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护国元勋蔡锷传奇┃青涩时光

 春在堂书苑 2017-09-15

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蔡锷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城东之亲睦乡蒋家冲蔡桥头(今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

邵阳位于湖南中部略偏西南,古属荆州,春秋战国时属楚地,秦朝时属长沙郡,西汉初置昭陵县,属长沙国。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封昭阳侯于昭陵县东,属零陵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改昭阳侯国为昭阳县,与昭陵县同属昭陵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昭陵县、昭阳县为邵陵县、邵阳县,邵阳之名自此乃始。南朝陈并高平、邵陵两县于邵阳。南宋理宗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设宝庆府,邵阳为其附郭之县。元、明、清时代均承袭之。

邵阳地处衡邵丘陵盆地西南边缘向山地过渡地带,南部河伯岭山脉腕蜒与东部四明山脉相接,形成东南屏障,中北部黄荆岭石灰岩低山突起,东北则以山地为主。境内陆势南高北低,以丘陵、平原为主,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温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生长季长,加之河溪纵横,水源丰富,十分有利农业和养殖业,因此,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发达较早,是为湘西繁华之区。

邵阳(宝庆)的自然风光

邵阳山青水秀,人文荟萃,以物华天宝、代有名人而名播天下。唐代有诗人胡曾,以《咏史诗》而著称;明代有车大任,长期任职闽浙,官至布政使司左参政,著有《囊萤阁正续篡》《归田集》等近百卷;清早期有车万育,曾任岳麓书院山长(校长),善书法,著述甚丰;晚清则有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家魏源。尤其是与宝庆相邻的长沙府湘乡县曾国藩兴军后,一批邵阳府籍湘军将领迅速崛起,相继成为晚清重臣,其中有两广、两江总督刘坤一,甘新布政使魏光焘,安徽巡抚江忠源,江南提督杨金龙,等等。

蔡锷故居

蔡锷的父亲叫蔡正陵,为人聪明机灵,勤快能干,粗通文墨算术。蔡锷的母亲王氏,两三岁的时候就被父母带着在外逃荒,后来情况越来越困难,她又是一个女孩,不久就被遗弃在一棵大树下。幸有王家老人路过那里,见她可怜,将她救下,带回家去,抚养成人,所以也就姓王了。一直到她去世,也没有一个名字。蔡正陵和王氏结婚后以务农为生,躬耕自食。

蔡锷出生后,取名为艮寅,字松坡。取这个名和字是有来历的。据说,王氏分娩之前,做了一个梦,梦见她在一个长有翠松的山坡上,遇见一只白虎,温驯地跑到自己身边。一觉醒来,蔡锷就呱呱堕地。因艮为山,寅属虎,故名艮寅;又因虎出松林之坡,故字松坡。对于“松坡”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松坡未诞时,父进香南岳,夜宿祝融峰,梦坐松坡下,一老妪送一儿至,曰:善视之,不凡也。归,即先生也,因锡名“松坡”。蔡锷是蔡正陵和王氏的第二个孩子,他前面还有一个姐姐叫荣闺,人称大姑。

1883年,蔡锷1岁时,蔡正陵以离家一百多里的邻县武冈谋生较易,便举家由邵阳迁居武冈山门大坝上(今邵阳市洞口县水东乡杨湾村),在那里住了3年后又迁洪庙。1887年,蔡锷5岁时,蔡正陵又举家迁居山门城西之黄家桥。到黄家桥后,蔡正陵先是在家接活为人缝纫,后在镇上一家商店当店员,还做过一些小生意。蔡锷母亲王氏则在家煮酒、磨豆腐,操持家务。尽管如此,随着蔡锷的两个弟弟蔡鍊(字松垣)和蔡钟(字松墀)的相继出世,蔡正陵一家生活仍相当困难。蔡母王氏后来谈到蔡锷早年出门上学的一段情况时说,那时要走三天旱路,家里没钱,给他带了一个咸鸭蛋,在路上只买饭不买菜,一个咸鸭蛋就吃了三天。蔡锷也曾“一日述幼年贫苦之状有动于中,以致泪盈于眶”。

