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姓名:杨陆峰 1984年,生于大连 现居北京 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2014年,就读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至今 指导教师:陈曦教授 杨陆峰接受采访 《2'11''》150×150cm 丙烯综合材料 2017 《3'08''》150×150cm 丙烯综合材料 2017 《波 · 浪》150×150cm 布上油画综合材料 2017 《蝠117》(右) 150×150cm 布上油画综合材料 2016 《花六 · 门球》150×150cm 布上油画综合材料 2016 《七巧 · 水世界 · 鲯鳅》150×150cm 布上油画综合材料 2017
布上油画综合材料 2017
布上油画综合材料 2016年
布上油画综合材料 2017
布上油画综合材料 2016 作品阐述: 任何群或者有关群落的意识形态都会产生矛盾对抗:个体间的独特性、自私性与排他性;群体间的防卫性、攻击性和互溶性,它们彼此排斥,相互消解。正是这些隐形机制所蕴含的力量不可预知,错综复杂,盘旋上升产生了一股动势,产生了一种抽象的能量。这种能量也映射到文化的发生,发展及消亡的过程中,引发了从个体到群体,再回归于本我的思考;引发了对于自我身份认知重新架构的欲望。宋代黄氏撰写的燕几图和明代基本定型的七巧板作为一种缺失文化发生现象所遗留的非典型性图案纹样,与人的身份一样具有非普遍符号性,当图像经过解构,重组与再造之后,能量、动势、符号、架构的空间等众多元素也许会成为引发思考与产生欲望的途径。借由群体这个抽象词汇到与反应身份文化发生现象的多元结合,从而引发更多元化的深层次问题。 在题材和语言方面,不管是人物、宠物鱼、海洋生物等等都存在着个体与群体间的活动状态。作品中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也是半具象图像形态和燕几图、七巧板等文化符号和抽象图形的对话关系,前者主体由刮刀刻画的线性积累感强化个体与群体间的动势和能量,具有一定张力,后者背景借由对综合颜料的特殊制作,包括:挤出、成型、覆盖、绘制、再覆盖、刻划等方法,形成了奇妙的结构感受和空间关系。两者也突显了文化消逝和再发生的现象规律与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