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孩子必须都是发明家!

 长沙7喜 2017-09-15

20年后,是人工智能的时代。每个孩子都要有创造性,都要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也就是村上春树所说的“原创性”。否则,连生存都很困难。


场景一

一部纪录片带来的忧虑

 

▲ 热气球由蒙哥菲埃尔兄弟(Joseph Montgolfier,Étienne Montgolfier)发明。1783 年9 月19 日,凡尔赛宫举行了第一次热气球飞行活动,国王路易十六亲赴现场观看。乘客是一只绵羊,一只鸭子,还有一只公鸡。


基本上,每个周五都是我们家的“电影之夜”。

 

最近,我们全家集体迷上了BBC的地平线系列纪录片。已经拍了1000多集的这个系列,最牛逼之处在于“把最前沿的科学成果,用通俗晓畅的方式呈现出来”。

 

上周,我们看的是哪一部呢,叫做《10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Future》(关于未来你需要了解的10件事),是今年刚刚播出的一集。其中有一个段落,讲的是“机器人会抢走人类的哪些工作?”

 

他们请了一位经过多年学习和实践的“全科医生”,她根据某一个具体的病例,来做出诊断。同时,也用新开发出来的一个“机器人医生”根据同样的病例,也做出诊断。

 

结果是一样的!

 

神奇的还不在这里。更神奇的是,这位医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时间,都会受到限制。但是,这个“机器人医生”可以24小时不停不休地学习最新的医学理论、医学案例,并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力。

 

而且,人类因为自身的情绪等原因出现的失误,机器人完全可以避免。现在,很多的手术也都直接由机器人来代替了。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和三川倒是没怎么焦虑,毕竟,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但是,小丸子却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等到我们长大了,留给我们的工作还有什么呢?”(电影之夜 | 看了BBC的这部纪录片,十岁的女儿开始规划人生

 

场景二

一场读书会上家长的惊叹


▲ 公元前300 年,日晷是早期测量时间的仪器之一。当阳光照到日晷的标杆(指针)上时,会在标有刻度的晷面上留下影子,根据影子所在的刻度就能知道当时的时间。

 

暑假前的两个月,我辗转在童书妈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读书会上。

 

有一次,在深圳,我们正在做读书会开启前的准备。一位妈妈急匆匆地走了进来,还没站稳,就大声地跟我们说:“你们知道吗?我们公司今天有机器人来上班了!”

 

她很激动,声音都控制不住的高亢和变调。

 

我们也都很惊异,因为我们知道她就职于一家很大的律师事务所。而上一次的读书会,我们也有书友刚刚分享了已经有会计师事务所和医疗机构开始有机器人同事了。

 

我们很惊诧,因为律师行业主要是依靠人的能力,个体差异很大,机器人怎么能够代替呢?不过,仔细想一想,也就了然了。你想啊,经验再丰富的律师,所掌握的案例、所熟知的法律、所了解的领域,都很有限。但是机器人却可以全面覆盖。

 

或许,上庭的律师暂时还不能够被替代,但谁知道几十年后会不会成为现实呢?

 

场景三

一堂令人震惊的编程课

 

▲ 电话诞生于19 世纪60 年代,它的出现让相距遥远的人们也可以语音交流。1870 年,意大利裔美国人安东尼奥·梅乌奇(Antonio Meucci)第一个申请了电话的描述专利。


小丸子学校附近,有一家苹果专卖店。

 

刚开始,我们也把那里当做买手机电脑的地方。路过的时候,会进去逛一逛,看看有哪些新的产品,小丸子会在那里玩儿一会儿游戏。

 

有一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宣传,说是有针对电影制作、编程等等的课程,还是免费的。

 

于是,我们就给小丸子报了一个暑假的编程夏令营。不得不说,苹果公司的大气、格局、前瞻,不仅每个孩子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还了解了很多正在发生和未来的趋势。

 

我们送小丸子去苹果店,苹果的员工说,还有专门针对家长的编程课,问我们愿意不愿意上。

 

我刚开始犹豫了一下,因为大学学过DOS语言、BASIC语言,C语言——全都没学会,连门儿都没入。一想到编程,头都有两个大。还有啊,我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也都用不着学编程了。孩子们学习,以后肯定有用,而我们似乎没必要学了。

 

但是,我忽然又想到,人工智能是未来的趋势,如果我们不了解下的话,怎么能跟得上时代呢?

