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程序质量控制,为土壤环境监测保驾护航

 zhaokui1128 2017-09-15


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除了需要科学、严谨的监测技术体系支撑外,还需要全程序的质量控制予以保证。土壤环境监测的特殊性,如土壤类型的多样性、样品采集的不确定性和土壤样品的不均匀性等,大大提升了土壤监测质量控制的难度和实施的必要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建规则-控过程-设监管-做评价”为土壤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总思路,立足全程序和全要素质量管理理念,构建并逐步落实国家网土壤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2016年,我国首次开展国家事权、基于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的例行监测。总站以《国家环境监测网质量体系文件》为土壤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从点位布设、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流转、样品制备到样品测试,推进全程序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按照监测机构自律和国家外部质量控制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控制监测活动的实施过程;依靠现场检查-网络监控-信息审核的联合监督机制,通过多渠道、多措施、多手段、多方式的多元化监管模式,系统实施外部质量监督;分步建立土壤监测信息平台,逐步实现监测实况和监测数据同步管理,全面掌握监测状况。


具体措施包括:


布点


在保证科学性、合理性、代表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兼顾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历史信息等因素,在统一的点位布设技术规则支撑下,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逐步建立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确立背景点、基础点和风险监控点。


采样


针对土壤样品采集野外操作的多种不确定性和质量控制难点,除采用GPS定位等技术控制措施外,开发了“采样移动端/采样管理系统”,对任务下达、计划安排、工作进度、点位信息、技术人员和采样信息等实施在线、信息化管理,通过控制点位偏移距离实现精准采样,通过现场上传采样图片实现远程监控。


样品编码


借助于样品编码技术和信息化强制管理措施,土壤监测样品在采样现场就全部实现了随机编码,将样品变为“盲样”,保证“采测分离”,消除人为干扰;同时,根据质量控制计划,可以随时进行再次编码和分样。


制备与流转


样品运输、流转和制备环节容易造成样品编号混淆、包装破损和样品被沾污等,通过现场监督、现场检查、信息核对和远程视频监控等方式进行质量控制,试样制备质量核查也是有效的质量检验措施。


样品测试


通过统一质控样研制及发放、标准样品盲样发放、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比对测试、批次质控等措施对样品分析测试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并配合现场质量监督、技术资料和质量控制资料审核等外部质量监督方式,实现多元化质量控制。


随着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质量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壤监测的质量控制方式将得到不断完善和拓展,样品自动解码、样品采集精准程度和分析测试质量的自动判定、监测质量相关信息的在线报送和有效整合、异地样品测试等更加便捷、高效、优化的措施都将成为现实,全面推进土壤监测数据质量的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