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格的记忆

 孟溪ProbeT连山 2017-09-15
杨学成

  认识一位老人,中年时没有职业,曾在老长沙火车站为旅客指路。外地来长沙的陌生客人,若要寻找目的地,便会找他问路。长沙城里,无论大街小巷、大小单位,他都了如指掌,不但能指出方向,说出方位,有时还能绘出详细的地图。他凭此谋生十来年,变成了真正的“长沙通”。如今他早已抛开旧业,赋闲在家。不久前,我问他对长沙城是否还那么熟悉,他笑着说:“我现在连自己出门都不认得路了!”于是我们一起感叹:时代的步伐太快,城市的变化太快了。

  是的,变化太快了,快得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就像坐上了高速列车,窗外的景色还没有看清,就已经身在异地,欲回头时,已非旧景。来不及欣赏,来不及回味,徒生感叹。

  于是,人们在努力寻找着过去的一切遗存:实物、文字、图像、声音,希望从这些断片残痕之中,辨认和追忆曾经熟悉的地方和已经飞逝的岁月。这些年,老照片便成了大家悉心关注、热情追捧的物事。我也是一个老照片迷,多少年来一直在经营着它。

  我的老照片,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我四方搜求、广泛征集而得到的,比如湘江一桥从开工奠基到落成通车全过程的那一系列旧照,便是我通过很多途径逐渐积集而成的,为此我历时近十年才使这一系列环环相扣,面面俱到, 成为我收藏中一个比较得意的成果。与此类似的还有一组上世纪六十年代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的旧影,从生产队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到公共食堂炊事的全过程,都有旧照为证。另外一个较为成功的系列影集是长沙木帆社的专题。这个造船厂存在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叶,它的旧照可以为长沙旧日的造船业、手工业和工匠发展史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

  我的旧影集第二个方面,便是我四十年来自己亲手拍摄的各种照片。因年轻时即爱好摄影,曾有意识地让镜头对准现场、对准实况及对准身边的人物、事物和风情民俗。越到后来,越感到身边的大量事物正在迅速地消逝,如不及时摄下,即将无影无踪,似乎有一种责任感压在身上,一定要快拍、多拍,让即将飞逝的眼前事物,尽量多地定格在我的快门之下。我还有意识地尽量了解长沙的城市建设规划,对于即将动工动土的建设项目,提前抢拍,以留下旧日的场景和原貌。

  如果不是个中人,恐怕很难了解摄影迷的艰苦。“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为了拍摄自己想要的照片,也曾经历过种种酸甜苦辣。冒严寒、历酷暑、走夜路、赶远途,似乎是家常便饭;登危楼、钻地洞、爬高山、涉险境,也时常有之。更有人为的阻拦和误解,需要费尽口舌解释和请求,为求拍得一张难得的照片,即使“矮人三分”也不得不权且忍耐。即如今年盛夏,酷暑逼人,可是长沙城出现了难得的蓝天白云,为了拍摄这美妙的场景,我向保安多次请求,经过允许后,徒步爬上了数十层的在建高楼,尽管楼面气温高达五十摄氏度,还是下定决心,逐级攀登,只是为了那“咔嚓”一瞬……

  如今,翻看自己的摄影集,回味当时拍摄的情景和趣事,会觉得百味杂陈。这里面有几十年来已经或正在消失的百业百行、旧街旧巷,有今日长沙城建筑和景物的前生今世,有数十年重要事件的实况写真,有普通人物和家庭的旧影新貌……湘江两岸、星城南北的大片区、大项目,比如梅溪湖、洋湖、坪塘、武广新城片区、黄花空港片区、鸭子铺、苏家托、暮云新区、星沙片区、新河三角洲、橘子洲……它们旧日的风貌,都一一被我摄入镜中,留下影像。它们留下了长沙的记忆,对于我们这一代和我们的后代,都弥足珍贵,因为它们是昨日的见证,是时代的遗存,是历史的断影。

  人一老就喜欢怀旧。有怀旧情结的朋友愿与我一道翻开旧影,去寻找过往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