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扒一扒表情包的历史

 天空勇者 2017-09-15

新媒体管家

那些年,

用过的表情。



@表情包的历史


这年头,社交软件上聊天不再仅仅是表达感情和沟通交流信息,还流行斗图。

斗表情已经成为打开局面的绝佳聊天方式。


百八十个表情包斗起来还不带重样的,一边傻笑一边对着手机斗得不亦乐乎,据说曾有人对话两百多个来回,一个字都没有,全是表情……


可见,表情包成为一种新世界语。



但天天用表情包斗图,你知道这些表情包的历史吗?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表情包的历史。



其实,网络表情的发展史,跟每个人都有交集。


早在1881年的《PUCK》杂志上就出现过表情图案。



但正式的出现还是在1982年9月19日。

这一天,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在电子公告板上,第一次输入了这样一串ASCII字符:“:-)”,一个笑脸。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电子符号表情就此诞生。

它最初定义为发言者是在开玩笑,现在则更多的用来表示发自内心的愉悦。



在互联网刚开始在中国普及的时候,这张笑脸风靡了大大小小的网络聊天室。

多少人在网吧里敲下这一串字符,开启了跨越天南海北的相逢故事。


除了这个,早期常用的还有下面这些:

此外,除了美版的,还有日版的,随着ASCII码表的不断扩充,日本网民发明出了被称作是「颜文字」的创作方法,


不过他们将这些歪了90°的表情脸都扶正了,也更关注眼睛的神韵:


1999年,日本人栗田穣崇发明了绘文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表情”。


之后,小黄脸表情进驻QQ。

那些用着64k调制解调器,听着滴滴答答的拨号音上网的岁月里,拥有一个QQ号,使用QQ小黄脸等骨灰级网络表情,迅速成了网民的身份象征。



跟随科技发展的脚步,emoji开始席卷全球,小黄脸系列表情也一直火到了今天。



根据腾讯的统计,中国网民2014年通过QQ发送了超过10亿次“龇牙”表情,排名第二的是“发怒”,“亲亲”表情排在第三。


民间呼声最高的“抠鼻”也杀进前七,毕竟这个内心戏最为丰富的表情,曾有过很多不平凡的故事…



紧接着,《牛津词典》评选出了2015年度的年度词汇。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今年的年度词汇竟然是Face with tears of joy(喜极而泣的脸庞)。

这是当年使用最多的表情。



其实这个表情当年推出后,有明察秋毫的群众们迅速解读出了一个别样的内涵:这其实不是掉泪,而是流鼻涕……

现在微信里比较流行的是2016年横空出世的捂脸这也算是笑cry的升级版,原型被指是周星驰:



时代在进步,表情也跟上了步伐。


随着动图和自定义表情开始崭露头角,一些自定义表情在即时通讯场景中的地位不可撼动,成为聊天必备圣品。



而表情包的问世,也让自定义表情届的兔斯基、阿狸等经典表情包一夜崛起!


上面说的这些还是一些卡通的表情包,真人表情包上线是从2003年的“小胖”钱志君开始。



一晃几年过去,随着90后、00后开始涌入社交网络,自定义表情的创作路线就开始如脱了缰的野马一般日益欢脱,二次元的力量初试啼声,也开启了自定义表情包的新时代。



时间再往前走,2015年,微信增加了明星付费表情功能,可见这表情包发展趋势很猛烈。



然而,历史潮流是轮回的,回看这表情的演化史,发现其实早在几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已经能做出精致表情了:



甚至玛雅人的表情包已经学会卖萌了:


所以,你懂的,表情包也成为一种返祖,有人还把叫作现代甲骨文。



曾经人类结绳记事,后来发明象形文字,中国有了汉字,今天我们有了表情包,表情是新时代的象形文字,是人类文明的返祖现象。


这样一看,我们似乎又回到了以“表情包”为表征的读图时代。



对于这样的表情包,其实大家普遍认同的观念是这些表情通过自嘲、自黑、黑色幽默,每个人可以发泄内心压力,很多尴尬也通过一个表情化解。


相信也是因为这些表情包给我们的沟通增加了色彩和趣味,所以让表情包成为大家新的一种聊天方式与愉悦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