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特,湖南省双峰县人,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双峰县文联副主席,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2002年获'湖南省剪纸艺术大师',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文 | 韩艺 初见李老师是在他家的一方院子里,那时,夕阳的余晖正懒懒的洒在他的发上、脸上、肩上,他就那样安静地站在那里,遗世而独立,温柔了时光。 再见李老师是在单位组织的一次剪纸课上,一袭灰色休闲西装,一把食指长的银色小剪刀,一张平和慈祥的笑脸,还是那样安详亲切,温和庸常。 一张薄薄的红纸片,来回几个对折,小剪刀蜻蜓点水般,纸片几度翻飞下,一张灵动飘逸的大红喜字便跃然而出。他会在课前亲自将红纸裁剪好,会在学生遇到复杂剪法时手把手教会他,会将自己专属的珍贵剪刀放心交给学生使用,会不厌其烦的应允所有人的赐作请求……他就是这样一位平易近人、低调谦逊、手法精湛、为剪纸攒着一股'傻劲儿'的痴人。 75岁高龄的李老师,痴迷剪纸50余年,从开始到现在,遇到过大大小小无数个困难,夜以继日的钻研导致身体遭受极大的损坏:手指神经受损、一只眼睛几近失明。生活似乎并不偏爱他,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 '退归岁月惜时分,痴人好剪艺犹勤,眼花手颤心莫躁,但凭新图长精神,'这首诗的题注说:岁月催人老,身不由己,左眼已无视力,左手是有颤动,暂少'计较',以艺为重。每每读来,莫不令人感动心酸。他说:'这几十年来,先是家贫,父母早故,继而兄被错划'右派',受到长期的连累,有学不能升,当工人被下放,当教师不能转正,连参军和入党都遭排斥,最艰难的是退休后,家里人多,只得将放煤球的地下室改为创作室,2007年的一场洪水涌进室内水深达55厘米,许多作品一夕之间荡为泥浆……'说这些话时,他的神态就似那绵延浩淼的山峦,亘古悠长,语气轻描,但厚重与深沉自在其中。 五十多年的刀耕不辍,在无人问津的岁月里,在被疾病锻造的时光里,在唯刀剪相伴的寂静日子里,他执着地追求着心中的艺术,沉默而坚定地前行着…… 李老师博采潇湘剪纸的精髓,创造性地发明了剪刻交错的技法,大处靠刻、细处着剪。他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六类:喜庆团花、对联剪纸、人物剪纸、肖像剪影、剪纸与书法、双峰人文剪纸。而'剪纸和书法的联袂表演是李希特创新剪纸的一大亮点',有句话说'剪纸容易,剪字难'。在篆、隶、楷、行、草这些字体中,最难把握倒不是那些点、撇、捺,而是起笔收笔的神韵与意味,稍有不慎,意韵全无,作品亦失去了灵魂。 剪字虽难,但将剪字与剪画融合在一起更是难上加难。我有幸在李老师家中见过在全国剪纸展上获奖的《十二生肖图》,这十二副剪纸本身就组成一副对联,而每一生肖里又含一副五言联成一字谜,隐含对应的生肖,像鸡联:惜时争分秒,报晓唯诚信。联中无'鸡'字,而鸡的形象跃然纸上。 被誉为'三湘一绝',讲求快、准、美的快速剪影也是李老师的一大特色。他从1991年开始学习人像剪影,二十多年来,剪刀、纸片都是随身携带,走到哪儿剪到哪儿,就是这一张又张地剪,一年又一年地修炼,他的剪技由生疏到熟练,再到出神入化,就连衣服上的纽扣形状他也要力争剪得到位。 在课堂上,李老师用三分钟连贯地给我剪了虚实四副人像剪影,我被这传神的侧脸惊得说不出话来,可他并没有打算赠予我,而是拿起剪刀又重新剪了副,后来一对比才知道,先前那副并没有将我胸前一个很细微的带子剪出来。这个在艺术上傻傻的、痴痴的、固执得有点可爱的老爷爷,真是让人敬佩! 在我身边,爱好剪纸的不多,他们有见过的,但亲自剪过的几乎没有。很感谢单位组织的这堂剪纸课,让我亲身感知到一张冰冷的纸张竟然能在自己手中有如此灵动的绽放,也让我有幸如此近距离领略这位德艺双馨的老先生的别样风采,我知道,传统文化,尤其是相对小众化的剪纸艺术想要谋求传承与发展确实任重道远,道路阻且长,但行则将至,只要我们不放弃坚持,不放弃前行,传统艺术必将以更加饱满的姿态回归未来! 作者单位:双峰县国税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