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瑞雪 | 发现生命需求的迹象!

 咨询师曹丽君 2017-09-15

今天,太多的成人就这样充满善意地把孩子生命中珍贵的东西拿走、扔掉了。

——孙瑞雪


那一年,美国迪斯尼100周年的纪念演出在北京举行,舞台是一个体育场的滑冰场。我坐在座位上,发现周围几乎全是父母带着孩子来看演出的。



演出开始了,云雾层层涌来……一个手持魔棒的仙女滑翔而出……激荡人心的音乐响起……仙女在滑冰场滑翔旋转……


一个美妙的女音响起:

你有梦想吗!

拥有梦想,

梦想就能成真。


一切都在仙女的滑翔和手中魔棒的指点下成真……

所有的观众都在这种美妙中屏气凝神,人们的情绪和感觉被仙女带入了一种精神的情境中。

……

但这感觉有时就被打扰了。



我的身后坐着一位妈妈,她旁边坐着的是她大约9岁大的儿子。

妈妈开始了她的认知教育:

她说:“一个仙女出来了。”

她说:“她用魔棒变出了什么?”

她说:“你能认出来吗?这是皮诺曹。”

她说:“这个是什么?白雪公主。”

她说:“认出来了吗?这是阿拉丁。”

她说:“小时候你看过的,这应该是灰姑娘。”

……

此时此刻,感觉和情绪带领着人的内在,接受着舞台上精神的频频召唤,把观众的精神一个个引导出来,然后再用精神的光辉去回照舞台。精神的频频映现和对流,把人们带进精神生活的精彩世界。

在这当下,认知是多余的。人物和剧情,这些所谓的知识其实只是审美的道具。人是审美的主体而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



妈妈的做法,把孩子的感觉打扰掉了。如果孩子的这种感觉常被打扰,他的感觉、情绪、心灵的系统就会受到破坏,实际认知的系统也不会成长得很好,成长就会出现一个极大的缺失。这相当于孩子的认知出现障碍一样,实际的情况可能更为严重。

今天,太多的成人就这样充满善意地把孩子生命中珍贵的东西拿走、扔掉了。

我大学同学曾经赞叹一位同学读过那么多小说,并对他有景仰之意。问这一本?读过,那一本?也读过。然后发现他看书看一页比我们看一行还快。原来小说还能这样看。不是意境,不是感觉,不是精神,不是人性,不是典型的和特别的生活风格、情态、状态、样式和这些里边的情绪、感受和味道,而是作品的名字、作者的名字、所谓的时代背景、作品的地位、作品中人物的名字和故事情节、展示的所谓历史,作品表达的思想性和批判性,这些像百家姓一样可以硬背记熟的东西。原来这叫“知识”。


只要我们让自己的意识从某种蒙昧的状态走出来,即使没有什么理论的支持,但仅凭对生命的尊重,我们也可以发现生命需求的迹象;凭借对幼儿生命的观察,也会发现这种教导式的教育模式是对人的生命成长的一种损伤。审美感觉就这样被我们的文化长久地忽略着,而这又延误了成千上万个儿童的成长。

正像伏尔泰对人发出的感慨:“发现哪怕一点点人的自身结构竟需要30个世纪。了解一点人心灵的东西则需要无限的岁月。然而一瞬间就足以置于他死地。”

4位十一二岁的孩子随同一位妈妈一起去听音乐会。那是一场5人演奏的管乐协奏室内演奏音乐会,中场休息时,其中一个孩子看起来非常痛苦,他忍耐不住了,坚持要走。

“为什么呢?”

孩子说:“太乱了!”

“什么太乱了?”

孩子说:“他们一边演奏一边胡思乱想。发出的声音太乱了!”

“凭什么这样判断?”

孩子说:“凭感觉!”

“其他孩子呢?”

一个说:“他们是注意力不集中。不过他们没有办法,他们也不想这样。”其他孩子首肯。


肉塞在牙缝里,走路摔了一跤……这些基本的感觉完成之后,儿童就可以透过基本的感觉产生更深层的感觉,感觉到储存在生命深处的内容。这些不像基本感觉一样是必然发生的,这种内在的感觉一定是在基本感觉比较完善之后,才会逐渐地被儿童发展出来或者创造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