 

于是,我们也上了一堂编程课。

 

真是不上不知道,一上吓一跳!原来,现在的编程如此简单。

 

根本不用写代码,只要填任务模块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如果设计一款游戏,你有自己的创意和设计(比如,一个人走到哪里会遇到一个怪兽,遇到后怪兽会怎样反应,他们怎样搏斗),然后,你就把现成的模块填进去就可以了!

 

我真的是很震撼!

 

我问苹果的老师,说,那以后创造一款游戏,只要创意足够,是不是跟电脑说出来,就可以完成了呢?她想了想,说,其实更重要的是创造力,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根据具体的指令,去完成编程的技术环节。未来,应该是越来越“傻瓜”,每个人都可以当导演、游戏设计师、建筑师,很简单地完成一部电影、一个游戏、一个建筑的设计。

 

场景四

一段令人沉思的话语


▲ 盲文发明于1829 年,是盲人使用的一种摸读文字,它能帮助盲人读写和交流。盲文由路易·布莱叶(Louis Braille)发明,他在一次事故中双目失明。盲文用6 个凸起的点来编码字符,不仅能表示字母,还能表示数学符号和音乐符号。


我很喜欢村上春树,几乎读了他所有的书,当然,也包括最近读的这本《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村上的人生轨迹和大多数人不同。我们一般是上大学,毕业,找工作,然后结婚;而村上则是,上大学,工作,结婚,毕业。

 

把小说家当做职业的村上,给我最大启迪的是这样一段话:他引用脑神经外科医生奥利弗·萨克斯在著作《火星上的人类学家》中的话,来阐释原初创造性:

 

创造性有一个特征,它是极其个人化的东西,具有坚定的自我认同和个人风格。它反映在才能之中,与之交融,形成个人化的体例与形态。

 

在这层意义上,所谓创造性就是指打造出新事物,冲破既定的思维方式,自由地翱翔于想象领域,在心里一次次重铸完整的世界,并且始终以内省的批判性眼光审视它。

 

有些不太好懂,是吧。

 

没关系,你看过梵高、毕加索、达利的画吧,看过夏目漱石和海明威的小说吧,听过披头士的《请取悦我》、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吧……它们都是那个时代最具创造性的代表!

 

村上结合自己的创作,总结说到底什么样特征,才算是“拥有原创性”:

  

一、拥有与其他表现者迥然相异、独具特色的风格(或是曲调,或是文体,或是手法,或是色彩),必须让人看上一眼(听上一下),就能立刻明白是他的作品。

 

二、必须凭借一己之力对自身风格更新换代。风格要与时俱进,不断成长,不能永远停留在原地。要拥有这种自发的、内在的自我革新力。

 

三、其独具特色的风格必须随着时间流逝化为标准,必须吸纳到人们的精神中,成为价值判断基准的一部分,或者成为后来者丰富的引用源泉。

  

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马上把小丸子叫过来,大声地说:来,来,来!我给你看一部“未来生存宝典”!

 

场景五

一部启迪思维的好书

 

(这部分有广告意图,请谨慎选择阅读!)

 

我有一个老朋友,做出版的阮总,是我和三川刚刚开始做童书妈妈的时候就开始交往的。所以,也算是和童书妈妈一起走过来的患难之交。

 

我和三川对这样的老朋友,都很关照,经常给他们最优惠的合作条件。原因有二,其一,我们要珍惜最早认可我们的人;其二,他们的作品也印证了我们彼此的信任和欣赏。

 

去年的冬天,我们去阮总那里串门。他是一个很朴实、热情、憨厚、热爱生活的人,我们在一起聊的,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出版、商业,而是生活和思想。

 

那天,在他的工作台上,我随意翻看一些刚出版和没出版的图书。

 

和收藏行业一样,我们也有“半张”的行业称呼。什么意思呢?就是书画的鉴定大师,往往是把卷轴打开半张,就知道是不是赝品,是不是真迹,品相如何,价值几何。

 

而我们做出版的看书,也有类似的经验。一本书,拿在手上不用翻看,凭经验和直觉,就能够估出书的价值。然后,打开书,翻看几页,基本就能准确地知道这本书是好书,还是行货,或者是一本“垃圾书”而已。

 

我记得,看到这本《发明》的时候,还是一本原版的法文书。拿在手上,翻看两页,我就跟阮总说,这可是一本好书!他得意地笑了,说,这可是我们去法兰克福书展上最大的收获!


