安东中屯卫辖。迤西南十里是西口墩。 以上二墩属安东中屯卫辖。 西口墩:在今红砂坝镇东南5公里、索家沟村北,京包铁路东侧。往西南十里是三山纪墩。 三山纪墩 三山纪墩:在今红砂坝镇油篓山顶,《三云筹俎考·大同总镇图》标为“三山纪墩”,山脉呈南北向,有三座高峰,南峰是开花山,北峰是油篓山。迤西南十里是柳河尖山墩。 柳河尖山墩 柳河尖山墩:在今九龙湾水库东南三里尖山上(万宝庄南)。由此迤西十里是黑山儿墩,迤南十里是九泉墩(不沿长城)。饮马河在明代称柳河,源于九龙湾西部。 九泉墩 九泉墩:在今新安庄西部西官村南之台墩梁上,南距安城墩十余里。 安城墩 安城墩:在今丰镇城东二卜洞山上(五股村东),东南距会宁墩十五里。 会宁墩 会宁墩:在今新城湾乡小黄土沟南二里的山上(镇羌堡边墙外),由此迤西十五里接野口门墩,迤南十里接臥牛墩,臥牛墩在今大同新荣区堡子湾村北之老牛坡北面的土梁上。 野口门墩 野口门墩:在今拒墙堡北面300米处之边墙外,属今丰镇市境。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之七·俺答传上》(嘉靖十八年七月):“……胡骑二万复从大同前卫宣宁野口七诸墩拆墙而入”。野口门墩迤东200米是野口八墩,再迤东200米是野口七墩,均在二边线上,在今拒墙堡东北部。拒墙堡最初称宣宁堡。 黑山儿墩 黑山儿墩:在今红砂坝镇东边墙村东的山上,东接柳河尖山墩。迤西十里是大边线之石泉墩。 西边墙村长城残垣 石泉墩 石泉墩:在西边墙村东北一里,迤西五里是平山墩。 以上九墩属大同后卫辖。 平时墩 平山墩:在西边墙村西,迤西南十五里是罗村北山墩。 罗村北山墩 罗村北山墩:《三云筹俎考》标为“罗村北墩”,在今凉城县天成乡东部、十一号村西南三里的山顶。迤西十里是罗村西山墩。 罗村西山墩:在今十三号乡东部、十八号村东南三里的山顶。迤西八里是石梯子墩。 石梯子墩:十三号乡东南十四里、二十六号村东北三里的山顶,迤西十五里是黄土坡墩。 黄土坡墩:凉城县天成乡东北部、碾盘梁北部三里的山上。迤西北十里是海东山墩。瞿九思《万历武功录·俺答列传上》:“(嘉靖)十八年正月……虜亦从烏石岭出口落川往東南走,漢伏兵復追逐,虜益棄牛馿馬走石梯岭,還趨黄土坡”,即指此地。 海东山墩:在今岱海东北面、安家营西部四里的山上,东临102省道,迤西 南七里是鸦儿崖墩。 鸦儿崖墩:今凉城岱海东、小苜花村东二里的山顶,南接大同左卫之镇海山墩。《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三》载:“(宣德五年)二月甲申,大同总兵官郑亨奏:‘鸦儿崖烟墩去迤西三尖山烟墩三十里,每举炮或风逆不相闻,因而误事,请于其间增筑一墩。’俱从之。”三尖山墩在今凉城县岱海南部台子洼村西,增筑的烟墩(即镇海山墩)在今天成乡五股地村北四里的山顶。 以上七墩属大同前卫辖。 宁远墩(不沿长城线):在今黑土台镇帽儿山村东北四里的山上,西南距平安墩十五里,北距猫儿庄墩二十里。 平安墩:在今黑土台镇山台村北的小山上,南至新干河墩十里。 新干河墩 新干河墩:在今元山子乡西部头台子村。 旧干河墩 旧干河墩:亦称“干河门墩”,在今黑土台镇常山窑村东北一里,墩台北有一条边垣,东西长约八里,高约二米(迤北二里是偃月边),这是明代早期为守干河门(在今常山窑村)修筑的一段边垣。 关头墩:在今官屯堡村北的山上,西南距水尽头墩十五里。 水尽头墩:在今官屯堡乡獾子窝村西南的山上。 大尖山墩:在大庄科东南七里处的山顶,现称盘羊山,清代称五烟图山,东北二十里接平土山墩,东南二十五里接将军口墩,东南三十余里接阳和口墩。 将军口墩:在今对九沟乡西施沟村西的山上,明代阳和卫将军口在今西施沟村南。 阳和口墩:在今守口堡村东的猴儿山上,建筑时间早于守口堡边墙。 以上九墩属阳和卫辖。 石岭关墩:今凉城县后营子乡青永梁东部四里处、102省道南八里处的山顶,明代此山称乌石岭,东部毗邻今丰镇市聚宝庄镇天字村,明代此墩北面的山口称为石岭关,北面斜对石梯子墩(今凉城县十三号乡二十六号村东北三里的山顶)。 波罗台水泉墩 水泉儿墩:在今马家圐圙西南波罗台村内,南距黑山墩十里。 拒门堡分边第四墩,在聚宝庄镇五镇墩沟村东南一里 黑山墩:在今聚宝庄镇西南部、十五沟村南三里之边墙外,东距弥陀山墩六里,南距拒门堡四里,其东部的山口初称“黑山门”,后称拒门口。 以上三墩属大同前卫辖。传讯墩依次顺序为:(北起)石岭关墩→周家岭(今属凉城县后营子乡)墩→水泉儿墩→黑山墩→弥陀山墩(属山西省)→碌碡河墩(属山西省)……。 