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是“近体诗”与“古体诗”最主要的区别。由于古代官方科举的需要,格律诗逐渐成为了古代文人日常写诗的标准。不可否认的是,格律诗依旧是现代诗坛的主流形式,从一首诗的格律就可以看出作者在诗词方面下过的功夫。那么格律包含了哪方面的内容呢?下面笔者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近体诗”的格律规则。 一·字数 格律诗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句,一种是律诗,一般才是采用五言、七言的句式,五言就是一句只有五个字,七言一句有七个字。绝句一共有四句,律诗有八句,十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每两句称为一“韵”。古代官方科举一般采用的是六韵十二句或八韵十六句,称为“应试诗”,也叫“试帖诗”。日常使用的是绝句和律诗。 二·平仄 所谓“平仄”其实就是古代文字发音的声调。古代也有平、上(shang3读三声)、去,入四个声调,类似于现代汉语的四声,不同的是,古代除“平”声以外,其余三声都称为“仄”声,而现代则将一、二声称为平声,三、四声称作仄声。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其实就是采用是平声与仄声相互交替的形式,以便在吟咏之时产生抑扬顿挫之感,与乐理相通。近体诗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乍听之下有些许错综复杂,剖析结构之后才发现其实是很简单的。古代写诗的平仄有一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在七言句里第一、三、五的平仄是不用考虑的,可以用平声,也可以用仄声,第二、四、六字的平仄都是固定的。(在五言句里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句口诀对新手来说很容易牢记,但有这句口诀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不能犯“孤平”、“三平尾”。什么是“孤平”和“三平尾”呢?下面笔者会详细说道,先介绍一下平仄的格式。 我们在诗词平仄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词,“平起平收”、“平起仄收”等。这里说的“起”,其实是按首句的第二个字来算的,“收”则以首句的末字。比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一句的平仄格式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句就是按“雨”字来算平起还是仄起的,显然此处是仄起平收。一般来说,首句什么声起什么声收,这一句就奠定了整首诗的平仄框架。我举一个仄起平收的正格: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七个字除了首句可平可仄,其他句中单数句末字必须是仄声,双数句末字必须是平声。我们只看第二、四、六字的话,其平仄是这样排列的: 仄—平—仄, 平—仄—平。(与上一句相对) 平—仄—平,(与上一句相粘) 仄—平—仄。(与上一句相对) 通过这个结构,我们可以看出每一句的二四六字都是错开的,只要第一句第二字的平仄定了,那么接下里的每一句二四六字基本都定了,就算继续接下去写成律诗,原理也是一样的。比如我们拿掉第一句,那么原来的第二句就变成了第一句,成了平起平收,其二四六字结构就成了: 平—仄—平, 平—仄—平。(与上一句相对) 仄—平—仄,(与上一句相粘) 那么我们第四句应该接的就是: 平—仄—平。(与上一句相对) 诀窍就是句中双数字的平仄与前面相反,单数句与上一句相粘,双数句则与上一句相对。剩下的可以举一反三,兹不胜举。
只要规避了“孤平”、“三平尾”这两个问题,“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完全适用。除此之外,在日常写作中,经常会遇到这种问题,“这个字在这个地方只能用平声,但是我用的是仄声则出韵,但是找不到平声字可以改”,这种情况就可以考虑“拗救”,即在后面补上一个平声字,有本句拗救,也有对句拗救,这两种情况以后笔者会在详细解释,这里先跳过。还有另一种方式就是直接不顾,出韵也无妨,虽然在韵律上有瑕疵,但是意境上的优美足以使原来的缺点瑕不掩瑜,前提是你有足够的自信。 三·对仗 “对仗”是律诗最大的特点,在声韵的基础上添加了对偶的条件,使得全诗的形式更加丰富,颇具观赏性。“对联”的由来,也是从律诗中发展而来并逐渐形成一门新的学问的。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采用对仗的方式,偶有首联也对仗或者尾联也对仗的情况。对仗有几种形式:宽对、邻对、自对、错综对、流水对,几种对仗的内容以后再详细介绍。对仗一般要求词性相对,而且不能出现相同的字(叠字不算)。 四·押韵 “押韵”是写诗最基本的元素,其原理是在句末采用发音相近的字以达到每一句都声韵协调的目的。格律诗要求一韵到底,即需押韵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许多不了解格律的人常常忽视了这一点。今人写诗采用两种韵法,一种是古代语言为基础的“平水韵”,现今少数方言仍保留古韵的特征;另一种是现代普通话对应的“新韵”。两种用韵没有优劣之分,以方言入诗采用平水韵在朗诵时可以更加体会声韵的优美,以普通话入诗则推荐用新韵。下面笔者简单介绍一下两种韵的韵部。
在日常写诗中可能会有上述一些毛病,这些问题古人也经常遇到过,即便之如李、杜,也有失律犯韵的时候。唐人对格律瑕疵的态度还是很宽容的,到了宋代由于官方科举的要求,格律才变得严格起来。归根结底,诗以言志,格律是为意境服务的,其目的也是用声韵与形式衬托意境的优美,有些佳作甚至就是带着瑕疵流传至今的。所谓有格律,不惟格律,不以律害意。 最后附上一首犯“挤韵”的作品,再次声明,水平有限,仅供见笑。 (以上文字纯属手打,如有疏误,还望见谅) 夜读有怀 落花一句谢春残, 无力东风字字拦。 为遣清词酬往事, 凭端唐宋拟高谈。 窥书云月半窗晚, 绕指鸳鸯两字寒。 始悟闲愁无计解, 由来人事总为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