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了【我喜爱的一本好书】有奖征文活动
平实之中见真章 以前看到的是苏轼,林语堂先生笔下的是苏东坡。 只看苏词,东坡就不能给人亲切真实之感,借林先生之笔,方能知晓一个真的东坡。 仙如李白,他是只喝酒不吃饭的。而东坡不同,东坡不仅嗜酒,东坡还嗜肉,这样,一个真实的人就展现出来了,一个吃饭喝酒吃肉的性情中人,你怎能不把他看做一个凡人呢? “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这是东坡;“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这是东坡;“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是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才是东坡!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是离不开美食的。 单纯地乐在生活,这是隐士,东坡不是隐士,东坡是一个才子,一个流连官场一生的才子。官场水深且浑,趟过去,荣华富贵,万里江山尽收眼底,但东坡没趟过去。如大多数迁客骚人一般,东坡宦海沉浮,几度得志又几度失意。升升贬贬一生,东坡却能做到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凭的是一身正气。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这,恐怕就是达到了修身的标准了。 一辈子的沉浮,每一次的贬谪,东坡都会进一步的温和厚道,东坡的灵魂在每一次贬谪赴任的旅途中升华。这应当就是苏词的精神吧,这应当就是千百年来无数后人追忆东坡的缘故吧。东坡的词,在文学的浩然长河中未被淹没,甚至历久弥新,凭的就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真实纯净的感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随性随心,情随心生,生活不过是为了活出一种风格,东坡的风格就是耿直,缺了圆滑的人注定不是高官,缺了真纯的人也做不得诗人。我们正因希望有东坡一样的真纯,我们才欣赏东坡,我们才学习东坡。苏词写的不是事,不是景,不是情,千万苏词,只写了东坡一个人。 虽说林语堂先生是为一个文人写的传,但这本传里,文学并不太多,朴实无华,但又感情真挚,像极了东坡的一生,豪放豁达其实心性真纯。 东坡是一个天才,一个几千年中国史上仅有的天才,读他,我读出了一种禅味,一种似佛非佛的味道,这恐怕就是佛家说的大隐隐于世吧。林语堂先生这样说他:“他是个佛教徒,承认生命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间的形式,却不肯接受人生的苦难,重担。”“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所以,东坡是复杂的,想读懂东坡极为不易,我想,对东坡最好的赞美应当是在他的传世之作中好好感受生活啊乃之生命之美好吧。 感受真纯,像东坡一样。 鲁泽涵
|
|