双树梁墩 :在今元山子乡大梁村南五里的山梁上,为土墩,稍东是兴东会主峰上的三山墩(砖墩)。《山西通志·卷十一》:“……又西为尖山儿墩,北对双树梁墩、三山墩,阳和城界止,为垣三十里。”又“明靖鲁堡制:……东接阳和尖山儿墩,靖鲁堡界首。”靖鲁堡后称镇宏堡,今属阳高县长城乡;尖山儿墩在今阳高县长城乡十墩村北之边垣上,迤北三里有尖山,尖山北距双树梁墩七里。 三山墩:元山子乡大梁村东南、兴东会主峰(海拔高程2019米)上的砖墩,形制颇大,内可宿兵,应称作敌楼。上世纪七十年代砖墩被葱地沟社员拆毁,用以修筑生产队库房,墩台的西墙、北墙尚残存一部分。 镇虏墩:具体位置在阳高县长城乡十墩村西一里余之河床西侧(镇宏堡东北三里),在长城线上,该墩形制庞大,保存完好,该墩北面与官屯堡乡搭界。 镇胡墩:阳高县镇宏堡直北700多米处,嘉靖年间筑,与今官屯堡乡搭界。 新界石墩:在今官屯堡乡韩家营西南三里长城拐角处,明代靖虏堡(镇宏堡)所辖边垣之西界即到此,此处有一小河床,迤东南达小二对营。 定远墩:在官屯堡乡韩家营东南二里处长城线上。 镇口墩 镇口墩:在守口堡东侧的山上,属阳和卫,与浑源窑乡搭界。 镇河墩 镇河墩:在守口堡稍北的山顶,属阳和卫,与浑源窑乡搭界。 关子沟墩:在浑源窑乡三道洼村,为《三云筹俎考·大同镇图》所标的“关子沟墩”,关子沟东起西沟门村,西止小饮马沟,长二十里。 以上九墩属阳和兵备道之东路辖。嘉靖二十七年添设阳和兵备道,分新平路和东路。 水口六墩 水口六墩:在镇羌堡东北700米处(饮马河东),是镇羌堡分边(自东向西)第六墩,属分巡冀北道之东路辖,稍东有月牙六墩,是偃月边的起始点。 铁裹门:在守口堡北部一里与浑源窑乡搭界处,筑于嘉靖年间。长城到达河床处有一铁裹门,水流从两个门洞流出,门洞高一丈余,宽丈余,全用石材砌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守口堡村民拆毁,石料砌了水渠。 不知名称的部分散墩: 1)官屯堡乡哈蟆石沟西南四里的土墩。 2)黑土台镇太平庄村西二里之土墩。 3)官屯堡乡上营子村东南一里的土墩。 4)官屯堡乡头墩沟村西三里的两个土墩,南北相距250米。 5)官屯堡乡头墩沟村东南二里之土墩。 6)聚宝庄镇圐圙村南二里之土墩。 7)新城湾乡四台洼村东山上的土墩。 8)红砂坝镇东双台村南山上的两个土墩。 9)官屯堡乡獾子窝村西三里的土墩。 10)官屯堡乡上营子村南五里、会远台北部边墙外700米山巅上之土墩。 11)隆盛庄水泉寺东北的土墩,东北接北窑子威宁墩,西南接帽儿山村北宁远墩。 12)旧城东北阮家窑村东、581县道南侧的土墩。 13)旧城东北五里、东铺路村西的土墩(已毁圮)。 14)三义泉镇酸刺湾村东南五里山顶的墩台。 15)隆盛庄西南部、四十号村南三里山豆角山上的土墩。 高山卫所领墩台: 明宣德元年,高山卫从云岗西高山堡移驻阳和城,阳和卫领西段边垣,高山卫领东段边垣。高山卫所辖边垣西起今浑源窑乡朱宏窑东北部之黑山墩,东止兴和县南湾乡四道沟村东之清凉寺墩,再迤东属天成卫辖。清代乾隆十五年到光绪二十九年间此地属丰镇厅管辖,摘录于此,以飨读者。自西向东依次为: (1)黑山墩:在今丰镇市浑源窑乡朱宏窑东北三里的朱宏山顶,西接阳和卫平土山墩,迤东南十里是土山儿墩。 (2)土山儿墩:在今浑源窑乡岳家梁东南二里的山巅,东南距中空墩十里。 (3)中空墩: 在今兴和县苏木山北,确址暂不明。 (4)九川岭墩:在兴和县店子镇葛胡窑西南二里,迤东十里是中分岭墩。 (5)中分岭墩:在店子镇兔胡崖西一里之山顶,迤东十里是分水岭墩。 (6)分水岭墩:在店子镇牧厂沟东北二里,迤东六里是芦苇沟墩。 (7)芦苇沟墩:在店子镇头道边村西南一里,迤东六里是灭胡墩。 (8)灭胡墩: 在头道边村东六里的山顶,迤东北十里是清凉寺墩。 (9)清凉寺墩:在南湾子乡四道沟村东南三里。 镇川堡分边第十五墩,北对官屯堡乡蛤蟆石沟 明初大边大同前卫到高山卫部分墩台信息表
【参考资料】 1. 明成化《山西通志·卷三》 2. 明王士琦《三云筹俎考》 3. 明魏焕《九边图考》 4. 钦定四库全书《山西通志·卷十一》 5. 清道光《大同县志·卷三》 6. 清光绪《丰镇厅志》 7. 光绪三十一年《归绥道志》 8.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 作者:吴宏世,1956年出生,1976年参加工作,丰镇啤酒厂退休员工,喜爱文史。现住丰镇新区大西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