蔡锷母亲王氏

1888年,蔡正陵自办私塾教授学生,以所收束修维持生活。其时,蔡锷刚满6岁,也由乃父亲自启蒙。蔡正陵对蔡锷期望甚殷,“认为这个孩子聪颖好学,遂加意培养,督导严格”。次年,蔡锷受当地大地主刘辉阁知爱,被免费接到刘家所设的私塾,与刘家子弟一同接受旧式教育。在刘家私塾,蔡锷“首先是读《三字经》、《论语》,然后《孟子》、《大学》、《中庸》顺序读上去”。读了一年后,刘辉阁见蔡锷聪明活泼,心中大喜,又将寄养家中的侄女刘森英(后改名刘侠贞)许配蔡锷。

年幼的蔡锷勤奋好学,“每日别人背书一回二回,他常是背四回五回,或者更多”,因此,他对所学内容,“读得纯熟,背诵如流,一字不错”。若听说亲属有藏书时,即便是远隔几十里外,他也设法借来,一睹为快。在潜心披阅的过程中,蔡锷喜欢亲手抄录,并写下了许多读书札记。看到孩子废寝忘食读书的情形,蔡锷父母有些心疼,怕他苦学影响身体,每晚只让蔡锷用一小碟油,但他却瞒着父母,在灯碟里不时地添注着白天偷藏起来的灯油,彻夜诵读,油尽始眠。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10岁时,蔡锷就读完了“四书”、“五经”,并能够写出比较流畅的文章,在当地有“神童”之称。在蔡锷的家乡流传着许多反映蔡锷小时候聪明机灵的故事。

据《邵阳县志》记载,蔡锷9岁那年去应童子试的时候,是父亲让他骑在自己的脖子上,驮着他到县城考场的。县令看见后,感到做父亲的对儿子太娇惯了,但做儿子的又是如何呢?是否真有才学?于是灵机一动,出了个上联,让蔡锷应对。县令出的上联是:“子将父做马”。蔡锷听后,未加思索,立即对道:“父望子成龙。”县令听后大喜,啧啧称赞说:“真是个神童啊!”

有一个蔡锷击鼓闯堂献征联的故事说:李蟒牛上任宝庆知府职,时值中秋佳节,是夕,浓云敛月,彻夜昏暗。李蟒牛不悦,他便根据当时节日气候,撰写一首楹联上联贴在府衙大门左侧,并在旁边张贴征联布告,广求宝庆各地文人墨士前来献对。其上联是:“中秋月不明,挂一盏灯,替乾坤增色”。闻讯而来的宝庆各地秀才、贡生、举人会集府城,绞尽脑汁,应对下联,因无时令气候的巧合,无法献对,只得扫兴而归。李知府见之大为失望,摇头不悦,嘘唏长叹说:“宝庆无才子,可叹可悲。” 9月,9岁的蔡锷随父进城购买书籍,听说此事后,异常气忿,要求父亲带他前往。来到府衙门首,他抬头一望,上联内容,映入眼帘。他垂头悟思,便胸有成竹,然后随父返家。越明年,正是旧历惊蛰节气,当天,春晖暖照,惊蛰无雷,蔡锷怡然自得,恳求父亲带他进城献对,其父允诺了他的要求,父子俩高兴地进城去了。蔡锷来到府衙门口,骑在父亲肩上,手执击鼓棒,朝悬挂在衙门外的惊堂鼓上猛击三下。李知府闻听鼓声后,立即升堂,并对衙役说:“传击鼓人”。衙役答道:“禀大人,击鼓者并无冤情,是一个黄毛娃娃来击鼓应对的。”李知府听后,惊愕万状,忙命衙役取笔墨纸张,府外应对。衙役来到门首,将笔墨纸张交给蔡锷,并轻篾地说:“黄毛娃娃,门外献对。”蔡锷接过纸笔,一挥而就:“惊蛰雷未动,擂三通鼓,代天地回春。”下联时令气候贴切,辞情并茂,对仗工整,含义深刻,擂响声声战鼓,敢教天地回春,气势磅礴,叱咤风云,表现了蔡锷从小就具有雄才胆略。衙役把蔡锷献对的下联呈交李知府,他看完之后,拍案大喜:“奇才,奇才,此子不愧神童也”。李知府便躬身迎接,并宴请蔡锷父子。从此,蔡锷神童之称,广传宝庆内外。

