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商周三代纪年表》(清华、北宋两个版本)

 虛怀若谷 2017-09-15


一、清华大学《黄金书屋》出版光牒《夏商周三代纪年表》

经过众多学者多年的努力,夏商周断代工程组终于在2000119日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这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为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给出了一个时间上的标尺,解决了我国争论达两千余年的古代王朝年代问题,使它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它定夏代约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商以公元前1600年为界,商周(武王伐纣之年)以公元前1046年分界。同时又根据依据武王伐纣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确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来的年表和西周诸王年表。《夏商周年表》的公布,为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给出了一个时间上的标尺,解决了我国争论达两千余年的古代王朝年代问题,使它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
   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组断定:

夏朝年表:(公元前2070——前1600年),共经历了470年,16个君王: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孔甲、皋、发、癸。
商朝年表:(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共经历了554年;以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一、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19位王,盘庚是第20位君王;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迁殷前)。
  二、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共经历271年,13位君王(包括盘庚):
盘庚(迁殷后) 公元前1300年;
小辛 在位50年;
小乙 1251年;
武丁 1250年——前1192 ,在位59年;
祖庚 1191年;
祖甲
廪辛  在位44年;
康丁 1148年;
武乙 1147年—1113年, 在位35年;
文丁 1112年—前1102年, 在位11年;
帝乙 1101年—前1076 ,在位26年;
帝辛(纣) 1075年—前1046年, 在位30年;
西周年表:
武王 1046年—前1043年, 在位4年;
成王 1042年—前1021年, 在位22年;
康王 1020年—前996年, 在位25年;
昭王 995年—前997 ,在位19年;
穆王 976年—前992年, 在位55年;
(共王当年改元) 
共王 922年—前900 ,在位23年;
懿王 899年—前892 ,在位8年;
孝王 892年—前886 ,在位6年;
夷王 885年—前878年, 在位8年;
厉王 877年—前841年, 在位37年;
(共和当年改元) 
共和 841年—前828年, 在位14年;
宣王 827年—前782年, 在位46年;
幽王 781年—前771 ,在位11 

周朝从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共经历271年,13位君王。

注:从清华大学此版本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代年表》对比,清华此资料没有错的,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代年表》:一是把武丁的年代写成 (前1250年——前1129 ,在位59年);应该是清华此资料是对的(武丁为 1250年——前1192 ,在位59年);二是把后三个王(共和、宣王、幽王)末载上去。因此,清华版本全面得多。 


二、北宋易学家邵雍所著《皇极经世》与《夏商周年表》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共和元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现在,我们以北宋易学家邵雍所著《皇极经世》“以运经世”中所推得的“夏商周年表”与之对照,列举了邵雍以之确定各代帝王在位年数的依据。邵雍於九百多年前,能推出较今日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更为详细的历史年表,当有今日见不到的文献依据。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今日清华大学出版发行的《黄金书屋》光碟中的《中国历代纪年表》与《中国历代帝王年表》,又与邵雍所推年表几乎完全相同。明确邵雍所推历代帝王年表的来龙去脉,对於我们今後进一步完善《夏商周年表》,可能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北宋的易学家邵雍与司马光是好朋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起东周威烈王23年(公元前403年)至後周显德六年(公元年959年),凡1362年。邵雍则著《皇极经世》,帝王纪年起唐尧元年(公元前2357年)至後周显德六年,凡3316年。他书中的“中间三千年”治乱与兴废的陈迹,是“二帝起禅让”到“五代如传舍”的帝王大事记。

清《四库全书总目.皇极经世书提要》曰:“《皇极经世》盖出於物理之学,所谓易外别传者是也。其书以元经会、以会经运、以运经世。起帝尧甲辰至後周显德六年己未。而兴亡治乱之迹,皆以卦象推之。朱子谓《皇极》是推步之书,可谓能得其要领。”(《文公易说》卷十九有如是说:“《皇极经世》是推步之书。经世以十二辟卦管十二会,绷定时节,就中推吉凶消长。尧时正是《乾》卦九五。”)清《四库全书总目.帝王纪年纂要提要》又曰:“元察罕撰……其书本《皇极经世》为准,自太皞以下诸帝王,各载其在位年数,而略述兴废大旨於每代之前。”由此可见,四库馆臣虽把《皇极经世》定性为“推步之书”,然又承认其内容是三千多年的历史年表。

2000年11月 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共和元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这是许多专家学者多年辛勤工作的成果,在断代研究工作中,参考了大量甲骨文的记载,并利用C14等高科技手段对出土文物进行了年代鉴定,应该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该《夏商周年表》夏年表列禹至癸17王(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无每王在位始终年代),商前期年表列汤至盘庚迁殷前21帝(公元前1600-公元前1300,无每帝在位始终年代),商後期年表列盘庚迁殷後至帝辛12帝(公元前1300-公元前1046,其中分别有武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在位始终年代),西周年表列武王至幽王12王、1共和(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各列每王在位始终年代)。