英雄所见略同。临走的时候,我拿走了一本原版的《发明》,回家后细细翻看。

 

后来,我经常拿这本书,和同事、朋友分享体会,也拿给了很多孩子去看。

 

场景六

未来的孩子,都必须是发明家

 

我们来看这本人类发明史的奇书,我个人有如下的发现和感慨,和诸位家长分享下:

 

其一,人类历史上的发明,推动了人类每一次的进步。



我们看一看,火、镜子、热气球、电话、飞机……可以说,没有发明,就根本没有我们人类。而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最大表现,就是我们的起点或许差别不大,但是,凭借着我们不断地创新,我们的差距越来越大。

 

其二,每一项的发明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

 


人类开始使用火,是在公元前350000年;而日冕则已经是公元前300年了;发明镜子,是在1世纪;显微镜,是在1595年;摄影,1826年;电话,1870年;X射线,1895年;飞机,1903年。

 

也就是说,人类的发明,不是均衡发展的,而是加速,加加速发展的。

 

其三,早期的发明,是集体智慧,后期则是个人行为。



不用说,很多早期的发明,是没有某个具体的发明人的,是很多人共同的智慧结晶。甚至,包括电灯泡、电话等等,都是几个人同时发明的。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明越来越具体到每个人的身上。也随着专利技术的保护,以后的发明,会更多的是个人智慧和能力的体现。

 

其四,无论公司还是个人,要生存,必须要发明、创造、原创。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公司,如苹果、特斯拉、华为等等,他们每个公司拥有的专利,应该都是数以万计了。

 

如果把这些公司的专利也出版为《发明》这样的书,那么,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哪些公司牛逼,哪些公司只是一时的热闹。

 

公司如此,个人也是一样。

 

在未来,每个人也要有自己的创造力,尤其是原创的创造力,这种能力,不是优秀的标准,而是生存的必须!

 

其五、这本书本身就是创造力的训练。



这部分一定要孩子自己去发现,我是万万不能剧透的。

 

可以说,把这本书当做床头书、经常翻阅的书、一本可以看很久的书、引发思考的书,是每个家庭的每个孩子的幸运。


后话:听说最近国家要求新入学的孩子,必须学一门新的主科,科学课。我觉得是很好的措施,而这本书,会是启发孩子科学思维的非常好的选择。


备注:以上图片均出自《发明》一书。


以下为《发明》部分内容视频展示:




未来的孩子,都必须是发明家

神奇立体创意机关书

《 发 明 

适合2岁以上

发明不仅属于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也属于我们每一个孩子。我们旨在用这些足以影响人类文明的发明,以孩子喜欢的打开方式,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种。




《发明》这本书更是精品中的精品。正如书名所示,作者将在书中看到以年代为线索记述的重要发明创造,从史前时期一直到现代,由此了解这些发明创造的意义,以及它们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本书法国版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初次亮相,就成为了该书展中的明星产品,备受推崇,已被多国引进成为热销童书。


作者的解释清晰明了,我们完全能想象到好奇的小朋友们的提问:“可是,爸爸妈妈,眼镜是怎么矫正视力的呢?”总而言之,这本书生动活泼,能够引发讨论,值得推荐。


这本书本身就很独特而且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它设计巧妙,配图精美。小读者们会在触摸和操作这本书的同时理解这些发明创造。每一页都独一无二,从火的发现开始(第一个跨页上的“爆炸”)到X射线,每次都给人不一样的惊喜。书的动态效果在介绍这十八个发明的过程中不断改变。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