宝庆府的城墙

还有个蔡锷对对子的故事说:蔡正陵带小蔡锷到宝庆府应考时,走过一家商店,柜台上摆着一块画着福禄寿三星的镜屏。蔡锷十分喜欢,伫立观看,久久不去。老板见了,问蔡正陵:“这童子是什么人?” 蔡答:“小儿。”问:“来此做甚?”答:“赴考。”老板大惊,怎么这小小年纪就来赴考?停了一会,向蔡锷问道:“小相公,这镜屏你喜欢吗?我出个对子,倘能对上,便把镜屏送你。”蔡锷说:“请出个试试。”老板念道:“福禄寿三星拱照。”蔡锷应声对道:“公侯伯一品当朝。”老板听了,高声赞道:“对得好!对得好!好兆头,一定高中。”并双手捧起镜屏递与蔡正陵,言道:“恭喜!恭喜!”蔡正陵满心欢喜,端着镜屏回到伙店,伙店人闻知此事,无不同声称赞。

蔡锷不仅书读得好,而且从小崇拜古典英雄人物。有一次,蔡正陵带他到镇上看戏,演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戏中雄姿英发的周瑜和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家中,小蔡锷就与同伴们模仿戏中的场景,扮演周瑜,坐上椅子,手中扬着纸做的小红旗,昂头瞪眼,高声唱道:“威风凛凛镇长江,一片丹心保吴王,一战吓破曹军胆,水军都督小周郎。”他唱到“小周郎”三字,故意把声音抬得很高拖得很长。惹得同伴们满堂哄笑。

蔡锷从小还一股倔强劲,不肯轻易服输。他在刘家大院读书时,与刘辉阁的儿子刘肇泮同学。虽然蔡锷比刘肇泮小3岁,但暗地里处处与刘肇泮比高低,学习上不用说,在耍力气方面,蔡锷也不甘示弱。有一次,两人在溪边沙滩上玩耍,肇泮顺手捡一颗小石子,往空中一掷,约三、四丈高,笑着说:“松坡,你试试看!”蔡锷即捡一小石子,仰头扬手一掷,却还不到两丈高。肇泮哈哈大笑,说道:“背书熟,我不如你,掷石高,你不如我。”蔡锷默不做声。从此每在放晚学后,便悄悄去沙滩练习掷石子。过不多久,蔡锷拉肇泮再去比掷石子,两人连掷三次,肇泮使尽力气,耍尽手法,都没有蔡锷掷的高。肇泮有点害羞,脸儿红了,少刻,肇泮叫道:“来!看我这石子在水上跳舞吧!”于是侧着身子,摆开手势,顺手一甩,只见甩出的石子在水面跳了又跳,连续五、六跳,约有一丈多远。蔡锷也拾颗石子照样甩去,可石到水面一跳也不跳,就沉下去了,引得肇泮摇头晃脑,哈哈大笑。蔡锷从此也和从前练习掷石子一样,一有空时便去溪边练习。此后不久,蔡锷与肇泮比赛,不但比肇泮甩的石子跳得多而且跳得远,有时直跳过溪对岸去了。

古谚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以上故事虽是流传于民间的传说,但与蔡锷后来所表现出来的学识和秉性是相吻合的。这说明蔡锷小时候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

(摘自:邓江祁著:《护国元勋蔡锷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