北宋的易学家邵雍所著《皇极经世》“以运经世”中的有关内容分别整理成为夏、商、周三个历史年表,并与目前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进行对照。於是就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早在九百多年前邵雍能搞出比今日《夏商周年表》更为详尽的历代纪年表?这使我们联想到:当时邵雍所进行的断代研究,必定有相当的文献依据,而且可能是今日见不到的文献依据。

 

一、北宋邵雍的“夏代年表”

朝代

年代(公元前)

干支纪年

王(帝)

在位年数

2224-2198

丁巳-癸未

27

2197-2189

甲申-壬辰

9

2188-2160

癸巳-辛酉

太康

29

2159-2147

壬戌-甲戌

仲康

13

2146-2119

乙亥-壬寅

28

2118-2058

癸卯-癸卯

少康

61

2057-2041

甲辰-庚申

17

2040-2015

辛酉-丙戌

26

2014-1997

丁亥-甲辰

19

1996-1981

乙巳-庚申

16

1980-1922

辛酉-己未

不降

59

1921-1901

庚申-庚辰

21

1900-1880

辛巳-辛丑

21

1879-1849

壬寅-壬申

孔甲

31

1848-1838

癸酉-癸未

11

1837-1819

甲申-壬寅

19

1818-1766

癸卯-乙未

53

二、北宋邵雍的“商代年表”

朝代

年代(公元前)

干支纪年

王(帝)

在位年数

商前期

1766-1754

乙未-丁未

13

1753-1720

戊申-庚辰

太甲

33

1719-1692

辛巳-己酉

沃丁

29

1691-1667

庚戌-甲戌

太庚

25

1666-1650

乙亥-辛卯

小甲

17

1649-1638

壬辰-癸卯

雍己

12

1637-1563

甲辰-戊午

太戊

75

1562-1550

己未-辛未

仲丁

13

1549-1535

壬申-丙戌

外壬

15

1534-1526

丁亥-乙未

河亶甲

9

1525-1507

丙申-甲寅

祖乙

19

1506-1491

乙卯-庚午

祖辛

16

1490-1466

辛未-乙未

沃甲

25

1465-1434

丙申-丁卯

祖丁

32

1433-1408

戊辰-癸巳

南庚

26

1407-1402

甲午-己亥

阳甲

6

商後期

1401-1374

庚子-丁卯

盘庚

28

1373-1353

戊辰-戊子

小辛

21

1352-1325

己丑-丙辰

小乙

28

1324-1266

丁巳-乙卯

武丁

59

1265-1259

丙辰-壬戌

祖庚

7

1258-1226

癸亥-乙未

祖甲

33

1225-1220

丙申-辛丑

廪辛

6

1219-1199

壬寅-壬戌

庚丁

21

1198-1195

癸亥-丙寅

武乙

4

1194-1192

丁卯-己巳

太丁

3

1191-1155

庚午-丙午

帝乙

37

1154-1122

丁未-己卯

帝辛

33

 

三、北宋邵雍的“西周代年表”

朝代

年代(公元前)

干支纪年

王(帝)

在位年数

西周

1122-1116

己卯-乙酉

武王

7

1115-1079

丙戌-壬戌

成王

37

1078-1053

癸亥-戊子

康王

26

1052-1002

己丑-己卯

昭王

51

1001-947

庚辰-甲戌

穆王

55

946-935

乙亥-丙戌

共王

12

934-910

丁亥-辛亥

懿王

25

909-895

壬子-丙壬

孝王

15

894-879

丁卯-壬午

夷王

16

878-842

癸未-己未

厉王

37

841-828

庚申-癸酉

共和

14

827-782

甲戌-己未

宣王

46

781-771

庚申-庚午

幽王

11

 

四、北宋邵雍的“东周代年表”

 

朝代

年代(公元前)

干支纪年

王(帝)

在位年数

东周

770-720

辛未-辛酉

平王

51

719-697

壬戌-甲申

桓王

23

696-682

乙酉-己亥

庄王

15

681-677

庚子-甲辰

厘王

5

676-652

乙巳-己巳

惠王

25

651-619

庚午-壬寅

襄王

33

618-613

癸卯-戊申

顷王

6

612-607

己酉-甲寅

匡王

6

606-586

乙卯-乙亥

定王

21

585-572

丙子-己丑

简王

14

571-545

庚寅-丙辰

灵王

27

544-520

丁巳-辛巳

景王

25

520-520

辛巳-辛巳

悼王

1

519-476

壬午-乙丑

敬王

44

475-470

丙寅-辛未

元王

6

469-442

壬申-己亥

贞定王

28

441-441

庚子-庚子

哀王

1

441-441

庚子-庚子

思王

1

440-426

辛丑-乙卯

考王

15

425-402

丙辰-己卯

威烈王

24

401-376

庚辰-乙巳

安王

26

375-369

丙午-壬子

烈王

7

368-321

癸丑-庚子

显王

48

320-315

辛丑-丙午

慎靓王

6

314-256

丁未-乙巳

赧王

5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