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九十年代温州人喜欢上舞厅跳舞 最多六七十家舞厅

 一介书生五十后 2017-09-15


   10月25日上午,71岁的黄瑞庚,在市区县前头“北大方印务”办公室查看电脑里的温州老照片,几张记录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文化宫舞厅”照片,勾起了他的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温州人特别喜欢到舞厅跳舞,当时盛行交谊舞和迪斯科,鼎盛时期,仅市区舞厅就有六七十家。

  三班倒歌舞厅赶时髦老中青

  上世纪70年代末,温州开始流行跳交谊舞。时任温州市工人文化宫负责人的黄瑞庚,在文化宫辟出两块场地,供市民跳交谊舞。晴天在露天篮球场,下雨则移到一楼展览室,播放音乐的是留声机。当时市民跳舞时,脚上穿的大部分是布鞋,加上地面比较粗糙,跳舞时步伐就不够顺溜、潇洒。为此,黄瑞庚让员工在地上撒滑石粉,市民跳一场舞出来,鞋面往往都发白了。

  1985年,温州市工人文化宫扩建,黄瑞庚在二楼开辟出200多平方米的室内舞厅,取名“文化宫舞厅”。他和电工租了一辆面包车到上海,花16万元购买一套音响设备和灯光,开起了新中国成立后温州第一家歌舞厅。

  “文化宫舞厅”的音响设备和装饰的玻璃球、五彩灯等,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尤其是现场演奏的爵士鼓伴奏和歌手驻唱表演,吸引了不少市民,生意出奇地好。黄瑞庚说:“舞厅分上午、下午和晚上三场,每场1个半小时,上午以中老年人为主,跳交谊舞,下午、晚上以年轻人为主,跳迪斯科。每次场地仅容纳200多人,5元一张的入场票要找关系才能买到。”据说当时还有些年轻人因为抢着进舞厅,就在门口打架。为此,文化宫方面还专门请人来维持秩序。

  市区舞厅六七十家跳舞人数每天上万

  随着文化宫舞厅生意的火爆,温州出现了很多舞厅,如灯光球场、东瓯大厦、温州大戏院、华侨饭店,都办起了舞厅。市体育舞蹈协会主席陈林杰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我市有40多家舞厅,每天几乎都有1万多人到舞厅跳舞。1992年是鼎盛时期,市区出现了六七十家舞厅,而当时的华联商厦文化娱乐总汇和温州大戏院舞厅,门票高达10元,可还是吸引了大批客人。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舞厅票价一路走低,大部分舞厅为了稳定客源都实行月票制度。门票收入的降低,加上一些不稳定因素,许多小型舞厅逐步被市场淘汰,只有少部分规模稍大的舞厅继续经营下来。但好景不长,随着娱乐项目的增多,如广场舞的兴起等等,舞厅逐渐走向衰落。

  过生日请朋友舞厅跳舞迪斯科嘭嚓嚓气氛热乎

  今年50岁的市民余力国说:“当时文化宫舞厅的灯光和音响效果令人非常兴奋,尤其是跳迪斯科时气氛非常好。那时候到舞厅消费,是很时尚的。”1986年他20岁生日那晚,邀请了8个朋友到舞厅里玩,“那年的生日最让我难忘。一帮朋友从晚上7点多,跳到10点多,跳得满头大汗,精疲力尽,但大家还是意犹未尽。”市民徐女士说,当时她因为身体不好学跳舞锻炼身体,经过数月的学习,还被选派参加全国各类比赛。1987年,她和舞伴在工人文化宫开办了温州第一家国标舞培训中心。

  夺我省首个全国冠军舞蹈伉俪相识文化宫

  陈林杰今年60岁,自1977年迷上跳舞后,他几乎每周到文化宫跳舞,在这里他认识了妻子、如今的市体育舞蹈协会副主席石声。1987年浙江省第二届音舞节上,他们第一次以舞蹈拍档的形式参赛,凭借扎实的舞蹈功底和默契的配合,一举夺得第二名。之后,两人先后参加各种全国性体育舞蹈比赛,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88年,他们在文化宫、体育馆等地教舞蹈,“当时学舞的人很多,随到随学,氛围很浓。”1992年,陈林杰、石声迎来体育舞蹈比赛生涯的顶峰——在“中行杯”全国体育舞蹈邀请赛上,他们以当时最高水准的组别,在摩登舞系列中一举夺冠,这也是当年浙江省第一个全国舞蹈比赛冠军。

  如今,虽然舞厅不再流行,交谊舞、霹雳舞、迪斯科也不再时髦,但学舞蹈的孩子数量越来越多却是不争的事实,市区及各县(市、区)针对孩子学舞蹈的场所,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