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华新任命了41岁的CEO,57岁的现任CEO,江慕忠(Joseph Jimenez)很快将离开公司,前往硅谷。他表示,很向往科技创业的热土,除了要与家人有更多时间之外,很可能加入某家基金公司,开始其风投VC或私募PE的投资生涯。 江慕忠的部下,负责诺华医药的另一高管,David Epstein 也在去年五月离职,在今年初加入 旗舰(Flagship VC) 基金,成为其合伙人。 做生物医药投资基金的合伙人都有哪些背景呢? 翻阅一下几家著名基金的团队介绍,不难看出,有许多是有理工和科学博士,医学博士,商业管理硕士(MBA), 法学博士(JD),或金融方面名校毕业生,也有不少是来自业界管理精英,商务发展BD,成果转化,创业或总裁或CEO的工作经历。 像江慕忠和Epstein那样具有跨国药厂首席执行官工作背景和业绩的人,离职或退休后,加入投资公司或基金公司的大有人在。 随便翻阅了一下,知名大药企前高管的第二春,后继职业生涯的确有不少选择进入基金公司。 (诺华总裁Joseph Jimenez) 加入投资的药企老总 前先灵葆雅公司首席执行官 (美籍巴基斯坦人) Fred Hassan 在默沙东收购先灵葆雅后离开加入华平基金(Warburg Pincus),成为高级合伙人。 2010年至2013年,他受基金公司派遣,出任博士伦(Bausch & Lomb)公司的董事长,亲自掌舵直到博士伦卖给Valeant药业。 前赛诺菲首席执行官魏巴赫(Chris Viehbacher)被董事会解雇后,调整心态,很快就参与募集了20亿美元。2014年6月,魏巴赫与合伙人一起设立了Gurnet Point 资本。基金的主要投资人是雪兰诺(Serono)公司的创始人及其家族基金。当年,雪兰诺公司以133亿美元卖给德国默克。 辉瑞前首席执行官Jeff Kindler。2010年12月被董事会突然解职后, Kindler选择加入了风险投资公司Lux Capital 并成为其合伙人,担任旗下数家公司的董事。 Medimmune的David Mott。2007年,阿斯利康140亿美元收购MedImmune后,Mott套现一大笔钱,加入美国知名风险基金NEA,成为该基金的合伙人,负责美国东岸的生物科技和健康产业投资。其实,他在加入MedImmune公司前,就曾经在Smith Barney 的投行部做过健康产业投资。 Cubist制药公司前首席执行官Mike Bonney。Bonney是创建和运营中型生物科技公司的高人, Cubist公司被默沙东高价收购后,他加入一家波士顿为基地的三石资本(Third Rock) 成为专注于投资管理早期生物科技企业的合伙人 (Cubist前CEO Mike Bonney) Bonney在2002年加入Cubist公司担任该公司CEO,他任期内,在2007年帮助这家药业实现盈利,公司的拳头产品是daptomycin,这是在Bonney加入公司前,Cubist从礼来买断技术的产品。Bonney领导的团队,利用这个产品所带来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投资企业自主研发抗生素产品,后续公司现金流更多花费在开放式合作的技术交易上。最后公司价值不断提升,美国默克花95亿美元收购了这家企业,让投资方和股东赚得钵满盆满。 几个有趣的现象 从上述可以看到药企老总加入投资人呈现出以下特点:
为何药企老总们喜欢去基金公司任职? 在管理公司许多年,处理更多负责事务,管理几百几千甚至好几万人的企业之后,许多CEO们喜欢换一种工作方式,不需要处理日常事务,也未必要坐班,如果能按投资基金的管理方式,管好几个项目公司,发掘一些好题材,或为基金旗下企业提供好的指导。相对管理一个公司这是比较容易的事。 (创业合伙人VP是一项新兴行业。图为Bessmer Venture Partners的Kristina Shen。网络照片) 同时对企业融资并购交易,他们也是一把好手,代表买方,习惯了收购交易的CEO们,自然很了解大金主的购买习惯和开价范围,所以投资公司也乐于用他们的人脉资源和经验去帮助基金旗下公司顺利退出。 对于这些CEO来说,资源,人脉,经验和管理(人力和资金)的优势,使他们成为基金公司的猎捕对象。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机会。昔日老总们不缺钱,有更多时间,当然可以挑选更轻松更能发挥特长又能体现价值获得高薪奖励和投资回报的工作。基金管理是很好的选择。 有的基金公司不仅吸引这些CEO们加入基金管理人合伙人队伍,也可能吸引到他们自己的许多资金,有他们加盟和站台,不仅新的基金容易募集,现有基金也容易管好和实现退出。 企业管理和产品经营是很讲究艺术,经验和有章可循的。而资本运营相比产品经营更加具有挑战性和成就感。笔者曾经在20多年前美国罗氏公司的员工会上,听说过CEO提到,只有几十人的投资管理团队,管理一家欧洲小银行的钱(公司自由资金)所获得的收益几乎比一个几万名员工的公司所取得的利润还高。 当时认为不可思议,后来才明白,钱生钱,投资股权赚钱,用别人的钱用借来的钱(赚钱),杠杆收购或重仓持股,有时能赚大钱。 当然风险和回报是对等的。有这么的经典的话,促使自己早早就想到,要往资本经营方向去努力。虽然自己不曾做过CEO, 但有幸在就是在这些年中,就“混”进了一家颇有特色的生物医药风险基金学做投资和创业合伙人,受益匪浅,也逐渐摸出了投资早期公司的门道。 所以由衷地感谢罗氏,让我转行进入了VC界,才有今年的感悟和收获。 当然没有CEO经历和待遇的VC新手真的不是那么轻松,没有成功案例就很难在这个行业继续打拼。 投资报道: 王进专栏文章: (健点子ihealth是由海归医药媒体人创办的专业信息平台。我们正在寻找驻上海采编,如果你感兴趣,请与我们联系。发电邮或在文章后留言,我们一般在三天内回复。) 健康追求无止境 点子分享有捷径 健点子ihealth每天清晨带给你一手资讯。 投稿和合作请直接回复或留言。欢迎个人转载分享。其它公众号转载请取得授权并注明出处和作者。联系电邮:healthcarewriter@hotmail.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